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第五大发明的中国帆,30个国家正在使用,而我们却面临失传

精能聊国际 2023-01-09 05:26:01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传说,除了四大发明,中国还有一个被遗忘的第五大发明。

600年前,它出现在最古老是世界地图当中;

200年前,它被雕刻在大英帝国的银币上面;

100年前,它轰动加州;

90年前,它又帮人类首次测定了赤道逆流……

而今天,我们却根本不知道它的名字,它其实就叫做——中国帆。

西方人说,它至今依旧最高效、最实用风帆系统。

但在我们的海岸线上,却再也看不见这种中国帆。

为什么会这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故事。

1944年·缅甸丛林

时间回到1944年,缅甸的盟军指挥部里,一位特种兵教官正在打听着一个中国海盗的故事。

他叫做哈斯勒(H.G.Hasler),是一位英国勋爵。

他问自己的中国同事,你们知道郑一嫂吗?100年前的中国海盗,听说她的海盗船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风帆,可以单人操控,随时起降,隐蔽性极好。

中国同事们一个个摇头,谁也没听说过郑一嫂的名字,但哈勋爵为什么会问这么奇怪的问题呢?

原来,两年前,他曾经率领过一支盟军敢死队,计划要在冰冷的海水中,用皮划艇整整划6个昼夜(145公里),然后突破封锁,炸毁港口里的德国军舰。

行动非常惨烈,五艘皮划艇出发,三艘被德军俘虏,一艘因为漏水而全员冻死,只有哈勋爵和副官的那一艘顺利完成了任务,其余8名队员全部牺牲。

虽然哈勒斯因此被授予骑士勋章(DSO),但他始终在想,那晚明明可以再快一点啊,尤其是后来,当他听过郑一嫂的故事以后,就更加无法原谅自己了。

原来,在行动结束后的一次战术会议上,有一位美国同事拿出了一张照片,他说,这是停靠在美国加州的宁波号(Ning-Po),可能是属于中国海盗郑一嫂的战舰,战舰上装备的风帆系统,非常实用,可以靠单人自由升降,风帆上还有龙骨,即使被划破了,也不会失去动力……

这张照片,突然让哈勋爵心头一紧,对啊,小队当时要是配备了这种折叠风帆,在夜间就可以使用风帆突进,结果一定会不一样啊……

但是这种风帆究竟要如何安装、如何使用呢?

哈勋爵赶紧地询问这位美国同事,但美国人却摊开手说,这恐怕还得去问中国人了。

哈勋爵恨不得立刻飞去中国,但现在是二战,他还必须继续作战。

结果说来也巧,英军在缅甸那边突然战事吃紧,哈勋爵被派往缅甸作战,而在缅甸呢,协助英军的恰好是中国部队。

所以,哈勋爵满心欢喜地询问这些中国同事,但同事们的回答却让他凉了半截——谁也不知道郑一嫂和宁波号,难道这是一种特殊的海盗装备?

宁波号的身世

这天,一位来自南洋的中国校官来找哈勋爵,听说你在寻找郑一嫂和宁波号的故事?

哈勋爵两眼发光,而那位中国校官却笑着说,我的爷爷就是坐着你说的那种帆船从广东来到南洋的,这种船,在广东话里面叫做䑸,最早被葡萄牙人翻译成䑸克(junco)船,在你们英语当中,应该叫做戎克船(junk)。

你说的宁波号,在官方记录上显示,它诞生于1753年,是郑成功麾下的一艘战舰,但不知道怎么,后来就被传说成了郑一嫂的海盗船

官方记录上还显示,这条船在1884年被一位英国商人运到香港,成为了一艘观光船,又在1911年被美国人购买,开到了加利福尼亚的长滩展出。

你看到的加州照片,应该就是这个时候拍摄的,后来,听说在1930年前后,美国人还用它从事过间谍活动,把声呐装安装宁波号上,让它去太平洋上侦查日本潜艇,它纯木质结构,风帆动力,没有引擎干扰,所以特别适合当做声呐平台使用。

听到这里哈勋爵赶紧问,它还在美国吗?

