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邓公的外孙女,母亲是邓榕,很少人知晓,如今致力于慈善事业

英武看历史 2023-06-10 07:37:0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谈到邓卓玥,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提到邓小平和邓榕,大家一定耳熟能详,而邓卓玥正是邓小平的外孙女。

别看她名声不显,却一直为人民做实事,作为“集善嘉年华”的发起人之一。

邓卓玥常年奔走于各地,召集社会各界人士为残疾人及弱势群体贡献一份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她为何会想到投身慈善?在她的身上,又发生过哪些故事呢?

卓玥(左)和妹妹棉棉(邓楠的女儿)

一 、邓小平的外孙女

1979年,邓卓玥出生于北京,作为邓榕和少将贺平的独生女,邓小平的外孙女,邓卓玥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

至于她为什么姓邓不姓贺,其实跟邓小平早年定一下这个规矩有关:

“凡是邓家儿女,不分内外,一律姓邓,孙辈名字间再加一个卓字。”

这点从“邓卓溯”、“邓卓芮”以及“邓卓棣”等人的名字中也能看得出来,而对于这些孩子,邓小平是十分亲近的,从小就带在身边教育。

邓卓玥一直到16岁,前往美国念高中,这才跟家人分别,后来她又考上了波士顿韦斯利女校,获得了心理学学士学位。

在留学八年后,邓卓玥回到祖国,开办了“北京卓雅清和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招揽了不少人才,也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学术上的优势。

此外,邓卓玥还效仿邓小平和卓琳,走上了慈善的道路。

早年间邓卓玥跟在邓小平身边时,就时常见他和卓琳一起给“希望工程”捐款,以至于邓卓玥年幼时就养成了慈善观念,基本每年都会捐不少零花钱。

后来去美国后,邓卓玥接触到了更加成熟的慈善事业模式,课余时间里也会去做做义工,比如说帮助老人、看护小孩等等。

如果说这一时期,她的慈善观念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那么亲自加入希望工程,前往山西学校教书,就是她的另一种“身体力行”。

毕业回国后,邓卓玥决心将国外的慈善事业模式带回来,并且推广开来,于是她特意跑去找了两个人和一个组织。

这两个人分别是她的舅舅邓朴方以及与她志趣相投的华侨洪奕婷,至于一个组织,则是中国慈善总会。

一开始,邓朴方还有些犹豫,因为他当时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负责人,他的每一个决定都不只代表他自己。

因此,他和邓卓玥说道,

“这个模式在中国还没有实验过,慈善这种事,毕竟也不是说着玩的,你们可以先试试看,如果能做得起来,我一定全力支持!”

就这样,邓卓玥和中华慈善总会开始第一次合作,在他们合作过程中,邓朴方也一直在考察着,直到心中有些把握,邓朴方才终于同意让残联加入合作。

就这样,大名鼎鼎的“集善嘉年华”,正式诞生了。

二 、“集善嘉年华”

自2004年开始,“集善嘉年华”每年举办一次,虽然名字相同,但主题却很多。

比如说,2004年12月举行的“集善嘉年华”主题就是帮助贫困失学残疾儿童重回课堂,这次活动在北京召开,来了很多部委领导以及艺术家、明星。

再加上各界公益人士,与会者将近600人,单次募集善款490多万,这些钱后来拿来新建了三所特教学校,还救助了2100多位残疾失学儿童。

到了2005年,活动主题有所不同,变为“关爱盲童光明行动”,当时有航天英雄杨利伟以及聂海胜等人都去参加了。

此次募集善款430余万,其中100万拿来在四川和内蒙古各建了一所特教学校,剩下300余万则是用来开设“盲童班”,给盲童购买教学资料与器械。

至于2006年的“集善嘉年华”,则是将受帮助群体指向了孤独症儿童,这次活动的参与人数再创新高,算上政府官员、文化明星以及爱心人士,将近有700人。

同时,这次活动的影响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在扣除活动成本后,募集善款金额仍旧达到了730多万,其中583万被拿来修建自闭症儿童康复与研究中心。

至于剩下的钱,一部分拿来作为孤独症专题研究课题经费,一部分拿来修建学校,购买孤独症儿童研究必要设备,总的来说每一分钱都用到了实处。

此后多年,“集善嘉年华”的主题变化也基本与这几年类似。

2007年是“关注残奥会,助力残疾人体育代表团”,2008年是“援助汶川地震残疾儿童和截瘫残疾人”,2009年是“帮助贫困聋儿走出无声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自从“集善嘉年华”开办以来,累计筹措款物已达到2.7亿元,帮助的残疾人更是超过16.7万,受此活动影响,投身公益的人更是不可计量。

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邓卓玥的努力,她被称为“最美邓家人”可不仅仅是因为容颜而已,更是源于这份心灵上的美丽。

最难得的是,邓卓玥向邓小平夫妇学习,是真正学到了精髓,当初邓小平夫妇向希望工程捐款的时候,秉承的理念就是“少说多做,低调慈善”。

邓小平先后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收据

邓卓玥同样贯彻了这种观念,别看“集善嘉年华”办得风生水起,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邓卓玥本人却很低调,以至于网上很少能找到关于她的报道。

她做慈善,从不是为了名与利,她始终记得邓小平说得那句话,

“你们长大以后,不做大的事情,也要做中的事情,不做中的事情,也要做小的事情。一定要做一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

同时邓卓玥也一直在践行自己的理念——我们都是志愿者。

三 、“我们都是志愿者”

2010年,“集善嘉年华”照常举办,可是活动主题却让许多人都摸不着头脑,“关农民工子女”,这是什么意思?

