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投降后献出一计,可剿灭太平军,曾国藩听完大怒:立刻处死

东皓爱小猫 2024-10-15 16:59:11

作为外族统治者,满清政府在建立政权之初便受到汉族百姓的强烈抵抗,虽然满清统治阶层运用各种手段来弱化满汉之间的矛盾,但数量庞大的汉人却依旧是满清政府心头的一处隐疾。

满清政府统治末期,这种矛盾则体现得尤为尖锐,太平天国运动便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满汉之间的战争。在此期间,以曾国藩为首的汉臣成为满清统治阶级的救命稻草。

太平天国覆灭后,身为太平军将领的李秀成被俘虏,随后献上一个可以剿灭太平军的计策,曾国藩听后却将他处死,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残酷的战争

公元1851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给当时腐败的清政府带来一次沉重的打击。

清军在太平军的进攻之下被打得节节败退,此时的清政府才意识到,自己最担心的情况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

面对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清政府十分清楚单纯靠本民族的八旗将士不可能平息这场战争,只有借助汉人的力量才能消灭这伙叛贼。

于是,以曾国藩、左宗棠为首的一批汉臣被委以重任,他们也拥有自行募兵的权力,成为坐镇一方的汉族军阀。就在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太平天国的内部也出现严重的问题。

太平天国在建立之初曾提出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美好理想,可是当建立政权之后,所有太平天国的将领都陷入到争权夺利、安于享乐的漩涡之中,以至于将领之间开始自相残杀。

不过,太平天国之中依旧有人始终保持着清醒,这个人便是忠王李秀成。

与其他参加太平军的人一样,李秀成也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加入太平军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能够获得生存下去的机会而已。

年幼时他曾读过两年私塾,能够读书识字,最喜欢看的书便是《三国演义》。在行军打仗方面他也颇有天赋,因此加入太平军之后可谓如鱼得水,很快便崭露头角深受洪秀全的器重。

太平军将领互相残杀的时候,李秀成却格外冷静,不仅没有参与到血雨腥风的权力斗争之中,而且依旧在为太平天国而奋斗。

即便在曾国藩围攻南京城时,他也始终没有弃洪秀全而去,兢兢业业地守卫着南京城。

洪秀全去世之后,李秀成自知南京城已经危如累卵,冒死护送洪秀全的儿子洪天福贵出城,最后自己战败被俘。

无奈之下,李秀成只好向曾国藩投降,还以书信的方式表示愿意帮助曾国藩彻底剿灭残余的太平军。得知这一消息,曾国藩大喜过望,赶忙叫人将李秀成的书信拿来观看。

李秀成在书信的开头便写道:“罪将谢中堂大人不杀之恩,愿集大江南北数十万旧部归中堂统帅,为光复我汉家河山而效犬马之劳......”

按照李秀成的说法,洪秀全虽然已经死去,但太平军至少还有几十万人。清政府如果想要彻底剿灭太平军的残余势力,仍然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李秀成作为太平军中的杰出将领,凭借号召力就可以率领这些太平军投降,对于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然而当曾国藩看到这句话后,却立刻下令将李秀成处死,这是为何呢?

曾国藩身为汉臣,深知“光复我汉家河山”在清政府的眼中意味着什么,这封看似是投诚的书信,实际上是一道不折不扣的催命符。

除了这句话之外,李秀成的信中还有许多过激的言论,总结起来就是推翻满人江山,恢复汉人的天下。

曾国藩本就饱受猜忌,尤其是在自己拥兵自重的时候,这样的言论更是会为其招来灭门之祸,所以着急忙慌将李秀成给杀了,那一封投降信件经过削减才敢上交,直至多年后内容才被曝光。

微妙的关系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大惊小怪,慈禧太后怎可能会因为此事猜忌曾国藩呢?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亦或者从满清朝廷的建国背景来看,卸磨杀驴很有坑。

公元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攻入山海关占领北京,从此开始对中原的统治。对于当时的汉族百姓来说,满清政权的建立意味着汉人从此将被奴役,无异于丧权亡国。

因此,当时的汉人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要将满清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家园。在这样的情况下,满清政府也动用了各种手段,来应对汉人的反抗。

虽然清军是依靠刀剑夺取的中原江山,但他们也深知汉人人数众多,如果团结一致仅凭清军的力量根本无法维护自己的政权。

于是,满清政府一方面采用极端武力对反抗自己的汉族武装势力进行清剿,同时也积极促进汉满两族之间的融合。

对于愿意为自己效力的汉人,满清政府也给予了优待,目的是为了告知天下,自己虽然是关外的少数民族,但并非不通情理,满汉之间的矛盾也绝非不可调和。

作为满清政府的“基本国策”,八旗制度早在满清入关之前便已建立,而且是满族内部极为重要的阶级划分制度。

正是由于这一制度的建立,清军才能够将力量凝聚到一起,并最终实现问鼎中原的目标。

建立政权之后,满清政府为拉拢汉族军阀,破天荒地将汉军拉拢到八旗制度当中,组成八旗汉军。

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这些汉族军阀示好,用打破制度的方式来让他们放下戒心,让他们觉得自己与清军无异,都是朝廷极为倚重的骨干栋梁。

依靠软硬兼施的政策,满清政府终于稳住了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国家也逐渐恢复到了正常的秩序。

实际上,满清统治者却始终没有放下对汉人的戒心,即便汉人不再像之前那样对自身的统治进行强烈地反抗,这些满清贵胄也仍然无法对汉人给予完全的信任。

对于任何一个统治阶级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汉人没有再掀起太大的波澜,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会臣服在自己的统治之下,而极有可能是时机尚未成熟的权宜之计而已。

基于这样的认知,满清政府在自己的统治期间曾多次兴起文字狱,从字里行间之中搜寻汉人表现出来的反抗意识,许多汉人就这样被莫名其妙地冠上了篡逆谋反的罪名。

满清统治者也十分重视朝中汉臣手中的权力,防止汉臣集团势力过于庞大,对自身统治构成威胁,所以他们重用汉臣却又时刻防备着。

满汉之间就这样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互相也始终保留着体面与忌惮,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满汉之间的矛盾才正式被摆到桌面之上。

事实也证明曾国藩的担忧不无道理,太平天国覆灭后,满清就将他的权力全部夺走,自此离开政治的舞台。

试想一下,若是李秀成的投降信被慈禧看到,曾国藩作为汉臣之首必然会遭到迫害。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