很可惜,前几年刚刚被好莱坞当做道具烧了。

眼看着哈勋爵握紧了拳头,中国校官又说,别担心,有机会你去香港,你会发现维多利亚港里还停着各种各样的中国帆船,这不是什么特殊的海盗装备,是中国人从1000年前就开始使用的传统帆船而已。

真希望这该死的战争早点结束啊,我带你去中国看看帆船,你也要带我去伦敦看看档案,据我了解,在你们大英帝国的档案馆里,还藏着有一艘比宁波号更传奇的中国帆船,它叫做耆英号,排水量800吨,本来是为了鸦片战争而秘密赶制的一艘中国战舰,但最后却阴差阳错的被你们英国人买下,成了一艘远洋游轮,在1846年的时候从香港出发,访问过纽约和伦敦……

听到这些故事,哈勋爵就像在做梦一样,真希望战争早点结束啊,但真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那位中国校官却已经不在了,哈勋爵只能一个人来到中国,又一个人返回英国,在中国的海岸线上,哈勋爵果然发现了一张又一张优美的风帆,而伦敦的档案馆里,也果然保存着耆英号的历史档案……

耆英号

原来,耆英号的耆英是一个人名,全名叫做爱新觉罗·耆英,他正是当年鸦片战争以后,和英军签订《南京条约》的大清国代表。

耆英秘密组织建造了这艘战舰,设计了当时最先进的侧舷前膛炮,在档案馆的铜版画中,哈勋爵甚至发现,有一条耆英号的兄弟舰和英国战舰同框,它竟然比英国战舰还要大,而耆英号,又是这些兄弟舰当中最大的那一艘……

历史图片中的耆英号给人的冲击力很大,档案上也记载,它当年仅用了21天就从波士顿抵达英格兰,这比当时的蒸汽邮轮还要快,耆英号驶入泰晤士河的时候,伦敦城万人空巷,就连维多利亚女王和许多王室成员都前来参观,船上还有一个自称大清国五品文官的人以每人1先令的价格售卖门票。

接着,哈勋爵略带颤抖地读到了这样一段记载,原来,耆英号从那以后就没有离开过英国,它在柴郡的某个秘密船坞当中被拆解研究,图纸至今都还在保存在海军档案馆当中。

看到这里哈勋爵虎躯一震,立刻赶往海军档案馆,接着,皇家海军又专门为他成立了特种船舶部队(SBS,Special Boat Section),调拨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手过来。

于是,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当中,哈勋爵带领着同事们把这些古代中国的船舶技术用英国方法全部复原了一遍……

到了1960年,哈勋爵解甲归田,他又从一位特种兵变成了一名帆船运动员。

这年,在他的的倡议下,英国政府又举办了首届单人大西洋船帆挑战赛(STAR,Single-handed Trans-Atlantic Race),赛事规定,选手可以使用任何形式的帆船,从英国的普利茅斯到美国纽约,速度决胜,鹿死谁手?有请全世界的帆船爱好者前来挑战。

奇怪的风帆

发令枪响,所有人却看见哈勋爵扬起了一面谁也没见过的奇怪风帆。

但很显然,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来,这就是中国帆。

当时的媒体都在说,一位英国勋爵,在一艘维京船上,插上了一面中国风帆,这是一场行为艺术吗?他这种兜不住风的硬帆真的可以横跨大西洋吗?

但是,48天后,哈勋爵第二个抵达纽约,他比第三名整整快了6天零12个小时。

获得第一名的选手也是一位英国爵士,他当时采用了一艘长达12米的巨型帆船,哈勋爵的船只有7.6米。

比赛结束后,中国帆一下子就火了,很多人来找哈勋爵讨教如何改装中国帆,后来,问的人多了,哈勋爵干脆出版了一本教程,图文并茂,非常实用。

再后来,英国的造船厂干脆出了一款中式帆船,叫做太阳鸟32型(Sunbird32),卖得相当好。

接着,在比赛结束的第二年,1961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儿,让中国帆彻底火出了圈。

