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中时,我有个同桌总是不自觉地抖腿。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他的习惯,也就忍了。
可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自己开始莫名焦虑,上课总是心神不宁。
直到,我换了座位,这种焦虑感竟然慢慢消失了。
那时我才明白,原来人的情绪状态会被身边的人深深影响,而且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就发生了。
前几天去医院看望一个阿姨,她得了重度抑郁。
我不太理解,她的家庭条件很好,老公疼爱她,儿女也都很孝顺。
可聊着聊着,我发现问题出在婆婆身上。
婆婆是个完美主义者,每天都要检查儿媳妇做的家务。
炒菜没放够油是错,放多了油也是错。
擦玻璃有水印不行,用力过度留下痕迹也不行。
二十多年来,这种精神上的压迫从未停止。
"我知道婆婆是好意,可我真的太累了。"
阿姨说这话时,眼泪不停地往下掉。
刷到一个现象:在所有导致抑郁症的因素中,长期的人际压力占比最高,达到65%。而在这些人际压力中,来自至亲至近的占了80%以上。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对陌生人有防备心理,他们的言行举止很难真正伤害到我们。
但面对至亲,我们会不自觉地放下心防,这反而让我们变得异常脆弱。
就像我一个朋友,他是银行经理,平时跟客户打交道游刃有余。
可一回到家,就被母亲的唠叨搞得头疼。
"你看人家谁谁谁的儿子""你这个年纪还没结婚""你工作再好有什么用"。
这些话像钝刀子割肉,一下不致命,可日积月累的精神折磨,最终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被慢性折磨。
就像温水煮青蛙,当你发现不对劲的时候,伤害已经造成了。
我认识一对夫妻,结婚十年。
丈夫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总觉得妻子不够上进。每次妻子跟他分享生活琐事,他都会说"你就知道操心这些没用的"。
渐渐地,妻子不再跟他说话,整个人变得郁郁寡欢。其实夫妻之间,不是所有的对话都需要有深度,有时候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
可惜很多人都不懂这个道理,还以为自己是在为对方好。
那该怎么办?
我觉得关键在于给彼此留出"安全距离"。就像插花,花插得太密,反而显得杂乱。
每朵花都需要自己的生长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健康的关系应该像手拿沙子,攥得太紧,沙子会从指缝溜走;攥得太松,沙子会直接掉落;只有保持适度的松紧,才能抓住沙子。
前段时间,我那个朋友做了个决定:搬出去住。
这个决定让他母亲很伤心,但他解释说:"我搬出去住,不是不要这个家,而是为了让这个家能维持得更久。"
住在外面的日子,他每周都会回家吃饭。
奇怪的是,母亲的唠叨少了,反而更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原来,适当的距离反而能让亲情更加纯粹。
所以,如果你发现身边有让你不舒服的人,不要一味地忍耐。
适当的距离不是疏远,而是为了让关系走得更远。
你的人生,不该是一场慢性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