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焦虑的根源:在小事上内耗自己

锤子替乐 2024-11-09 13:27:01
一个妈妈焦虑的根源:在小事上内耗自己

原创 男孩派 男孩派

2024年11月08日 09:00 安徽

今天最夸张,一直纠结到1点,就是因为她找到一家普通店铺,要比旗舰店便宜32块。

她既想省这32块,又担心假货孩子穿着不舒服。

于是,她在评论区仔细翻看,放大每一张照片,观察细节,查看差评。结果却发现,即便是旗舰店的凉鞋也有很多瑕疵。

就这样,为了省32块,她浪费了一晚上,为了追求性价比,她浪费了几天的时间。

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做更有价值的事,孩子的鞋,也只需一个“运费险”就能解决。

而她之所以如此纠结,焦虑,就是因为走不出自己的思维困境,故而总在小事上内耗。

就像有句话说的:真正拖垮一个人的,不是外在的枷锁,而是内在的牢笼。

“内耗性思维”,就是困住大多数妈妈的牢笼。

完美主义思维

教育学博士钱志亮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为了教育好孩子,不仅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还一直不断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

从小,孩子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全都精细化安排。

孩子几岁上兴趣班,上哪些兴趣班,她都要按照专业指导来操作。

她事事追求做到最好,为孩子规划好了一切。

然而,这位妈妈对完美的执念,却让她对孩子的要求异常严格。

她紧紧盯着孩子的每一个错误,一旦孩子未能达到她的预期,就严厉指责:

“我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你怎么还是不争气,你对得起我吗?”

同时,她也对自己苛责不已,常常因为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而焦虑失眠。

身边人看着她,都替她累。

是啊,教育不是做题,做一分就有一分的成绩,有时候太过于执着结果,反而会成为减分项。

在小事上纠结,在关系中挣扎,在成绩上内耗妈妈的负面情绪,也在一点点偷走孩子的能量面对孩子的不完美,如何做到接纳、理解、不焦虑?11月12日上午9:00,点击 预约直播间我邀请到家庭教育指导师林巨教你用智慧的心境,养育内在平安的孩子▽▽▽

男孩派

将在11月12日 09:00 直播

预约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的必修课丨对谈家庭教育指导师林巨:分享81个教子智慧,给孩子无分别的爱

学会悦纳孩子的不够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对非原则性的不足“装瞎”,对无关痛痒的小错“装聋”,对不伤大雅的细节“作哑”,才是育儿的智慧。

不苛求满分,放下执念,轻装上阵,你会发现,好父母,60分就够了。

反刍思维

之前看过一个段子。

妈妈参加家长会回家后,爸爸问她和老师聊了什么?

妈妈却说,她和老师打招呼时,老师没有回应。

然后就一直在琢磨老师的态度,回想自己打招呼时,语言是否得体,动作是否礼貌。

接下来的几天,甚至开始回忆自己以前和老师所有的交集,试图从中找出老师不理她的“罪魁祸首”。

然而,真相只是因为人太多,老师没听见她打招呼而已。

这虽是段子,却很真实。

生活中,很多妈妈就经常纠结于一个烦恼,反反复复内耗。

孩子但凡出错,表现不如人意,就开始一系列“反思”: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是不是哪方面没做好?我当时要是怎样怎样就好了……

这其实就叫反刍。

像牛反刍,把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一样,我们把记忆中的细节一遍遍扒拉重复感受。

这种思维,就是一种自我攻击,不仅会反复强化负面情绪,还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进一步加剧精神内耗。

有句话说的好: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无论你如何着急、懊悔和抱怨,统统都是画地为牢。

智慧的父母,是解决问题,坦然接受现实;是活在当下,同时思考未来。

比较型思维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100分的卷子,孩子期中考三科成绩都超过了95分。

你是不是觉得还不错,甚至想好好奖励孩子一番,比如给他烧可乐鸡翅。

然而,当你在电梯里偶遇孩子同学,得知人家每门课都98分以上,甚至班上还有好几个考满分的孩子。

你是不是瞬间觉得不太开心了,95分一点也不香了。

这就是比较带来的内耗。

何圣君在书中就说过,比较是人类贪婪的开始。

因为比较,你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处处不如别人,你的宽容度会降低,你的焦虑感会倍增。

因为比较,你变得难以满足现状。看到亲戚挣钱比自己多,内心便焦急不安;听说曾经不如自己的同学如今混得风生水起,又心生挫败。

作家水木然说: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能够正确给自己定位,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和别人比来比去。

