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吉斯与《发条橙》:极权社会的恐惧、泛滥的欲望与失控的暴力

颜威说历史 2022-06-21 11:28:45
安东尼·伯吉斯

安东尼·伯吉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发条橙》。

《发条橙》

《发条橙》本来是安东尼·伯吉斯不看好的作品,没想到,这部作品却为他赢得了最广泛的声誉。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反乌托邦文学,也是暴力文学的经典作品,是继奥威尔的《1984》之后再次引发人们对极权社会的巨大恐惧。

故事的主人公叫亚历克斯,围绕亚历克斯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极端的自由意志、完全的暴力——限制自由导致人的自主性丧失成为“非人”——恢复自由又使人因无法适应社会而处于生存的困境。

第一部分说亚历克斯只有15岁,但他是一个不学无术,对父母毫无敬意,沾染毒品并且热衷暴力和强奸的人,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毫无人性的人,他身上仅存的一些人性,或许是对音乐的狂爱。

他的生活从晚上开始,先在一家奶吧喝一些掺了毒品让人兴奋的牛奶,然后带着兄弟们开始了一系列让人心惊肉跳、惨不忍睹的事情:

他们戴着面具,气势汹汹地冲进偏僻的店铺,劈头盖脸将店主夫妇打倒在地,然后将收款机里的钱财洗劫一空。之后他们又随意打人,无缘无故将一个醉鬼打得满嘴吐血。接着他们与另一个流氓帮派发生巷战。他们用万能钥匙偷走别人的汽车,在马路上疯狂飙车,并且以撞人碾人取乐。

他们驱车来到乡间,在夜幕中闯入民宅,宅子的主人是一位作家,他们把作家的书稿恶意撕毁,然后对作家拳打脚踢,并当面羞辱作家的妻子。

他们进行暴力破坏,将别人的汽车推入河中,将地铁车上的座位拆毁,将车窗玻璃砸碎。他们还哄骗少女,对老妇人大打出手。

总之,小说的第一部分,你能看到亚历克斯和他的兄弟们无恶不作,打人、抢劫、偷窃、暴力,似乎成了他们享受和存在的证明,充斥着无尽的暴力场面,揭示了社会的罪恶。故事的最后,亚历克斯和兄弟们闹掰了,他被兄弟举报,随后被抓进了监狱,进行改造。故事进入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说亚历克斯来到监狱后,他看到了监狱里的黑暗、肮脏、暴力。为了提早出狱,离开这个鬼地方。亚历克斯答应做“路多维哥技术”实验,据说这项技术确保犯人可以扼杀掉犯罪反射。在两周内就可以出狱,并且再也不会入狱。

随后他被安置在大银幕前的座椅上,额头的皮肤被夹住,使眼睛无法闭上,而屏幕上放映的是千篇一律的暴力画面:殴打、羞辱、屠杀、战争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对暴力产生条件反射式的生理排斥。

如此强烈的感官刺激的确可以使亚历克斯对犯罪产生极度的恐惧。经过两个星期的改造后,亚历克斯不仅完全丧失了向恶的能力,而且与暴行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不过新的问题产生了,出狱后的亚历克斯已经无法适应一个充斥着恶行与暴力的社会。故事进入到第三部分。

第二部分说经过改造后的亚历克斯走出了监狱,他已经彻底丧失选择的自由,异化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没有性欲求。他被父母赶出了家门。

无家可归的他去图书馆想要找关于自杀的书籍,又被以前曾经被他欺负的老头一顿暴打,而丧失了暴力能力的他连骂人都做不到,只能被揍得头破血流,前来制止纠纷的警察就是曾经出卖他的伙伴,而这个伙伴现在成了警察。

看到软弱的亚历克斯两个警察把他带到城郊又是一顿毒打,而他毫无招架之力。最后被一个作家救了,而救他的作家就是他曾经羞辱过的。

故事的最后,亚历克斯的事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局不得不启用一种疗法来重新恢复他的自由和选择。他终于自由了,此时,他看到曾经的一个兄弟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之后,他终于明白了家庭的温暖也许才是他想要的。

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到底想说什么?目的似乎不在于揭露具体的社会罪恶,也不在于影射某个具体的社会形态,而是为了揭示人的本质,探索更为普遍的人类问题。用反乌托邦的形式将问题推向了两个极端,之所以要这样安排,无非是向我们说明人所处的尴尬的两难境地以及人类生存的自由悖论:

人既想拥有自由,又不得不束缚自由;个人意志的极端自由会导致欲望的无端泛滥,而对人的自由意志的极端控制又会导致人的自由的彻底沦丧。

极端的自由与暴力

亚历克斯是有着绝对自由意志的恶人,他横行街头,无恶不作,进行着当今社会的一切丑恶暴行,同时,他也是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满足自己感官和心理的快乐感。

人存在的意义在于拥有真正的自我和自由,但这种自我和自由如果是以一种毫无节制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话,它就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危害。

但如果绝对限制自由和全面控制的话,那么,人类又会进入另一种状态。极权社会下的自由。

极权与技术的恐怖

当人不能自由选择的时候,他也就失去了道德选择权,他不但不能适应社会生存下去,反而有可能被生活所摒弃,被社会所淘汰。人成了极权社会下技术统治的牺牲品。

在技术的帮助下,虽然变相的暴力解决事件,但最终却是失败的。没人能完美地控制科学,美好的理念用到科学技术中,本质上还是残酷和失败的,无法彻底根治暴力与恐怖的生存状态。

用反自然道德的强制性技术控制恶的滋生,自然的不可控因素受到压制,最终造成性本恶恢复的结果也是理所当然的。暴力和性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的欲望受到科技的强制泯灭。恶、善、恶的循环往复,其互依共存的形态模糊了社会道德的边界。

人如果失去自由,不能按照自由的意志或欲望行动,去满足自己的意志或欲望,那么人就不会有生命的幸福,就不能享受自由的福祉。因此,任何人或任何社会都不应该强制性地限制或控制人的欲望的实现。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