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排喜剧大赛》于2月14日播出了第十期总决赛,姚尧经过第九期的波折,终于还是获得了冠军席位,由于排名第一,还成为第一个C6厂牌的主理人。蛇年作为她的本命年,还是很给力的,不但获得综艺节目的冠军,还和李大脑门(C6成员之一)一起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蛇精”这个造型,其实和之前“林黛玉”角色的内核是一样的。因为看过姚尧表演的人,知道林黛玉放在正剧里,她的表现是没有问题的,她是适合饰演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但是作为喜剧自然要有反差感,所以我们看到做直播的“林黛玉”骨子里就是总决赛舞台上的这个蛇精角色,两个看似不同的角色,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背后的俏皮和不安分是一样的。
而蛇的意象,和姚尧是有缘的,2025年是蛇年,她和自己的亲妹妹也都属蛇,所以这个机缘是逃不掉的。就像今年春晚舞台上的小婉和管乐,也是因为在喜剧大赛的舞台上创作过白蛇青蛇的故事,才有了更多机会,登上包括央视在内的不止一台春晚的舞台。
所以说这个蛇,是她“命里注定”的一个角色,不但助力她在单排喜剧大赛的舞台上最终夺冠,也让观众看到林黛玉之外,她在表演上的更多可能性。
就作品本身而言,这个角度也有意思,想要冬眠的响尾蛇,总是被打扰,总是有人来敲门找她的麻烦,然后那些观众熟知的与蛇精有关的角色都找上门来,比如葫芦娃和法海,而意外中的角色还是印度爷爷这些,可以看出是以单人角色玩了sketch喜剧的升番。
不得不说,这个蛇精的角色成功地战胜了之前的林黛玉人设。在这个作品开始时,还交代了这条蛇蜕皮的设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姚尧本人的一次蜕变。当然,接下来的演艺之路怎么走,就看她自己的造化了,因为年轻时成名,对演员的考验是非常大的。
C6这个团体的诞生,也包含着几个姐妹的缘分,通过节目的表现,也能看出来李大脑门,还有徐不气都和姚尧关系不错,而她们都是单排喜剧大赛这一季C6团体的成员。而徐不气作品里女性话题的表达,也为决赛的舞台增添更多价值与光彩。
李大脑门在她们当中的性格更活跃,不怯场,虽然也有脱口秀和其他喜剧形式的表演,但在这个舞台上,她还是尽力表现舞蹈肢体动作带来的喜剧效果,决赛的舞台上,也成功说服了发起团的成员们。因为上次就提到作品虽成熟,但缺少笑点的建议。而决赛舞台的这个呈现,已经说明她在肢体层面找笑点的成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如果说姚尧的特点是林黛玉人设,李大脑门的特点是舞蹈和肢体语言,那么徐不气就是音乐脱口秀。这个赛道有代表人物王勉(总决赛发起团嘉宾之一)的支持,相信音乐喜剧的发展还是会得到更多助力的。决赛的舞台自然是更加发力,也打破了单排喜剧个人表演的局限,让三位饰演“大灰狼”的喜人兄弟们上台以乐队形式助演。
其实这档节目本身虽然叫单排喜剧,但本质上和其他喜剧综艺一样,让大家体会到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大家是互帮互助的团体,节目组就是喜人们共同成长的训练营。
徐不气这个表演里的女性话题,让朱丹和赵昭仪在Talking环节都含泪表达,因为在这个创作的文本当中,有提到妈妈和外婆,在收尾时也提到了小红帽、大红帽和老红帽,会让女性观众产生共情,是在表达无论哪个年龄的女性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为家庭而牺牲。
还有一层意思,徐不气自己说得不错,意思是说不想把大灰狼这个对立面写成男人,这个对立面应该是坏人。毕竟在创作这个女性题材时,大灰狼多少会带有“色狼”的意味,但是坏人不等同于男人,不应该以性别来划分。所以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到一些年轻创作者更加理性的创作理念,而不是硬打所谓女权话题。
好巧不巧的是,徐不气在表演的亢奋阶段,在台上摔了一跤,虽然本身是意外事故,但却摔得恰到好处。这是一个天意的创作戏码,如徐不气自己所说,在成长的人生道路上,总会有跌倒的时候,当然,也总会爬起来继续面对新的生活。
最后再说一个C6席位中的女性成员,那就是获得亚军的郭大宝。参与过《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她,基本上就是一轮游的状态,当初看到她,也觉得不太适合做喜剧。而之后的《喜剧大会》和《单排喜剧大赛》的舞台,她已经成为“久经沙场”的老大姐一样的存在。
这样看来,如果没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确就会被埋没,只有参加更多综艺来磨炼自己,才有可能找到突破自我的机会。这样对比,姚尧就要幸运很多,她在《喜剧大会》给人的感觉也是一副没有经验的小白模样,但是在《单排喜剧大赛》,却以林黛玉形象一鸣惊人。
郭大宝在总决赛的舞台上带来了一个类似其他喜剧综艺的“颁奖环节”,她的作品就是把这一季节目中最煽情的场面通过大屏幕展现出来,其实已经完全没有了比赛的感觉,更像是在这个节目的“年会”上,对往昔一年工作的回顾,有点儿讨巧,但也很聪明,总比小白上一期直接发巧克力更能深入人心。
在上一期半决赛,郭大宝变身“美少女壮(战)士”表达年龄焦虑和职场困境的时,透露自己36岁了,这和网上1990年出生的信息多少有些偏差,不知道她指的是不是虚岁。主要是,如果是确定的36岁,那么她也应该是属蛇的本命年才对,当然这是属于八卦的部分,无关紧要。
虽然这档综艺没有什么人气,但我自己也像这些喜剧创作者一样,有始有终地追了下来。想起作家阿城先生提到的“素读”态度,本来是从读书的角度来说,不要先入为主,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阅读,要抛开成见的去看一些以为不会太好的作品,也许还会有其他收获。
那么对待其他文艺作品也应该持有类似的态度,这一路看下来,总会记住一些有意思有价值的表达,也会记住有特点的演员们。这对一个观众来说,已经足够。就像我自己,也完全是出于兴趣写了相关的感受,没有谁要求你这么做,也没有人找我约稿,这个梳理的过程,只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