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不好可能脖子不适,如出现这6个症状,或与颈椎病有关

行平双 2025-02-08 09:52:4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现代人长时间低头工作、玩手机,颈椎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颈椎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现代病”。许多人以为颈椎病只是脖子酸痛,忍一忍就过去了。而颈椎病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可能引发头晕、手麻、视力模糊,甚至影响心脏健康。

如果你有以下6种症状,或许就该留意自己的颈椎健康了。

比脖子酸痛更“可怕”的6个信号1. 头晕目眩,站不稳?颈椎可能“卡住”了你的供血通道

如果你经常感到头晕,尤其是早晨起床或突然转头时出现天旋地转的感觉,那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作怪。

这是因为颈椎的椎动脉负责向大脑供应血液,而当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或错位时,可能会压迫椎动脉,导致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恶心,甚至短暂性黑蒙。

有研究表明,约30%的颈椎病患者会出现头晕,尤其是中老年人和长期伏案工作者更容易受到影响。

如果你的头晕伴随颈肩部僵硬、不适,那就要高度警惕颈椎问题了。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2. 手麻、手指无力?你的神经可能被“夹住”了

你是否曾在夜间睡觉时被手麻惊醒,或者长时间使用手机后,手指变得僵硬无力?这可能与颈型颈椎病有关。

颈椎病影响骨骼,还会压迫神经根,导致手指麻木、无力,甚至影响日常生活,比如拿筷子、系鞋带都变得困难。

临床上,有些患者因为误以为是“血液循环不好”,选择热敷或按摩,结果反而加重了症状。

如果手麻持续不缓解,建议尽早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如颈椎X光片或MRI,以明确病因。

3. 视力模糊、眼睛干涩?颈椎病也可能影响你的“视界”

很多人以为眼睛疲劳只是用眼过度导致的,但颈椎问题也可能影响视力。

医学上称之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当颈椎出现问题时,会影响交感神经的功能,导致眼部血流减少,引起视力模糊、眼干、眼胀等症状。

有些患者甚至会在短时间内视力急剧下降,误以为是近视加深,实际上是颈椎病在“捣乱”。

如果你换了眼镜度数,眼睛仍然不舒服,不妨检查一下自己的颈椎。

4. 心悸、胸闷?你的颈椎可能在“欺骗”你的心脏

有些人会出现心悸、胸闷,甚至疑似心脏病的症状,但去医院检查后,心脏并没有问题。

这时候,就需要考虑颈椎病的可能性了。

“颈源性心脏病”是一种特殊的颈椎病类型,由于颈椎的神经影响到自主神经系统,从而引起类似心脏病的症状。

临床上,有些患者甚至因此做了心脏检查,但找不到明确病因,最后才发现是颈椎问题导致的。

(来源:《中国脊柱外科杂志》)

5. 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颈椎病可能影响大脑供氧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本来要拿东西,走到房间后却忘了要拿什么?或者在工作中思路变得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可能并不是单纯的“健忘”,而是颈椎病导致的大脑供氧不足。

当颈椎发生退变,压迫到椎动脉时,大脑的供血供氧会受到影响,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情绪低落。

长期如此,还可能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6. 走路不稳、下肢无力?颈椎病可能已经“波及全身”

如果颈椎病发展到脊髓型颈椎病,那就需要格外警惕了。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可能会影响脊髓,导致下肢无力、步态不稳,甚至出现排尿困难等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是较严重的一种类型,一旦发现走路异常、双腿乏力,应尽早就医,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如何保护颈椎,让它少“受罪”?

颈椎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深受其害。

预防和改善颈椎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避免长时间低头,给颈椎“放个假”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会加重颈椎的负担。

建议每隔40分钟起身活动,做一些颈椎拉伸动作,比如“米字操”,可以有效缓解颈椎压力。

2. 枕头选得好,颈椎少烦恼

枕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颈椎健康,建议选择符合颈椎生理曲度的枕头,一般来说,枕头高度为自己一侧肩膀的宽度较为合适。

3. 适当锻炼,让颈椎更“灵活”

适量运动可以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减少颈椎压力。

推荐每周运动120分钟,可以选择游泳、瑜伽、八段锦等对颈椎友好的运动方式。

4. 注意保暖,避免颈部受凉

颈部受凉可能会加重肌肉紧张,因此冬天出门时,可以围上围巾,避免寒风刺激。

结语:颈椎健康,关乎全身!

颈椎病是“脖子的问题”,它可能影响你的大脑、心脏、四肢,甚至你的生活质量。

很多看似不相关的症状,背后可能都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元凶”——颈椎病。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上述症状,不妨对照检查,适当调整日常习惯,让颈椎“喘口气”。

颈椎关乎全身健康,别等到症状加重才后悔莫及!

信息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国脊柱外科杂志》

相关医学期刊和临床研究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1 阅读: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