三国演义有个疑问:亲兄弟诸葛亮诸葛瑾,为何不在一个国家做官?

小邢看天下 2025-04-01 04:18:47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蜀国丞相诸葛亮,他有个亲哥哥,名叫诸葛瑾,在吴国孙权麾下,担任先后出任南郡太守、左将军、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那么就有一个巨大问题:

一对亲兄弟,分别在两个国家效力,这两个国家,虽然也曾称兄道弟,也曾亲密联姻,但是,权利和利益驱动,敌对和互殴成为最终的战场仇人。

问题就是:

既然属于敌对国,俩兄弟为何不在一起做官,这样各自为主,会不会引起自己主人的猜忌?

诸葛瑾、诸葛亮‬,二人‬是西汉光禄大夫诸葛丰之后,东汉兖州泰山郡丞诸葛珪之子,瑾‬长‬亮‬小‬。

历史和演义中,卧龙诸葛亮,出山以来,官至丞相,可谓仕途一路高歌,他熟地理通天文,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而对于哥哥,诸葛瑾露面的时候少之又少。

那么,二人为何不同朝为臣,其中有什么隐秘真相呢?

首先,说说弟弟诸葛亮。

影视剧照(诸葛亮)

三国之中,论智商,无人出其右者,隐住南阳十载,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后,鞠躬尽瘁,为建立蜀汉江山,立下赫赫功劳,诸葛亮初一到任,就是肱骨大臣,效忠刘氏蜀汉任劳任怨,忠心耿耿,废寝忘食,死而后已,最终病死五丈原前线。

然后,谈谈哥哥诸葛瑾。

绘画照(诸葛瑾)

诸葛瑾为亮之长兄,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年代,战乱不止,诸葛瑾家也受到冲击,诸葛瑾从琅琊郡,一路逃难,到了江东,这里,属于东吴孙氏天下。

官二代孙权,当时雄心勃勃,欲连蜀抗魏,打出一片孙家江山,正求贤若渴,贤士诸葛瑾的到来,甚是欣赏和信任,于是,委以重任,赐封大将军职,后终老东吴。

两同门同宗的兄弟,各为其主,分庭抗礼,众所周知,诸葛家琅琊郡,地属徐州管辖,至诸葛亮年幼时,其父母相继去世,剩下五兄妹(瑾、亮、均及俩妹妹)相依为命,为了生存,诸葛瑾带领后母逃往相对安定的东吴,而诸葛亮诸葛均,由于年纪小,就由叔父诸葛玄代为抚养,诸葛玄时任袁术麾下之豫章太守,诸葛亮等,随叔父到豫章,可是好景不长,诸葛玄遭人排挤,丢掉官职,只得举家前往荆州,投奔早年故人刘表。

可是,命运多舛,就在诸葛亮不满18岁的时候,叔父诸葛玄离世。

无依无靠,诸葛亮就打道回府,回到老家南阳,开启隐居模式。隐居深山,诸葛亮卧薪尝胆,潜心攻读钻研历史熟读兵书,千里马一切准备就绪,值得伯乐光顾,这个伯乐,就是刘备刘皇叔,茅庐三顾,诸葛亮走出草堂,成为蜀汉建国打江山的顶梁柱。

诸葛亮与《出师表》

一个效力蜀汉,一个卖命东吴,兄弟俩各为其主的根本原因,完全不是有网友调侃的鸡蛋不放到一个竹篮里的流言,他们分国而任职,其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生存环境所迫。

假如,诸葛亮当时随哥东行,他极有可能成为孙权的大臣,也就有可能连一个衙役都混不上,因为,他没有十年寒窗的磨练。

所以,各自与敌国服务,纯粹就是误打误撞,病急乱投医造成的,天下大乱中,去谋求一份吃饭银子钱,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天意所然,都是机缘巧合。

而亲兄弟,三国演义中,互为敌国谋职,绝非仅此一例,比如做荀谌和荀彧,哥哥荀谌是袁绍的谋士,弟弟荀彧乃曹操军师。

还有贾祤,一人先后担任多国谋士,为敌对国出谋划策,这官当得也是理直气壮毫无违和感。还有一个解释就是,他的才华横溢,有诸葛亮般,得一人而得天下之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

由此可见,魏蜀吴时期,官宦任用,当权者更看重你的才华,而不在乎你是内应或者通敌暗子,而对于类似如诸葛兄弟,这样的臣子,各为其主,尽忠尽力乃人才的职业操守,以报效主子的赏识为荣。

当然,三国演义中,也有例外,那就是吕布,吕布武艺堪称勇猛无敌,有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美誉,在战场上,几乎无人能敌。

吕布与貂蝉

然而,在品德和性格方面,吕布却存在诸多缺陷。他反复无常,见利忘义,多次背叛自己的主公,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这种不忠不义的行为,使得他在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中备受诟病。

同时,吕布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不能有效地巩固自己的势力和地位,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和悲惨结局。

所以,诸葛亮诸葛瑾,兄弟谋职不同国度,没有过多的阴谋诡计和套路,全都是被朝代演变和命运挣扎中一颗被当权者推动的棋子,是将是相,适者生存,否则一切都是浮云。

0 阅读:2

小邢看天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