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三品清官告老还乡,卖女凑路费,朱元璋大怒:把这个贼人给阉了

史今独畅 2022-04-02 17:11:32

自科举制诞生以来,“考入仕途,升官发财”,似乎是众多学子的终极目标。

但有一位明朝的官员,他积极入仕,为的是造福百姓,为政为民,克己奉公。

这位官员名叫曾秉正,“清廉”二字他可谓做到了极致。

就因为太过廉洁,他官至三品大员,在告老还乡的时候,竟然拿不出一分钱的路费。

一生廉洁爱民的清官,半生操劳,兢兢业业,连回乡的路费都没有,无奈的他只能卖了女儿凑路费。

且看当朝皇帝如何处理此事,竟让清官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入仕途,廉政爱民。

曾秉正初入仕途并不得志,他只是一个九品的芝麻小官,人微言轻,可有可无。

明朝初年,朱元璋虽然夺得了大权,但是皇帝之位并不牢固。偏偏这时还发生了天灾,亟待休养生息的农民雪上加霜,毫无收成。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心急如焚,他深知百姓都是靠天吃饭的,如今,天气不好,自然灾害频发,对江山社稷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原本是一场灾难,但是对于想要平步青云的官员来说,国家有难正是这群官员施展才能,救国救民的好机会。

朱元璋也多次召集大臣商量对策,重用了很多有能力的人。

曾秉正牢牢抓住了这个时机,他绞尽脑汁写了一份3000多字的奏折,内容涉及对皇帝的无限夸耀和恭维,以及对百姓的深表同情,言辞恳切,感人肺腑。

朱元璋看到此份奏折,龙颜大悦。皇帝此刻正是用人的时候,再加上曾秉正所奏内容有理有据,皇帝十分欣赏他,立刻召见了他,擢拔他为司文监丞。

曾秉正的官做到了司文监丞,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皇上,他已经尝到了一次放彩虹屁的好处,就瞅准时机,继续拍马屁。

幸运的是,曾秉正每次都精准地拍到了“马屁股”,他得到了皇帝极大的喜爱。没过多久,皇帝就提拔他到刑部任职。

一年过去,曾秉正再次升官,这次他的官职升到了正三品——通政史。

虽然曾秉正的这个高位升的不是很名正言顺,但是他在其位,还是克己奉公,勤俭节约。

高压的社会体制下,清官更加一贫如洗

曾秉正周围的官员,甚至很多官位在他之下的人,都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过起了贵族的生活。

曾秉正本人清正廉洁,没有一丝额外的收入。

客观地说来,曾秉正想要贪图钱财,也很难做到。因为曾秉正所在的朝廷,对于贪污腐败的处罚非常严厉。

我们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平民,摸爬滚打,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

朱元璋出身贫寒,自然知道民间疾苦,他此生最痛恨贪污腐败,如今自己做了皇帝,当然不能再让百姓受腐败昏暗之苦。

朱元璋为了震慑住胆大包天的贪官,他出台了很多专门惩处贪官污吏的酷刑,刑法残酷,不忍直视。

为了更好地整顿吏治,朱元璋还发挥了民间的作用。

百姓可以监督这些官员,如果百姓举报为政的官员有贪污钱财、欺压百姓的行为,很快就会被押进京,受到审问和处罚。

除了这些严惩和监督贪污的行为,朱元璋还制定了针对官员俸禄的政策,该项政策对于官员的俸禄管理相当严格。

明朝初期,官员的俸禄都是发放粮食和纸币的。

曾秉正作为三品官员,他每年可以得到420石粮和一锭数量的纸币。

曾秉正有工资,为什么做了多年的官,还是这么寒酸,连路费都凑不起,粮食吃了的话,纸币总还是有的啊。

在我们的印象里,古人都是用金银来交换,金银是有实际价值和收藏价值的。

宋代有了最早的纸币,算是比较先进的,可是纸币如果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就是普通的纸。

朱元璋在打仗方面,一定是有过人的才能,可在金融和财政方面,他的劣势就表现出来了。

明初为了建立完整的金融体系,也发行纸币,名叫“大明宝钞”。

明朝纸币的面值分类超过6个,且做了很详细的规定,如有伪造的,直接处以死刑。

朱元璋也明确规定了,各个面额的纸币,相当于多少的黄金和白银,但是却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准备金制度,甚至没有准备金,纸币压根不能兑换黄金和白银。

朝廷规定了黄金和白银兑换纸币的比率,但是你想拿纸币兑换黄金和白银是不能兑换的,由此,这个政策似乎成了压榨民间白银的手段。

很多百姓不相信政府,不肯用纸币来交换。

政府明令禁止市场上用黄金和白银交换货物,也不允许以物易物。

百姓无奈之下,只能乖乖兑换了纸币。

政府发行的纸币也没有明确的限定,随意发行。纸币用旧了,烂了,没有以旧换新的说法,烂了的纸币像丢废纸一样直接丢弃。

由此以来,纸币很快就贬值了,出现了通货膨胀。

再后来,纸币直接成了没有价值的废纸,无法使用。百姓们在市场上无法交易,又没有打破禁令,使用白银交易。

清官卖女凑路费,遭皇帝惩处

有了明初防范贪官和金融制度这个大背景,曾秉正一贫如洗的原因也就水落石出了。明初的官员是真的很穷的,工资只有粮食和纸币。

曾秉正的为官之路,就如他的名字一样,秉直公正。

常说:“伴君如伴虎”,尽管他善于巧言,还是有得罪皇帝的时候,他一次进言,触怒了龙颜,皇帝便不再予以重用,他只能告老还乡。

曾秉正一生廉洁,没有额外的钱财。

未曾想致仕又提上了日程,四下茫然,无处准备。还好可以有个老家可回,也不至于飘泊无所依。

曾秉正当即筹集钱财,悲剧的事情发生了,为官多年,竟连回乡的路费都凑不齐,更不要说“荣归故里”了。

万般无奈之下,曾秉正含泪卖掉了自己的女儿,筹集起微薄的路费赶往家乡。

回乡途中,曾秉正卖女凑路费的事情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他当即龙颜大怒,斥责此人公然嘲讽皇家官职,卖女违背道德,下令处以宫刑。

清官不可多得,一生廉洁,竟然落得个被阉割的下场。

也许在曾秉正看来,卖女是无奈之举,但在朱元璋看来,他就是嘲讽朝廷官员的俸禄少,违背人伦的小人。

0 阅读: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