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安徽一架载有30多名专家的飞机坠毁,损失无法用金钱衡量

赵瑞胜说动漫 2022-08-23 00:36:23

2006年一架预警机在安徽省广德县的上空飞行,在田地里劳作的村民,造已经熟悉了这样的演练过程。

突然传来了巨大的爆炸声,随后他们看见一架飞机直接撞向远方的山头。年轻的村民知道出了事故,在第一时间打电话寻求帮助。

即使救援来得非常及时,这次空难的损失还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巨大。

因为飞机上乘坐三十四名中国最顶级的军工专家,全部遇难!

这架飞机到底为什么会坠毁呢,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军工专家都乘坐同一班飞机呢?

空难

这要追溯到建国初期,我国的军事实力与西方等国家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在空军和海军的领域上,有非常多的技术需要去研发。

而我国的空军发展非常缓慢,没有掌握住空军的核心技术,在实战过程中就像无头苍蝇一样。

而欧美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运用了雷达来勘测,由于人力勘测十分有限,便在在飞上使用雷达,这样勘测出来的地形更加精准便捷。而在空中不断进行雷达探测的飞机,就是预警机。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他们的预警机技术逐渐成熟,在空军的使用上也更加频繁。

我国深知预警机的重要性,但是想要研发一个技术何其困难。

起初研发部门希望可以学习一些国外的技术,便在以色列购买了几架预警机,正在我国准备好各种技术来迎接这些预警机的时候,美国从中作梗使得这次的合约取消了。

虽然中国从中获得了相应的赔偿,但这也让我过的空中技术发展止步不前。

也是经过了这件事情,技术专家深知自给自足的重要性,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去研发和测试预警机,最终研发出了空警-200预警机。

空警-200预警机

2005年,这架预警机进行第一次试飞,让专家们高兴的是,这架飞机在试飞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这也说明我国在预警机研发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虽然研发技术不完善,但是找到了一个正确的研发道路。

为了可以更好地完善预警机,我国专家在试飞成功的第二年开始了漫长的测试过程。

为了可以在测试的过程中获得非常精准的数据,34名专家同时参与了预警机的测试飞行。飞机在刚起飞没多久就出现了问题。

在空中的时候,就像是油门被卡住了一下,飞机在天空中不停地震颤,机组人员检查了飞机上所有地方,都没有找出问题所在。

正在他们愁眉不展的时候,飞机突然不受控制地急速下降,最终撞向了山头上。

经过上千名警方的搜寻,没有发现任何存活的生命痕迹,只找到了五具完整的尸体。

空难刚刚发生,除了搜寻落难人员之外,还需要通知他们的家属前来悼念。当时的网络没有如今发达,通讯时间比较长。

烈士秦澎的家属生活在山区,为了可以尽快与家人取得联系,陆军带着几个同志前去山区。

在当地警方的帮助下,他们终于找到了这位烈士的母亲,告知这个惨痛的消息之后。

这位母亲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请求,她希望警方去乡里给孩子开个证明,证明是为国牺牲,而不是因为做了什么违法的事情。

因为当时前去的警车有很多辆,这样的阵势吸引了很多村民的关注,孩子的母亲为了不让鄙人误会自己的孩子,才提出了这样的请求。

秦澎作为家中的独生子女,家里人都为其骄傲。他的去世对母亲的打击非常打,得知儿子去世之后一直萎靡不振,最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英烈山的烈士们

单独说出这件事情,只是因为当时秦澎才24岁,他的大好青春才刚刚开始,就陨落在了国家事业建设当中。我们国家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还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才为止努力奋斗。

弯路超车一直是我们的长项,但是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在直线上遥遥领先。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辈们的努力,离不开他们所铺垫的道路。

空难中的所有家属虽然要经历诀别,可他们依旧认为孩子的选择是正确,依旧引以为傲。空难的那座山,时至今日仍有无数人前去拜访。

这次的事故让我们国家损失了三十几名优秀的专家,他们是这架飞机的研究者,也是最了解这架飞机的人,这场事故也说明,预警机一定还有一些隐藏的细节问题是没有被发现的。

对于这场事故的分析,最终总结出来了两种原因。

一是飞机存在超重的可能性,这架飞机只能承载27名成年人的重量,而当时登上飞机的有34个人和一些沉重的设备,已经严重超出了最大限重。

专家们在最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超重,对于汽车而言只要速度不过快,超重了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他们认为这场测试并不是很长时间的飞行,时间很短,多上几个人也无所。殊不知正是因为这多出来的数量,导致飞机失控。

还有一种原因,也是目前最为权威的原因,飞机受到积冰的影响,造成了失控。

因为更多的人认为飞机可以容纳的重量不仅仅是27人,超载对于飞机本身而言问题不大。但是预警机测试飞行的时间是六月份,地面早已经没有了积冰,为什么还会影响到飞机呢?

这里所说的积冰,不单单是地面上的,也有看了能是飞机在上升高度的时候,表面因为温度的降低从而结成了一层冰面.

恰巧这个时候因为温度的降低,飞机的性能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除冰,那么飞机失控的可能性非常大。

“空警200”的第二次试飞,就给我国军事行业造成了很大的重击,损失了三十四名优秀的专家。这次事故也给其余专家一个非常大的警醒,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中。

也正是因为这次事故,是我国的研发的中心全部转移到了寻找事故发生点以及改进现有的预警机技术。

但是在飞机安全方面我们没有多少经验,只能与乌克兰进行合作,从中学习一些技术。

空难发生的第四个月,专家研发出了机翼除冰技术以及机组成员紧急事故按钮。

这次预警机的优化,也意味着即将迎来新的试飞。经历了上一次的空难,这一次又有谁会担任起试飞员呢?

在所有人都害怕的时候,崔继先主动报名参加此次试飞任务,他表示在空难救援时,他看到了满地的残骸,当时就坚信预警机会发展的更好。

第三次试飞开始了,在试飞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崔继先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沉着的态度克服了全部困难,最终安全着陆。这也意味着,中国的预警机向世界迈出了第一步。

为了可以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次的空难,记住预警机的来之不易。

2008年,在江苏省为所有遇难人员举办了一场沉重的追悼会,随后军方又举办了一场只有军人可以参加的追悼会。那座被撞击的山也被改为“英烈山”。

这座山从山脚到石碑一共有103块台阶,表示当时发生空难的时间1点03分。

当地镇上的小学也改名为航空小学,以此来致敬受难的所有人员。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山上扫墓,以此来祭奠这些军事专家。

也正是有了这些前辈的开路,才让我国在预警机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空警200只是预警机的一个开始,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迎面而来。

当时国家的全部财力都在支持预警机的研发,从而没有钱去发展预警机的优化和改善,正在诸多专家愁眉不展的时候,巴铁传出想要购买预警机的想法,我国随即与之取得联系,并且着手研究对外出口预警机。

这次的交易非常成功,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更进一步,但这些成功并不能掩盖空难带来的悲伤。

2009年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上,由崔继先为首的“空警200”盘旋在北京的上空,从此以后,每年的阅兵中,都会有预警机的身影出现。

从0到1再到100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一开始想要依附于别人,到自己独立研发,再到出口给需要的国家,都足以证明,我们国家发展的速度之快。

回顾整个预警机的发展过程,中国预警机之所以由如今的辉煌,全都离不开空难中牺牲的所有先辈,离不开一直坚守在研发前列的科研专家们。

如今,很多预警机都属于中国制造,我国的预警机技术也已走在世界前列。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