原来,这年哈勋爵和助手们正驾驶着小丑号(Jester)在尼斯湖上调查水怪,结果哪儿知道,旁边还有另外一支调查队,他们搞出了一个大新闻,说自己拍到了水怪照片。

观众们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而当所有人看向尼斯湖的时候呢,恰好,哈勋爵的小丑号上面,悬挂两面鲜红色的中国帆,西方观众们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风帆,再联想到哈勋爵的特种兵故事,吃瓜群众们都以为这是什么秘密武器,一顿讨论,反而让哈勋爵下不了台了,因为,他真的没有在尼斯湖发现水怪啊。

但他借这个机会,又好好安利了一把自己的中国帆。

就这样,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大众,中国帆的概念一下子就普及了。

于是,接下来的故事可想而知,西方人开始继续深挖,果然,他们又发现了更多的线索和秘密……

这是郑和船队吗?

一位退休的英国皇家海军(Gavin Menzies)又在档案馆里,发现了一副古代地图(Fra Mauro map),这是1450年左右威尼斯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

大海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帆船,有阿拉伯的三角帆、印度的十字帆,还有地中海的欧洲帆,和很多原本西方学者们不认识的奇怪大屁股帆船。

但是,这会儿已经有了哈勋爵的研究,这位皇家海军一眼就认出来,这不就是中式帆船吗?

而且你仔细看,整张地图里面,各大海域当中,最多的就是这种中式帆船,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说,600年前,中国帆船就已经开始纵横七海?

尤其是地图的最上角,在现在非洲好望角的地方,有一艘非常标准的中式帆船,船下面还写着一行注释,翻译过来,它竟然是在说:

大约在1420年,一艘中国帆船横跨了印度洋,来到好望角,向西继续航行了40天,船行大约2000海里后,它又在离开后的第70年返回了好望角。

1420年,好望角,这年,哥伦布的爸爸都才两岁啊,所以,究竟是谁驾驶着这条船从好望角继续向西航行了40天呢?

这位皇家海军猜测,这可能是郑和船队的一条宝船吧,因为1420年左右,恰好是郑和舰队第六次下西洋的时间。

另外,哈勋爵破解出现的线索又显示,中国帆船的制造技术一脉相承,靠师徒之间用密码的暗语传授,从出土文物来看,800多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所以,如果1846年的耆英号能够从香港到达伦敦,那没理由,1420年的中国帆船无法绕过好望角。

这里补充一点,所谓的密码和暗语,其实是大量的广东、福建和浙江沿海的大量方言和各种稀奇古怪的度量衡系统,我们知道,浙江福建那边一个村子里就可能有两种完全互相听不懂的方言,再加上中国技术都喜欢搞家族秘传,所以,这也是导致我们的帆船技术根本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图纸档案,而为中国帆船技术统一制图,这其实就是哈勋爵他们当年主要研究的课题。

不扯远了,话说回来,1420年中国帆船就抵达过好望角以西,这位皇家海军的猜想非常劲爆,但它究竟靠不靠谱呢?

1994年·南极中国帆

时间来到1994年,一艘中国帆船在南极洲的巨大冰山面前留下了这张照片。

船长叫做安妮·希尔(Annie Hill),她是一个从小就被哈勋爵迷得七荤八素的英国女孩儿。

20岁开始独自航海,当年就用一张中国帆横跨了大西洋,到了49岁的时候,她又把自己的中式帆船直接开到了南极洲,虽然难以置信,但这张帆船与冰山的合影却正在向我们证明——两个人,两张帆,理论上,古代中国人也是可以航行到南极的……

后来,安妮·希尔还驾驶着这条中式帆船完成了环球航行,她出版过一本书叫做《穷游大海》(Voyaging in a Small Income),她始终相信,中式帆是最高效、最可靠的帆装,而且可以只靠两个瘦弱的女儿就轻松驾驭。

除此之外,安妮还提到,中式帆船可以装载更多的货物和辎重,比如这种运输木材的帆船,运载能力相当夸张,自己在环球航行的时候,帆船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补给和家当,事实证明,中式帆船非常适合长途跋涉。

安妮还提到,自己的环球灵感来源于一位叫做埃里克(Eric De Bisschop)的法国前辈,他其实在哈勋爵之前,就已经了解到了中式帆船的优势,1932年,他在中国定制了一艘排水量40吨的伏波号(Fou-Po)帆船,他准备驾驶着这艘帆船横穿太平洋前往美国,但在途中被日军俘虏,1年后,他又潜回厦门,重新定制了一艘更轻巧的伏波二号(Fou-Po II)。