当记者问到邓卓玥的时候,她不假思索的说道,

“根据统计,目前留守儿童应该有7000万,集中在城市流动的就有超过1500万,这个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应当得到引导和帮助。”

接下来,邓卓玥又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便是会给农民工家庭中的残疾孩子购买医疗保险,另外还会在各地的学校和社区建“集善爱心小屋”。

有了“爱心小屋”,那些孩子在课后就有了安全的玩耍之地,不会因为无人照顾和看管而受伤、走失。

当然,邓卓玥也向记者解释,自己的计划和打算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切实考察的,毕竟每一分善款都来之不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为了尽可能的省钱,邓卓玥可谓是煞费苦心,每年的晚宴基本都是她亲自筹备,从试餐到座位排布,乃至于菜单怎么印,都是她亲自负责管。

邓卓玥这种“一心为公”的精神,打动了很多人,也很多人愿意随她改变。

比如说,2010年活动上要展示的“爱心小屋沙盘”,市面上很多公司都表示制作起来至少要2万元,最后一家单位负责人被邓卓玥打动,只收了几千成本费。

还有那些参与“集善嘉年华”的企业和个人,一开始邀请他们也很困难,基本上都是邓卓玥等人一家一家去跑的。

可是只要来过一次,亲自感受过邓卓玥等人的理念,那些企业和个人在第二年往往会自己接着来,邓卓玥等人只要发一份邀请函就够了。

不仅这些与会者是“志愿参加”,就连邓卓玥等组织者,也基本上都是志愿者,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坚持从事慈善活动组织,一干就是十来年。

这也让人不禁由衷感慨,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我们生活的社会永远不缺少善意。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用善意作为基石,才搭建出了一座“慈善城堡”。

当然,做任何事情都会伴随着争议,做慈善也不例外,就在邓卓玥等人为救助他人而努力的时候,也有极少数人会说,这是不是“作秀”。

对于这一点,邓卓玥看的很淡,

“不只是我们,甚至包括所有的慈善晚宴,无论是否是作秀,如果能够借此让大家关注的公益,让大家关心慈善,那都是一件好事。”

诚然,质疑是人们的天性,但是对待这种善良之举,我们不妨多一份信任,如邓卓玥所说,只要与社会有益,即使是虚假的也没关系。

聊完了邓卓玥的工作与理想后,我们不妨再来细聊一下作为邓小平的外孙女,她究竟有何特殊呢?

四 、平淡是真,平凡更显从容

虽然邓卓玥是邓小平的外孙女,身份十分特殊,但是她的生活其实也非常平淡。

如果说最大的不同,恐怕就是邓卓玥等人时常会回家祭祖。

之前,邓卓玥就曾带着两岁的儿子回去,由“邓小平故居保护区”讲解员杨顺高接待,根据杨顺高所说,“他们非常低调,生活上也很随便”。

那一次,他们还一起吃了饭,吃的只是一些广安的土特产蔬菜,比如说豆腐渣和青菜等等。

说起来,邓小平故居保护区还是为了迎接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特别建的,建之前特意咨询了邓小平的家人,他们的回复也很简单,

“多种些树,自然亲切一些即可,最好建成简单的天然纪念馆。”

另外,邓家人还对原本计划好的“站着的铜像”表达了不同意见,

“在外面都是站着的,都已经回家了,就让他坐坐吧……”

就这样,邓小平的铜像改成了坐在椅子上,让人看起来格外自然亲切,这是邓家人保质平淡,于平凡中见从容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之所以不是保护,还是重建,是因为这个故居保护区更多的是起到一个缅怀的作用,毕竟邓小平自从14岁离家革命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而邓家人的这种“低调”,可谓是一脉相承。

比如说邓小平的孙子邓卓棣,就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哪怕是2011年去了广安市组织的研讨会也没发言。

从这一点上看,邓家人还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的,他们不拒绝承担责任,愿意背负使命、做出贡献,但是从不宣传自己,也不喜欢扬名。

其实,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邓家人身上,孔东梅、万瀛女以及叶明子等人也都是这样。

她们并没有受到自己身上“光环”的太多影响,反而是各自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坚定的向前迈进,于平凡中尽显从容之意。

孔东梅成了作家,宣扬毛主席的故事与思想,万瀛女掌握多国语言,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高级珠宝首饰品牌,至于叶明子则是成为了一名服装设计师。

听起来,她们所从事的工作似乎无法与她们的爷爷们相比,但是她们能够从中寻求到快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已经足矣。

再者说了,他们的工作与奉献也都已经很了不起,比如说邓卓玥,她所从事的慈善事业造福十万多人,影响千万家,这不也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吗?

了解完了邓卓玥的故事后,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启迪,我们不一定能做出这样的事业,但是我们建设祖国、帮助他人的心,同样也可以如此炽热。

只要大家愿意做出一份努力,给出一份善意,相信最终一定会开花结果,仅以此与大家互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