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一觉醒来,手机信号从满格变成几乎没有?
拨打911也无法接通?
美国一些农村地区的用户正面临这样的困境。
这一切都源于一项耗资30亿美元的计划——拆除华为和中兴等中国公司的电信设备。
这究竟是为了国家安全,还是另有隐情?
故事要从2019年说起。
当时,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声称华为和中兴的设备存在“国家安全风险”,需要从美国的基础设施中移除。
国会为此拨款19亿美元,用于支持运营商更换设备。
六年过去了,这项工作却进展缓慢。
截至目前,仅有12%的运营商完成了设备更换。
资金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
FCC后来表示,最初的19亿美元预算远远不够,需要追加30亿美元才能完成全部6000多个基站的设备更换。
许多小型运营商无力承担高昂的更换成本,导致设备拆除后无法及时安装新设备,部分地区通信服务中断。
一些已经更换设备的地区,信号质量也大幅下降,甚至影响了紧急呼叫服务。
面对运营商和用户的抱怨,FCC主席多次向国会求助,强调如果不追加拨款,后果将不堪设想。
美国政府至今未提供任何确凿证据证明华为和中兴设备存在安全风险。
华为甚至主动开放了源代码供检查,但仍未能解除禁令。
这不禁让人怀疑,所谓的“国家安全风险”是否只是幌子?
关于美国自身电信设备安全性的质疑却从未停止。
斯诺登事件曝光后,美国科技巨头与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发了全球关注。
思科、英特尔等美国公司的产品也受到质疑,许多国家对美国设备的安全性表示担忧。
对小型运营商而言,更换设备并非简单的“零件替换”。
他们需要重建整个基站,成本高昂。
相比之下,华为等中国公司的设备价格更具竞争力,质量也得到了认可。
如今,被迫更换欧美设备,运营商不仅要付出更高的价格,还要忍受漫长的供货周期。
一些地区等待新设备长达半年,最终不得不先拆除旧设备,导致通信服务中断,用户怨声载道。
一位美国网友在推特上吐槽:“拆了中国设备,我家网速从50M掉到5M,这叫国家安全?我看是国家自残吧。”
面对美国的打压,中国采取了反制措施,将美国电信设备“拉黑”。
曾经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思科、惠普等美国品牌逐渐被国产设备取代。
华为、中兴、烽火通信等中国企业迅速填补市场空缺,推动了中国5G技术的快速发展。
截至2025年3月,中国已建成超过300万个5G基站,覆盖95%以上的乡镇,甚至偏远山区也能享受高速网络。
这背后,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电信设备和技术的有力支撑。
华为自主研发的芯片和基站设备成本更低,且能根据本地需求定制,信号覆盖范围也更广。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信设备出口额比五年前翻了两倍,而美国设备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则大幅下降。
曾经依赖进口的农村基站,如今已全部实现“中国造”。
美国政府的举动似乎并非出于真正的安全考虑,而是出于对中国技术快速发展的担忧和对自身地位的焦虑。
他们急于打压中国企业,却忽视了自身国内通信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最终损害的是美国民众的利益。
那么,这场以“国家安全”为名的行动,最终将走向何方?
这场科技博弈,又将如何影响全球通信市场的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