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无间道》之后再无港片?

夏安安 2022-08-25 00:16:55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有人说《无间道》是香港电影最后的辉煌。

也有人说《无间道》之后再无港片,其实也就是“港片已死”这句话的翻版。

意思大致相近。

但这句话如果落到电影主创,包括导演刘伟强、编剧麦兆辉和庄文强,主演梁朝伟和刘德华的耳朵里,以及目前仍有新片《我不是赌神》待映的周润发、手里七部作品排队上映的郭富城,还有凭《怒火·重案》斩获港片内地票房冠军的甄子丹和谢霆锋,再加上长期以商业片轮番轰炸的古天乐。

他们会同意吗?

就像《无双》冲破十亿之后,庄文强的一句,「我都未死,港片怎会死!」

其实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

为何会有人发出“港片已死”的悲鸣?

因为投资和产出规模在不断缩减,过去在东南亚战无不胜的香港电影,已经失去了市场。

于是人心惶急。

而如果这个时候回溯过去。

你会发现,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依靠早期优势,在不断复制过去的成功。

比如早期市场对电影本身并不苛求,所以电影人只需要不断赶拍,有市场的演员频繁串场,但在热火朝天的表象底下,低成本运作、剧本及服化道粗糙、表演不求精准深度,这些情况屡见不鲜。

所以后来不但失去东南亚市场,就连香港本土市场也被好莱坞全面占据。

曾经的“东方好莱坞”每况愈下。

但港片并没有死,因为还有内地市场,还有过去培养起来的大批观众。

只要有质量、还在继续进步,就总能收获市场的喝彩声。

这就是港片现状。

而港片迷也别去损内地影片。

坦白说,内地影片在技术层面已经反超了香港电影,而通常其视野也更为宏观且更能与观众达成共鸣,譬如《战狼Ⅱ》、《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及《长津湖》等影片,无论技术还是品质皆无可置疑。

当然香港电影的优势仍然在于商业娱乐性,内地影片在这方面也确有不如。

随着观众鉴赏力和喜好的提高与变化,市场对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逼迫香港电影抛弃过去那些粗制滥造、求速度不管质量以及不断老调重弹的做法,剧本要求出新、表演要求深度,商业娱乐性要服务于内容和思想。

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情,这么些年下来,我们也眼见了香港电影的不断进步与蜕变。

至于一些消失的题材,其实并不是港片衰退的真正原因。

说回题目,《无间道》与港片末路的问题。

绝大多数人都认同,顶着“救市”头衔而来的《无间道》,是一部尤其出色的香港电影,无论是当时的口碑、现时豆瓣高达9.3的评分,还是好莱坞出手购买版权,这些东西统统都在证实着影片的强大。

但是不是如一些人所认为的,其前哀鸿遍野,其后港片已死?

当然不是。

双周一成统治香港影坛的年代结束之后,剩下周星驰一人独撑大局。

在2001年,他拍出了《少林足球》,将港产喜剧带到了另一个层面。

首次将华语片香港票房带到六千万以上,并创造了全新票房纪录。而次年集结四大影帝的《无间道》,虽然夺得年冠,但票房只5505万,又隔年的《无间道Ⅱ》2491万、年冠《无间道3》萎缩至三千万。

在2004年,周星驰带着《功夫》,以6127万夺得年冠并再次刷新票房纪录,更以1.73亿的数字夺得内地票房冠军,算得上声势无双。

而接下来周星驰没有出手的几年,年冠数字一直在三千万甚至两千万级浮动,直至2008年他携《长江七号》才再次将年冠数字推上五千万级。

这种情况直到一零年代才开始改观。

周星驰彻底淡出香港影坛。

甄子丹和郭富城开始扛起港影大旗,两人分别持《叶问》和《寒战》系列以及《无双》笑傲江湖。《叶问》成功塑造了一代宗师的形象,《寒战》则为香港警匪电影开创了全新气象,并与《无双》一起,让内地观众在继《无间道》之后再次见识到香港警匪电影的魅力。

待映的几部大制作也有极大概率再次刷新纪录,并收获更强口碑。

所以《无间道》与其前后的香港电影中的精品制作交相辉映,各自成峰。

这才是不可辩驳的真相。

香港电影这些年,老一辈演员撑场,新导演在不断崛起。

拍《寒战》的陆剑青和梁乐民、拍《踏血寻梅》的翁子光,甚至单飞拍《无双》的庄文强也可以在列,就作品影响力而言,他们甚至已经超越了前辈。

而他们的根基,就是历史上的香港电影。

所以香港电影怎会末路?

又怎么可能消失?

0 阅读:3

夏安安

简介:最新鲜的娱乐资讯,最全面的影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