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人民日报转发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的一份《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去浮华浮躁、重创作规律”的几点意见》公告,说“当前电视剧白甜宠化现象严重”,“不能让流量成为评价作品唯一标准”。

昨天央视新闻也转发了这份公告,同时批评了“演员不背台词念数字”的现象,表示坚决抵制演员不背台词等行为,还说“从什么时候开始,演员这个职业背好台词就要被表扬?难道文艺作品不再追求口碑与流量双赢了?”

虽然双方批评的着重点不同,但是都强调了“纠正“浮华浮躁”的偏、重新找回重视创作的制作规律,刻不容缓”。
这次的批评虽然看起来声势浩大,很厉害的样子,但是在胖大叔我看来并没什么用。影视圈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样的大规模批判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哪次不是雷声大雨点小,问题既没有解决,现状也没有任何改变。



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没有找到问题根本的所在,二是没有短时间可以解决的好办法。
不论是人民日报还是央视新闻,都提到了“流量”和“明星”这两个词,而央视新闻则直接指责不背台词念数字的流量明星。其实都太过流于表面,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因为当一部剧被打上“烂剧”“神剧”“脑C剧”的标签,不可能只是演员的问题。一般说一部剧烂包括三种情况:演技烂,剧情烂,制作烂。演技烂指的是演员演技不行,观众看着尴尬出戏;剧情烂则是内容注水,剧情悬浮或狗血;制作烂指的是服化道,布景,特效,剪辑烂等。



很显然,演员只需要为其表演负责。但是这三项烂里面,演技烂是最容易被观众接受和原谅的。因为就算是流量明星,也很少有全程演技烂到看不下去的情况。而大部分让观众看不下去的烂剧其实都是剧情和制作烂最严重。
所以说到烂剧就喷演员是不对的,当然光喷流量明星也是不对的。因为就算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也会演烂剧,甚至一堆老戏骨来演的剧也会有难看的。比如这两年就有陈建斌,潘粤明主演的《爱我就别想太多》,靳东,蒋欣,李宗翰,李乃文主演的《如果岁月可以回头》,孙红雷辛芷蕾主演的《带着爸爸去留学》等剧,口碑评分低到不可思议。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就是投资人把钱都花在流量明星上面,导致制作方面没钱了,所以特效,剪辑都烂,同时为了配合这些明星,让编剧乱改剧本,导致剧情烂。
但这也怪不到流量明星身上,不管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的声明,还是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的批评,都说了这是畸形的市场行为。要对此负责的,首先是背后的资本,也就是影视剧的投资人。
这些投资人有一部分纯粹是为了洗钱,他们不在乎市场,不在乎片子质量,甚至能不能播出都不在乎。钱扔进去转一圈,人员和道具走个过场,洗白白就完事了。
当然更多的还是想要赚钱的,但是投资人通过数据和流量分析,找到合适的流量明星来演出,再炒作几下,拍出来的影视剧就能赚到钱,这种情况下剧情和制作水平的还重要吗?
所以往深一层想,烂片横行不是流量明星的问题,不是编剧的问题,而是资本的问题,为了快速精准的收割流量,放弃了影视剧的质量。
再往更深一层想,资本之所以可以如此肆无忌惮地收割流量,拍烂剧赚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烂剧有市场,有观众愿意看。
目前国内的影视剧按照市场和观众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粉丝剧,二是固定观众群体剧,三是广受众的影视剧。
第三类广受众的影视剧,指的是面向大部分观众的剧。比如《琅琊榜》《庆余年》《三十而已》《以家人之名》《隐秘的角落》《隐秘而伟大》等。这类剧当然也有烂剧,但基本上都是剧情和制作的问题。而且经典好剧大都是出自这一类,这就不用多说了。


第一类粉丝剧,就是拍给明星粉丝看的剧,比如《择天记》《斗破苍穹》《我的真朋友》《青春斗》《如意芳霏》等。只要有足够多的粉丝看,投资人就能够得到足够的回报。不止如此,这些粉丝还会为了他们的偶像有组织地拼命宣传,控评,氪金,做数据,甚至还会为了提高口碑,去评分平台养号。
正是有这些无脑追星的粉丝,才让资本可以轻松精准地收割流量赚钱;才让那种光靠拍烂戏、刷流量、不背台词的流量明星有戏可拍,有钱可挣;才能够让某些演员做出不背台词,滥用替身,抠图,扎戏,耍大牌等不敬业,不尊重人的行为。




第二类固定观众群体剧,也很好理解,就是拍给某一类观众看的剧。比如以前流行的偶像剧,现在流行的古偶剧,甜宠剧和耽改剧,都是拍给目前最大的观众群体——年轻的女性观众们看的。这类剧的杰出代表有《陈情令》《镇魂》《双世宠妃》《锦衣之下》《亲爱的热爱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琉璃》等。虽然好剧是有一些,但是烂剧更多。




这些女性观众的偏好和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第一要有颜,第二要够甜,其他的都不重要。投资人为了迎合她们的第一个要求,挑选演员肯定首先选择长得帅,长得漂亮的,而流量明星之所以能够成为明星,最重要的不也就是脸吗?所以资本的选择偏向演技差的流量明星一点也不意外。
投资人为了迎合女性观众的第二项“够甜”的要求,就只能让编剧改剧本了,导致有些剧情一味追求甜宠,完全不考虑现实不现实,狗血不狗血。这就造成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的和人民日报提到的“当前电视剧白甜宠化现象严重”的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也不能只怪女性观众,很多男性观众也是看脸的,只要有美女,有大胸大长腿看,再烂的剧还不是一样看下去。
所以总结起来不难发现,目前影视剧行业的问题根源,还是在市场和观众。等有一天观众全部都不给烂剧买账了,没有了市场,流量明星自然也就无戏可拍了。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不是靠呼吁和批评就能够解决的。比如张一山唐艺昕的《鹿鼎记》,一边被观众骂烂,一边收视率和播放量还是名列前茅。

要想解决演员不背台词,滥用替身,抠图,扎戏,耍大牌等不良现象其实并不难,加强监管就可以,建立档案和黑名单,对这类演员的不敬业行为进行记录和曝光,他们自然也就不敢再浑水摸鱼有恃无恐。
难的是如何让无脑追星的粉丝少一些,更理智一些。难的是如何改变和提高观众的审美,欣赏水平。
光靠呼吁和批评是不行的,一味地加强审核,限制,甚至封禁也不可行。
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育和引导,提高文化和思想水平,让无脑粉丝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再多拍出一些经典的好剧来,让观众看到到好剧的精彩,感受到演技的魅力,长此以往他们的口味和要求自然也就提高了,对烂剧和流量明星的追捧和容忍度也就越来越低了。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影视圈的问题情况看起来严重,但其实已经在慢慢变好。
现在观众已经越来越嫌弃狗血偶像剧了,对单纯的甜宠剧也越来越挑剔。今年《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摩天大楼》等悬疑剧的火爆也意味着观众兴趣有了好的转变。

而《演员请就位》《我就是演员》《演技派》等综艺节目,也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演员,重视演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烂剧会越来越少,好剧和好演员会越来越多地出现。

欢迎评论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