这次,伏波二号从厦门南下,一头就扎入太平洋,他在赤道上整整巡航了四个月,成为了第一个精准测定赤道逆流的航海家,赤道逆流,这本来是一个几百年来,让所有人都捉摸不透的混乱洋流。

但是,经过埃里克的长期观察,他发现,赤道以北,逆流向东,赤道以南,逆流向西,还精准绘制人类首张赤道逆流曲线图。

后来,埃里克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西方船是模仿鱼类,两头小中间粗,而中国船是在学习水鸟,屁股大,前面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

所以,说了这么多,“水鸟”和“鱼类”相比,到底有哪些优势呢?

这里不妨分享一位帆船爱好者的专业演讲,2018年,他在演讲当中又提到了这样一些故事……

龟兔赛跑

爱好者老邝(邝向荣)说,“鱼类”和“水鸟”竞速,相当于一场龟兔赛跑。

1980年代,老邝还是小邝,20来岁,是香港皇家游艇会的成员,经常在维多利亚港里玩儿帆船。

这天,他和朋友们驾驶着一条很高级的玻璃钢西式帆船。

远远的看见一条非常破旧的中式帆船追了过来,小邝一时兴起,竟然想和这条破船比比速度。

恰好,一阵大风刮过来,小邝他们西式软帆兜满了风,一下子就全速窜了出去,但是,不一会儿,风慢下来了,小邝他们的船也跟着慢了下来,眼看着耷拉下来风帆,小邝怎么使劲儿都没用,但身后那条破船,却还在借着微风航行,慢慢的追上来,又一步步的超了过去……

这件事儿让小邝突然明白,港口里那些破旧的中式硬帆原来这么厉害啊,虽然兜不住风,但他可以利用各个方向的微风啊。

这就是所谓的,八面来风,中式硬帆,他可以自由改变迎风角度,哪怕是逆风,中国帆也能靠走Z字型缓缓前进。

大概30年以后,小邝变成了老邝,2011年,老邝他们正在参加帆船比赛,绕香港岛一圈,大家都在最好的状态上,船上挂着球帆,横风很大,大家都在聚精会神的操控着风帆,但突然,身后一条中式帆船追了上来,老邝说,自己都还没来得及拿出相机拍照,那条中式帆船就一溜烟的超了过去,还好这条船不是来比赛的。

第二天,老邝在海港里头又看到了这条船,他就热情的上去打招呼,结果老邝发现,船里只有两个人,是一对很老夫妻,老头儿说,他俩就住在船上,是远航经过香港的游客,不好意思,昨天打扰到你们比赛了。

看到这里,老邝是真的服了,人家老两口,所有家当都在船上,这是一条又重又沉的帆船啊,而且只有两名水手,这不就相当于,自己正在跑拉力赛,结果却被一辆拖家带口的房车给超了吗?

所以,从那以后,老邝开始进一步结构中国帆,从结构和力学的角度从新审视。

然后,在演讲中,老邝又说了这样一些研究心得:

1,方顶帆,本来西式帆一直是三角形,尖顶的,但最近十几年,西方人也开始纷纷把尖顶改成方顶,因为,他们发现,上层风是更好的风,而中式方顶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些上层风;

2,纵帆装,纵帆装这是指在船体的纵截面上,从船头到船尾,连续安装好几面风帆,这样除了可以更好的利用八面来风以外,其实还可以操控风帆组,让重心在船身上前后移动,这种重心移动又可以很好的平衡离心力,这让船只在倾斜和过弯的时候,能跑得更快、更平稳;

3,独立桅杆,悬挂中式帆只需要一根独立桅杆和两个固定点,但悬挂西式帆,桅杆上需要十几种附件和上百截钢丝,这就导致西式桅杆很不稳定,经常就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4,硬帆,西式帆是一面兜风的软布,中式帆是被很多根帆骨支撑起来的硬帆,所以,我们经常就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西式帆只要破一点点小洞,再被狂风一撕扯,整个就完蛋了,而中式帆了,即使碎成了破布条,它依旧不会完全失去动力……

