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从严管控县乡借调工作人员,这句话看似很简短,却戳中了广大基层干部的痛点。
许多乡镇干部自嘲:我们不是在借调,就是在被借调的路上。
一、被借调的人,两头受气
借调,名义上是“上级抽调基层人才”,实际上多数人过得并不轻松!
我的一位朋友小王,是乡镇扶贫办骨干,被借调到县乡村振兴局后,每天加班写材料、迎检报表,但考核评优时名单里永远没有他。原单位领导还常打电话:你抽空把咱们镇的台账补一补。

县里开会时他是临时工,乡镇有事时他是自己人,工资关系在原单位,干活却在上级部门,成了两不管的尴尬角色。
许多乡镇干部家在村里,借调到县城后需要租房。一个月几千块的工资,付完房租和通勤费后所剩无几。
此外,县里承诺基层借调干部统一话术就是:表现好可以留用,但大多数人借调期满后只能回去,留用通常只是画大饼。
乡镇领导觉得这人早晚还要走,不再安排重要工作。
最后的结果就是两边不讨好,成为边缘人。
二、为什么总在借调?
借调乱象屡禁不止,背后是基层的无奈算计。
上级活多人少,只能向下伸手。

县直部门一个股室3个人,却要对接市里8个科室的任务。环保督查、乡村振兴、防汛抗旱……
哪个都不敢耽误。
从乡镇借人最快,招一个人要一年的流程,但和乡镇打个招呼,下周人就能到位。
此外,不少乡镇“主动”送人上去,换资源下来,今后要项目资金、评优评先,县里总能多关照点。反正留不住人才,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借调如今被默认为曲线进城的捷径。
很多人当时为了考上编制,选择了基层,选择了乡镇,但是又不想呆在乡镇,借调就成了“曲线进城”的一种手段,但现实很残酷,借调的人中最终正式调入的寥寥无几。
三、一号文件动真格
中央此次要求从严管控,不是简单禁止借调,而是要用三招打破恶性循环:
第一招:给借调立规矩,明确什么情况能借,例如突发事件、重大专项等特殊情况才可借调,日常事务一律不准。

设定借调天花板,同一单位借调人数不得超过在编人员的10%,时间最长6个月。
谁借人谁负责,借调单位要承担绩效工资,避免白用人不花钱。
第二招:让基层留住人
提高乡镇待遇,往基层,工资越高,偏远乡镇补贴比县城高。
打通晋升通道,江苏某市规定,提拔副科级干部必须有3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
减少形式主义,合并重复报表,检查调研提前报备,给乡镇干部减负。
第三招:建立人才流动池
县乡轮岗制度化,山东推行县局干部必须下乡镇干满2年,才能回调机制。
公开遴选替代借调,河南定期组织城区岗位遴选考试,杜绝打招呼进人。
留不住人的乡镇,就像漏水的桶,装再多水也没用。
中央严控借调,正是要堵住这个漏洞。
但光靠“堵”不够,更需要“疏”——让乡镇成为能干事业、有奔头的地方。
未来,或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县城干部想下乡,因为基层待遇好、晋升快;
乡镇青年不愿走,因为家门口就有产业园区;
借调不再是潜规则,而是公开透明的人才交流。
改革从来不易,但至少现在,国家已经朝着把人才还给基层的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
增加人手,并且身兼多职。
用调动调动你的市场经济建设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