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9日,在寒风凛冽的满洲里火车站,一列特殊的专列即将启程,它承载着新中国的领袖毛主席,踏上前往苏联的旅程。这一站,是毛主席离开国内的最后一站,意义非凡。
火车站台上,人声鼎沸,却秩序井然。一群身着厚重冬装的人们簇拥在一起,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敬意和不舍。这是一支送行的队伍,他们都是为了送别毛主席而特意赶来的。在这支队伍中,不乏新中国的高级领导人,他们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显眼。
这时,一张合影留念的照片定格了这一历史瞬间。照片的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李克农、李富春、滕代远、伍修权、陈伯达,他们都是新中国政坛上的重量级人物。他们的表情严肃而庄重,眼神中透露出对毛主席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许。
然而,当人们的目光转向照片的后排时,一个帅帅的小伙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他英姿飒爽,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这位帅哥,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
毛岸英怎么会出现在送行的队伍中呢?
原来,回国后的毛岸英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毛主席的儿子而享受特殊的待遇。相反,他像无数普通青年一样,积极投身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那个时候,毛岸英已经在李克农手下工作,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
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送往苏联学习。在国际儿童院,他学习认真,不久便担任了少先队大队长,并加入了共青团。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尽管中苏两党有过不让中国孩子服兵役的约定,但毛岸英仍坚决要求参战。他找到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被批准去军校学习。毕业后,他作为红军坦克连指导员,足迹踏遍了白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为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46年,毛岸英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丰富的经验回到了祖国。然而,他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革命事业中。回国后,他先后在山西临县郝家坡、山东信阳县参加土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1949年2月,毛岸英被分配到中央社会部工作,担任李克农部长的秘书。这一时期的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努力工作,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李克农,这位久经沙场的情报战专家,也对毛岸英寄予了厚望,悉心栽培,使他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1949年12月9日,满洲里火车站。当毛主席的专列缓缓驶入站台时,送行的人们纷纷涌上前去。在这群人中,毛岸英的身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身着整洁的军装,英姿飒爽,站在送行队伍的后排,目光坚定地望着那辆即将载着领袖远行的专列。
这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对领袖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这次访问对于新中国来说意义重大,而对于他自己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因此,他格外珍惜这次送行的机会,想要亲自为领袖送行,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