5,缩帆,在海盗电影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如果遇到强风,那简直是西式帆的噩梦,水手们必须冒着生命危险爬到桅杆上面去收帆,但中式帆有帆骨,可以像百叶穿一样,用滑轮缩帆,只需要一个人,一分钟,风帆就可以立刻收起来,甚至还可以收一半,用这种缩帆模式航行;

6,软翼帆,西方人为了追求帆船跑得比风更快,于是发明了翼帆,这种翼帆像飞机的机翼一样,可以在航行产生压力差,飞机就是靠这种压力差飞起来的,所以,翼帆横向利用这种压力差,就可以跑得比风更快,但是,翼帆是一整块机翼,无法收缩,所以,在大风中非常危险,经常会像这样翻船。

那能不能发明一种可以收缩、调节的软翼帆呢?西方人其实一直在寻找,但是,老邝发现,把中式硬帆改装成带弧度的帆骨,这不就是可以自由伸缩的软翼帆吗?于是,老邝还把这个发现专门申请了发明专利……

虽然说了这么多优势,但在演讲的结尾,老邝还是伤感的说,阿拉伯每年都有他们传统三角帆的帆船比赛,阿拉伯土豪们更是为比赛一掷千金,他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帆船文化。

在荷兰,他们不仅自己的传统帆船比赛,还有帆船节,各种古董木帆船齐聚阿姆斯特丹,场面非常壮观,荷兰虽然是最早实施海运现代化的国家,但他们并没有像扔垃圾一样扔掉自己的传统帆船。

而我们呢?

中国帆、中国船,却因为无法通过现代船舶检测,已经全部被淘汰,如今你在中国海岸线上,再也看不到哪怕一艘传统的中国木帆船……

老邝又补充,我们还有10年时间,因为,古代的这些中国船舶技术全部是用一套秘传系统传承的,师徒相传,没有图纸,没有小样,甚至连角度的概念都没有,全凭老师傅们的想象和记忆,师徒合作,他们就能从脑海里复刻出一条中国船。

但现在呢,脑袋里还装着这些传统中国帆船的老师傅们都已经年近80,谁也不敢保证他们都能活到90岁。

注意,这是老邝2018年的演讲,到现在又已经过去了4年……

老邝有一条自己设计的红帆船,风帆上写着:中国人开中国船,但事实上,为了通过检验,这条船是使用玻璃钢复刻的传统木船结构。

老邝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终有一天,他要驾驶着自己的中国帆船,像安妮·希尔一样,去南极,去环球,全程不停靠港口,全程只使用风帆,他相信,这是古老的中国帆船,一定能做到的奇迹……

看着那些历史档案里的优美涂装,也许,精卫填海,这是一个上古就发生过的航海故事吧,但回到现实,一切都已经变成了神话……

最后一条木帆船

2004年,一个摄制组跑遍中国沿海,他们竟然在福建漳州的海岸线上远远的看到了一条优美的木帆船。

它像一只洁白的的水鸟,正在东山湾当中捕鱼。

摄制组赶紧联系上船主,登上帆船,原来,它叫做金华兴号,不知道多大年纪了,船主只知道上一任船老(大),就出生在这条船上,而如今这位船老已经年过80……

这是一条广船,摄制组随行的专家介绍,传统中国木帆船大概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福建沿海制造的福船,善于远洋航海和海上作战,当年的耆英号就是这样一艘福船,高大如楼。

*《兵录·福船》高大如楼,底平深大;旷海深洋,回翔稳便;斗头高阔,裕于冲犁*

第二,浙江沿海的鸟船,船头像鸟嘴一样,结构和福船类似,但比福船小,更适合民用。

第三,广东沿海的广船,大小、结构和福船类似,但比福船更结实,使用铁力木制造,比使用松木和杉木制造的福船更加经久耐用,在古代一条广船的造价至少是同等大小福船的两倍。

