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自从特朗普上任之后便先后两次宣布对华加征关税,中方则以强硬反制措施给予了回应。
相较于我国之前的忍让态度,这次我们的果断让特朗普有些猝不及防,曾经自信满满的他近期公开承认,美国民众的“好日子可能不多了”。
那作为贸易战的发起者,为何特朗普反而显得底气不足?中美之间的贸易交锋又会给美国人带来什么影响呢?
就在今年3月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加征关税,涉及商品价值约180亿美元。

这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第二次对华制裁,与以往不同,这次中方的反应迅速且强硬:不仅宣布对美进口丙酸、聚乙烯等化工产品加征反制关税,还释放出“进一步保留措施”的信号。
对此美国财长贝森特近期多次以“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作为威胁,希望我们能够“重新平衡贸易关系”为新一轮制裁造势。
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回应直指要害:“中美贸易结构由市场决定,美国大豆填满了中国粮仓,而中国制造的手机、服装支撑着美国中产的生活质量。”
确实,根据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出口的半导体设备、农产品等商品利润率高达40%,而中国输美消费品仅维持5%-10%的薄利。
这种互补性背后,是两国经济结构的深层绑定。在过去四十年里,美国经济逐渐走向“去工业化”。

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政策推动制造业大规模外包,金融和服务业成为经济支柱。这一转型虽然降低了生产成本,却导致产业链空心化。
如今,美国在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领域的本土产能严重不足,而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中心。
中美贸易的互补性由此形成:中国向美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美国则向中国出口大豆、天然气等大宗商品。
这种模式由市场供需决定,却被美方片面解读为“不公平”。实际上,美国企业通过在华投资和销售获取了巨额利润,但美国政府长期忽视这一现实。
特朗普在2018年发动贸易战时,曾宣称“加征关税将减少逆差”,但结果适得其反。美国对中国商品的依赖未减,贸易逆差反从2017年的3750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3830亿美元。

美方既无法重建制造业体系,又难以找到替代中国的供应渠道,最终被迫在2020年与中国达成阶段性协议,降低部分关税。
四年后,特朗普带着“更强硬”的姿态回归,希望给中国来个“下马威”,但他却愕然发现,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几年前那个被打的猝不及防的国家。
相反他却被我们的一系列反击弄了个手忙脚乱,在我国提出反制措施之后不久,美国农业州和能源企业率先向政府发出抗议,称对华出口受阻将导致数十万人失业。
更严峻的是,加征关税直接推高了美国消费品价格。2023年,美国通胀率虽从峰值回落,但仍高于美联储目标,特朗普的新一轮关税很有可能再次点燃通胀压力。
所以在近期采访中特朗普不得不承认,对华制裁“需要过渡期”,并含糊表示“不会让经济衰退重演”。

美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也表示,白宫推动的关税制裁会导致美国消费者购买进口产品的价格上涨,但美国人应该相信这些商品最终都会变得非常便宜。
但讽刺的是,美国经济不行、制造业不行、应对通胀能力不行,卢特尼克有什么依据认为进口商品会越来越便宜?这不是睁眼说瞎话么。
如今美国发动贸易战的背后,是自身经济矛盾的爆发,是金融资本的过度扩张和制造业的萎缩,导致美国陷入“虚实失衡”的困境。
上世纪90年代,美国通过信息技术革命一度重塑经济竞争力,但随后的产业政策失误加速了制造业外流。

如今,美国在半导体、电动汽车等关键领域严重依赖进口,而中国在产业链升级和技术创新上的突破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的优势。
特朗普试图用关税手段扭转局面,但未能触及核心问题。美国缺乏足够的工人、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来重建制造业。
即便企业愿意回流,成本上升也会削弱产品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双循环”战略扩大内需、优化供应链,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而贸易战的代价降最终由美国民众承担。2018年,美国智库研究显示,对华加征关税使每个美国家庭年均多支出1300美元。新一轮制裁可能使日用商品、电子产品和建材价格进一步上涨。

对此美国中西部农民的感受尤为直接。中国曾是美大豆最大买家,但贸易战导致订单转向巴西。尽管2020年后部分订单恢复,但不确定性始终存在。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就业市场。美国制造业岗位从2000年的1700万降至2023年的1300万。
而关税保护并未扭转这一趋势。相反,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和成本压力让企业更倾向于用机器替代人工。
历史经验表明,贸易战没有赢家。2018年的对抗已证明,加征关税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会加剧通胀、拖累增长。

如今美国的根本矛盾在于难以平衡短期政治利益与长期经济规律。
两党对“遏制中国”的共识,使其政策被意识形态绑架。然而,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又难以替代,强行“脱钩”只会让美国付出更高代价。
对于特朗普而言,未来的选择充满矛盾。若继续升级贸易战,通胀压力和人民不满将会日益严重。
若对华妥协,则可能被政治对手攻击为“软弱”。这种两难境地,折射出了美国如今的“拧巴”,经济上要依赖中国,政治上却要打压中国。

而特朗普的“苦日子”预言,与其说是对民众的警告,不如说是对美国困境的无奈坦白。毕竟美国的经济问题根源在于产业空心化与金融泡沫,而非中国。
四年前的贸易战未能让美国“再次伟大”,如今特朗普再次新一轮对抗也注定同样难改结局。
这场由美国发起的贸易交锋,终将证明:选择对抗,只会加速衰落;正视现实,才是唯一出路。
如果特朗普不能正视这一点,放下成见和中国合作,接下来4年他想要干出点儿成绩还真有些困难。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