向外比较不会有结果,向内收回目光,才是转机。

与其羡慕别人家孩子,不如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学会看见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孩子才能逐渐成为你心目中的样子。

同样,与其羡慕别人拥有的一切,不如努力用行动提升自己,你才会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样子。

凹凸镜思维

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小小的黑点。

若问你看到了什么,相信大家都会回答“一个黑点”。

然而,我们却忽略了,黑点之外,那一大片的白。

我们教育孩子时,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

总是盯着孩子的一些小问题,小缺点,却忽视孩子身上闪闪发光的优点和潜力。

而这,就是凹凸镜思维,放大看缺点,缩小看优点。

其实,父母紧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初衷无疑是希望孩子能够改掉这些缺点,变得更加优秀。

殊不知,父母越是关注、越是放大孩子的缺点,反而可能让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缺点也愈发根深蒂固。

相反,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多看孩子的好,多发掘他们的优点。

就像魏书生,孩子考8分,他也能看到孩子想要好成绩的上进心,找到孩子可以努力的空间。

成功帮助孩子从8分,进步到26分,35分,60分……最终还考上了军校。

正如有句话说的:教育不是盯着缺点,拼命改造孩子,而是要赏识孩子。

父母的批评和否定,就像是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只会让孩子更加焦虑、自卑。

而表扬和赏识则会开启孩子生命的另一扇大门,让孩子在好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成长,进步。

灾难化思维

身边总有这样一群焦虑的父母:

孩子稍微有些内向,在人群中不太主动,就担心他一辈子都会孤僻,无法融入社会。

孩子一次考砸了,就悲观地认定他未来没出息,整日思虑焦灼,担心他撑不起以后的生活。

孩子多玩了一会手机,就如临大敌,甚至推演出这样一段公式:

玩手机=玩物丧志=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这辈子完了。

孩子但凡出现一点点小问题,落在父母心头,就成了一座山。

殊不知,真正击垮人的,从来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你头脑里的“灾难化想法”。

那些因为焦虑、内耗、恐慌而放大数倍的负面预期,才是引发你痛苦的根源。

心理学上,就做一个著名的“烦恼箱”实验。

实验者按要求写下自己对未来一周的担忧,几周后拆开纸条,发现90%的烦恼都未曾发生。

接着,实验者又写下当下让自己焦虑的事项,几个月后再看,多数烦恼早已烟消云散。

所以啊,父母们与其过多推断未知的结果,不如看开一点,少想一点,心宽一点。

把自己从灾难的想象中拉出来,就能以平和之心陪伴孩子成长。

怨妇思维

多年前曾在杂志上看过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在经历不幸的婚姻后,成了独自抚养女儿的单亲妈妈。

有位企业高管曾是她的客户,对她的遭遇十分同情,也很认可她的能力。

于是将她招到自己的公司,还有心将她培养成营业部主任。

但这位妈妈却整天长吁短叹,不仅爱跟同事抱怨生活,见客户时也总是愁眉不展。

久而久之,这种消极的态度不仅让同事们纷纷疏远她,也让她的工作和生活陷入了越来越大的困境。

有句话说的好:人类的烦恼起源于困难本身,但让烦恼得以延续下去的却是抱怨。

要知道,孩子不会因为你的抱怨就变得懂事;伴侣不会因为你的抱怨就变得体贴;生活更不会因为你的抱怨就变得轻松。

凡事爱抱怨,只会让自己在一堆烂摊子里,慢慢被拖垮。

所以啊,与其抱怨深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就像《我的阿勒泰》里的张凤侠,丈夫去世,她既要挣钱养家,拉扯女儿长大,还要照顾老年痴呆的婆婆。

生活又苦又累,她脸上却看不到一丝愁容。

她努力生活,用行动改变可以改变的,用乐观接受不能改变的。

用她的话说就是:“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啊。”

是啊,当我们掉了无谓的抱怨,以乐观和行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美好和幸运终将如期而至。

樊登曾说:

“如果你的生活出现了烦恼,相信我,一定是你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一个妈妈,拥有怎样的思维,就会有怎样的生活;拥有怎样的认知,就会怎样去养育孩子。

所以啊,如果你也觉得内心满是内耗,焦虑,烦恼,不妨从打破思维的高墙开始。

学会欣赏孩子,积极养育,松弛生活,乐观处世,持续成长。

这样,才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的真正负责。

本文全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男孩派,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0 阅读:10

锤子替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