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山——“桃源仙境”

精传预言 2024-03-28 10:50:53

雪波碧拥千崖高

落花点点浮寒瑶

日斜忽肖五彩气

飞上太空横作桥。

--陈孚《玉泉垂虹》

【名山初识】

位于河北省鹿泉市西南的封龙山,主峰海拔812米,因矗立于平原边缘,因而更显得峥嵘挺拔。封龙山有多姿的怪石奇峰、鬼斧神工的天然洞穴、沁人心脾的清泉碧溪、葱茏茂密的林木繁花、美景与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交相辉映,使得封龙山成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

【名山览胜】

封龙山郁郁苍苍,自然风光优美,群峦积翠,瀑布清泉,“远岫结清幽”,处处怡心目。游人置身其中,犹如“桃源仙境”,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和情调。

封龙书院

封龙书院为古代学府,汉武帝时,封龙山下即有汉时李躬“授业之所”。据《石家庄史志论稿》记载,封龙山曾建有中溪书院和西溪书院。唐代郭震、金代李治、元代安熙,都曾在此居住讲学授课,是地方上的高等学府。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魏谦吉、魏承谟等曾出资修饬封龙书院,聚徒讲学。

歇马殿

相传尉迟敬德曾奉旨挂钟,在此处歇马,因而得名歇马殿。殿内泉水常流不息,人们传说是神龙赐给挂钟人解渴及药王配药所用。

药王庙

药王庙是专为纪念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功德而修建的,相传药王孙思邈医术精且医德高尚,曾周游天下普济苍生,行至封龙山正遇疾病流行。就和其弟子居住于封龙山上,用此地的300多种中药材为当地百姓治病解忧。

将军石

挺拔耸立的将军石,形似巨人,相传是大禹治水时锁蛟之镇。大禹把恶龙锁于立陡川内,并派大将长期在此监守,以消民害,直到如今将军之身依然屹立于山峰之上。

醉仙楼

醉仙楼为一座百丈悬崖上的岩洞,幽深神秘,传说此洞乃八仙饮酒观景之处故称“醉仙楼”。

风动石

风动石每遭风吹即微微晃动,叮当作响,如果时逢东风,则摇动更甚,响声加大,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

白草寺

传说妙阳公主曾在白草寺出家,其父得知此事后大怒,便派人放火烧寺,多名僧人被烧死。当时南阳公主因救一虎,正在养伤,便跨虎登往苍岩山。寺院有古槐_株腰围6.6米,高20多米,枝叶茂盛,系华北地带较大的一株,传说尉迟敬德挂钟于此树,钟钮至今仍嵌于树中。寺内还有洞宾双井,内为矿泉水。山顶平均蓄水量为200立方米,可供游人饮用。白草寺夏季气温比山下要低11.3℃,为避暑胜地。此处还有老君洞、万仙堂、玉皇殿等多处景点。

【名山人文】

封龙山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碑碣石刻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山中有东汉以来各代的碑、碣、题刻百余处,尤其是汉碑,不论是从书法艺术,还是内容诸方面,皆为中国石刻中的珍品,一直为金石学家所瞩目。目前发现见之于史籍的汉碑有《祀三公山碑》、《无极山碑》(又称《三公神碑》)、《封龙山之颂》、《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等六通,现《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仍以实物原件珍存在封龙山“汉碑堂”内。

《封龙山颂》亦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十月,为祀山颂神而立,高166厘米,横100厘米,共15行,每行26字。此碑出土相对较晚,然气魄之雄伟,汉隶中无出其右者。这是一块在用笔上很接近《石门颂》与《杨淮表记》的汉碑,其书法方正稳健,圆笔中锋,锋芒内敛而流畅,点画之中有篆之意,突出地表现广博、豪放、雄肆的美感,有独特的阳刚之美。与《石门颂》《西狭颂》及《杨淮表纪》等同属一路。清方朔《枕经金石跋》评述其“字体方正古健,其孔庙之《乙瑛碑》气魄,文尤雅饬,确是东京人手笔”。清代杨守敬于《平碑记中》这样写道:“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此,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这几通汉碑,具有极高的书法及历史文物价值。除了汉碑之外,封龙山还有金元以来碑碣十余通。封龙山的摩崖石刻,特别是题景摩崖石刻,乃封龙山书法艺术的瑰宝。另外,历代赞咏封龙山的诗词歌赋,也多赖石刻以传世。美景与古诗相映衬,诗文与碑刻相载承,珠联璧合,构成了封龙山的诗词歌赋,也多赖石刻以传世。美景与古诗相映衬,诗文与碑刻相载承,珠联璧合,构成了封龙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山的主调。

唐、五代之后,书院这种传授知识的形式兴盛起来,封龙山就成为河北书院发祥地。到北宋时,河北见诸记载的书院只有三处,全在封龙山中,在河北名噪一时。其中的封龙书院即在封龙山之阳山脚下,此处山清水秀,林木葱郁,环境雅,历代都有学者名流在此结庐授业。特别值得一提的人物是元代杰出的数学家李冶,他晚年在封龙山下聚徒讲学,因其对建立代数方程一般方法的天元术的伟大贡献,从而奠定了封龙书院在中国教育史、科学技术史上令人瞩目的地位。

此外封龙山还是石家庄地区最早的佛教名山,早在东晋十六国时,这里就有佛教寺院兴起,历代道家也在这里兴盛发展,留下了宫观庙宇及遗址十几处。

作为历史文化名山的封龙山,集儒、道、释于一山,拥有三大书院、四大禅林、三大石窟、两大道观、二百多处摩崖石刻,它在我国文化史、文字史、科学史上占据主要地位。“文尤雅饬郁仙园”,封龙山以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及秀丽的自然风光,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赞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