另外,西方人所谓的戎克船其实就是一种小型广船的变种。

广船还被葡萄牙人最先学走了,他们把自己的葡式帆船和广船一结合,发明了老闸船(Lorcha),老闸船在当时的世界上非常受欢迎,很多西方商船都是老闸船,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英国亚罗号就是一艘老闸船。

第四,北方沿海的沙船,头小身肥,宋朝造型,适合在稳定巡航,载重量巨大,当年埃里克的伏波二号就是一种采用沙船设计+鸟船内核的钓槽船。

听完这些介绍,再看眼前的金华兴号,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苍伤感,专家分析,这条船可能有小200岁了,是鸦片战争前后,在香港或者澳门建造的高级广船。

现在,船长老汤一家当它当做渔船使用,它已经很多年没有出过东山湾了。

说话间,船上的水手开始紧急操帆,原来,现在内海的养殖渔网越来越多,这让金华兴号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及时避让。

老汤说,早些年,这艘船就是一个大家庭,一家子30多口人全部住在船上,靠海吃海。

现在自己的那条小黑狗,就是在船上出生的,它从来没有下过船,小黑很厉害,负责在船上帮水手监测障碍。

金华兴号两侧加装了两根悬臂,就像水鸟的两只翅膀,它们被用来悬挂渔网。

金华兴号全长28.5米,排水量200吨,船上没有任何现代装备,全靠风帆动力,船上唯一一台电气是老汤的收音机,用来收听天气预报。

这就是中国海岸上的最后一条木帆船,而看着它破旧的风帆,谁也想不到,等待它的将会是接下来的命运……

两个月后……

摄制组发现金华兴号仅仅两个月以后,一场强台风袭击了东山湾,金华兴号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这种台风了,不过是破旧的主帆上再多加几个补丁而已。

但是,当地的渔政部门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未安装动力引擎的金华兴号由于机动性不足,在即将到来的台风季节是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船员们不能在留在船上,同时,渔政部门下达了限期自行拆毁的通知。

船长老汤舍不得金华兴号,经过多方努力,摄制组最后帮老汤联系上了一家珠海的广告公司,公司愿意以18万的价格购买金华兴号,但条件必须是把金华兴号开到珠海来交接。

金华兴号真的能在即将到来的台风季节中开出外海从福建漳州前往广东珠海吗?

摄制组更本不敢想象,而老汤默默的点了点头。

于是,在10月的一个黎明前,全体船员祭拜妈祖,他们悄悄的把金华兴号开向了外海,航程280海里,在经过九天八夜的台风旅程以后,金华兴顺利抵达珠海,唯一的损伤是那对悬臂,因为,在入港的时候,那对悬臂超限了,老汤不得不亲手拆了这只水鸟的双翼……

后来,老汤上岸了,在东莞的一家服装厂里印烫图标,还考了摩托车驾照负责送货。

原本在船上当水手的四个儿子也都不得不分家各过各的,只有那条小黑还跟着老汤。

老汤说,小黑上岸后就一直情绪低落,它每天都一动不动的躺在养虾子的池塘旁边,它晕陆地,那口小池塘能让它稍微好点,但有一天,老汤去给小黑为食的时候发现,它已经悄悄的去世了……

除了上岸的船员们,那边金华兴号的命运又如何呢?

原来,广告公司设想的展览船方案一直无法落实,到了2008年的时候,有爱好者在珠海拍到了这样一幕,金华兴号已经沉入了水底……

这是中国最后一条传统木帆船。

2019年,有爱好者在网络上贴出了这样一段影片,是1965年舟山带鱼丰收的宣传片,我们谁也想不到,这会是影像记录当中,最后一次中国帆船的大集会,短短50年而已,一切都恍如隔世。

在这段黑白影片的结尾,这位爱好者又贴了这样一段影片,是现代工匠复刻的中国帆船,在影片里,水手们仅仅利用风帆与船舵,轻巧的把船停靠到了岸边。

也许,一切传承都还在民间隐藏,就像当年偶然发现金华兴号一样,只要我们关注,只要我们去挖掘,还有更多的秘密和惊喜在某个角落里,静静的等待着我们……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你太坏了,这里只说了中国帆,资料夹里的中国船是准备在会员频道里单说吗?

(完结)

0 阅读:36

精能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