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边走边抽烟的游烟族出手了

书瑶看娱 2025-03-29 05:06:30

走在繁华的上海街头,突然被一阵刺鼻的烟味裹挟——这是许多市民和游客都曾遭遇的困扰。这种由“边走边抽”产生的二手烟雾被称为“游烟”,其随机性、扩散性和危害性,让城市公共空间陷入“被动吸烟”的困境。面对这一顽疾,上海近期以8处网红地标为试点,推出“疏堵结合”的创新治理方案,为全国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一、游烟之痛:健康与文明的隐形威胁

据上海市2024年调查显示,近六成市民表示常遭遇“游烟”,九成市民对此反感。这种在室外公共场所随意流动的烟雾,不仅危害非吸烟者健康,更存在消防安全隐患。例如,北京某公交车站曾出现乘客在站台吸烟,烟雾随车门进入车厢的危险场景。此外,“游烟”还会破坏城市形象,降低市民出行体验,成为城市管理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上海实践:从“一刀切”到“精准治理”

面对“游烟”治理的复杂性,上海并未简单采取“一刀切”禁烟,而是通过科学规划与人性化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出一条“疏堵结合”的治理路径:

划定吸烟区,规范吸烟行为

上海在国内率先实施《室外吸烟点设置与管理要求》,明确吸烟点需远离行人通道、保持6米以上距离,并禁止设置座椅等设施,以减少二手烟扩散。目前,外滩、武康路等8个试点区域已设置标准化吸烟区,并绘制“吸烟地图”引导烟民前往指定区域。

强化宣传引导,倡导文明意识

试点区域通过商户摆放“禁止吸烟”提示牌、街边志愿者柔性劝阻等方式,提升公众对“游烟”危害的认知。例如,武康大楼等景点周边,志愿者定期巡查并劝导吸烟者,既维护环境秩序,又避免冲突。

法治兜底,明确执法边界

根据《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在未成年人聚集区、公共交通等候区等场所吸烟,可依法处以罚款。同时,若吸烟点设置不符合规范,相关部门也可依规处罚。这一规定为治理提供了法律支撑,确保“劝导为主”不流于形式。

三、治理智慧:文明与法治的辩证统一

上海的治理方案体现了深刻的治理哲学:一方面,通过设置吸烟区、提供便利设施,尊重吸烟者的合理需求,避免简单粗暴的禁止;另一方面,以法治划定红线,明确禁止区域和处罚标准,保障公共利益。这种“刚柔并济”的策略,既减少了执法阻力,又提升了治理效果。正如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专家所言:“治理‘游烟’需要社会共治,既要靠劝导,也要靠法律。”

四、未来展望:从“上海经验”到全国推广

上海的探索为其他城市提供了重要启示:控烟并非简单的“禁”与“放”的博弈,而是需要兼顾科学性、人性化和法治化。未来,如何进一步细化吸烟区规划、加强跨部门协作、提升公众参与度,仍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正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倡导的,唯有通过多方合力,才能实现“无烟环境”的全民愿景。

从“游烟”治理的细节中,我们看到了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的管理智慧:既以法治为基石划定底线,又以文明为纽带凝聚共识。这种“疏堵结合”的治理模式,不仅让城市空气更清新,更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注脚。期待更多城市能借鉴上海经验,让“无烟”成为城市文明的标配。

0 阅读:4

书瑶看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