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南陵荒塘挖出幸运爹爹墓,一件小木人几经奇遇,完成乡村柴房到博物馆C位的逆袭

瑞知道讲故事 2024-11-29 10:56:14

1977年秋收后,南陵县原石铺乡社员忙着兴修塘坝,在清掏淤土时,挖到了一枚“时间胶囊”。这不仅牵出了一位因儿子出息而获官员福利的“幸运爹爹”,还让一件文物开始了从野塘荒墓—乡村柴房—博物馆C位的巧合之旅。

这一枚“时间胶囊”,就是一座灌浆浇筑而成的宋代古古墓葬。灌浆墓在宋代非常流行,因为古人“毋使土亲肤”的墓葬观念,人们在置放棺椁后,用黏土、石灰、细沙,拌以松香、糯米汁等,把墓室整体浇灌于地下,如此经过浇筑和夯打而成的墓葬,有密封与防盗的功能。而这样密封良好的墓葬,在考古人员眼中,宛如一枚定格古代生活图景的“时间胶囊”。

不过,可惜的是,这墓葬早年间已被盗,墓中存物寥寥无几。不过,人们经过清理,却发现了墓主人“幸运爹”的身份。

综合墓志以及地方志等文献记载推断,墓主人叫刘士安。他虽名不见经传,但墓志铭却很有来历。正文由蔡卞书写,篆盖(古时墓志铭有墓志盖,盖石题死者爵里姓名,常用篆书题写,故称“篆盖”)由贾易题写。

蔡贾二人都是北宋名臣,蔡卞的胞兄是大名鼎鼎的蔡京。不过,据《宋史》记载,蔡京虽被列为北宋“六贼之首”,但胞弟蔡卞却为官清正。蔡卞居官时竭力支持王安石变法,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并招他为婿。篆盖题写者贾易,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嘉庆《无为州志》记载:“当时为语曰:‘一贾上殿,群臣失色’。”

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刘士安何德何能,能让朝廷两位大员为其撰写墓志呢?

根据考证,得到答案——“沾了儿子的光”!

据墓志记载:“君以子荫,累迁至左通直郎致仕……有子四人,长即左朝徽郎御史君拯也。”

刘士安有个好儿子——北宋名臣刘拯!刘拯是熙宁三年进士,与蔡京兄弟同榜,一路从常熟县干到监察御史,升任江东、淮西转运判官、给事中。宋徽宗时,召为吏部侍郎,后因得罪蔡京,“旋罢知蕲州,徙润州”。大观元年(1107)六月重获重用,任吏部尚书,至该年底离任。很快,又出知同州,再次削职,提举鸿庆宫。

为官几经沉浮,但刘拯名臣、名士的地位却无可质疑。刘士安正是因为儿子刘拯而荫补得官。

宋代入仕的途径主要有三个:科举、制举和荫补。科举是常选,制举是特选,都要经过考试,而荫补制度是宋代照顾高级官吏子弟的制度,属于朝廷对士大夫的格外优待。

荫补又称作门荫、荫子、恩补、恩荫等,文臣自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而且可以荫及门客。武臣自枢密使至观察使、通侍大夫,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

不仅如此,新帝登基,太后寿诞等大喜事官员也可以荫补;高级官吏退休是时也有荫补特权;大臣病故死亡,据所留遗表也可荫补。据史料记载,宋代最多一次同时荫补了官员子弟四千人,这使得未来十年的官职都被他们占据了,大大挤占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

元祐二年(1087),刘拯任广西路刑狱公事时,父亲刘士安去世。为了祭奠父亲,他在家乡南陵丁忧期间,便邀请志趣相投的蔡卞为其父撰写墓志铭,又请交往甚密的贾易题写了篆盖……

作为一位“幸运爹爹”,刘士安因儿子获得了生前的尊贵与死后的荣耀。但这些荣誉,却没能护佑刘士安的泉下岁月。墓葬几经盗掘,最后成了荒塘污泥深处的残墓。

不过虽然如此,生产队队员们仍旧发现了一些小木人和一枚“清白传家”的印章。当时,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这些小木人被人们随意拿走,成了家中小孩的玩具。而其中的一具木俑,开启了充满巧合的逆袭旅程。

1987年秋,这木俑出土整整10年以后,时任石铺乡文化站站长刘作泰在乡下寻访文物时,无意间在长乐村口看到一个村童在玩一个木头的小人。出于文物工作者的本能,他将村童喊来,并用小卖部买的水果糖将小木人换了过来。

其后,刘作泰将这件木俑交给南陵县文化馆。如此,散落民间10年的文物终于在堪称奇遇的巧合之后,有了文物的身份。

那这件小木人什么样呢?

我们应该用木雕文官俑来称呼他,他站立姿,高26厘米,厚4厘米,黄杨木材质。头戴进贤冠,身穿宽袖长袍。袖垂至膝下,袍委地,靴头露出袍外,是典型的北宋文官朝服。木俑面目丰圆,双手拱合胸前,线条流畅,质感一流。有意思是,木俑头与身体是分开的,以燕尾槽结构相连接,可以拆解。

从残墓中出土,在村童手中把玩良久,这木俑如何还能拥有近乎于完美(帽翅遗失)的品相呢?这背后还有一段奇遇。

当年,墓中的文官俑被村民拣回家后,扔到柴房的旮旯里,数年来没人过问。而正是这个旮旯,给与了木俑第一次奇遇。

这是因为,木质文物处于长期被泥水浸泡的环境,离开这种环境,需要第一时间复杂且漫长的脱水处理。也就是,通过适当环境,将文物内部水分置换出来,这样才能保障文物的基本状态。

而幸运的是,这木俑被扔到的旮旯,正好处于微潮湿又阴凉透风的安静环境。如此稳定的环境,让木俑完成了土法脱水!如此一看,这小文官,也是幸运小官了。而且这位幸运小官的运气不仅如此。

木俑先是放在南陵县文化馆,南陵县文物管理所成立后,又被转移到该所保存。但因为外貌太过普通,被列为非藏品,一直坐“冷板凳”。1993年,安徽省文物局组织了一次全国文物专家巡回鉴宝活动,5位专家来到南陵。经专家的慧眼,这小木人成功逆袭。

原来,以人佣随葬,在东周就已存在。汉至唐代盛行,宋以后渐少。木俑在北方出土多一些,而南方地区受气候、地理环境限制,极少有出土。而这件文官木俑,品相完美,年代可考,为人们研究北宋时期文职官员的官职制度、生活习惯、朝服规制、雕刻艺术等提供了实物参考。

再一次的奇遇,让文官俑从非藏品逆袭成为了国家一级文物,成为了博物馆的C位!

因沾了儿子光获得生前尊贵、死后光荣的“幸运爹爹”,因数次奇遇完成村童玩具到一级文物的“幸运小木俑”,一起为后人们诉说着北宋时的风云一段故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