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一条热搜惊到了。
一名报考南京大学研究生学位的考生,专业课成绩排名第一,却被刷下来了。
查看原因,竟是“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
而这一行字后面紧跟着两个很出人意料的字眼“虐猫”。
单是虐猫这种事情,想想脑门就充血!
然而,更恐怖的还在后面。
这则新闻一出,很快便引起全网热议。
凡是正常人都在评论区底下力挺南京大学的举动合理且正义。
爱猫人士更是恨不得提刀跟这名男子拼了。
但这众多发声中还有一小部分离谱的声音让人难以置信。
首当其冲的便是某微博大V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言论。
他们口口声声说,“要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重新做人。”
虐猫而已,又不是杀人,非要这么过度惩罚吗?
其实,等你真正了解这个人做过什么,你就知道他的行径离杀人不远了。
徐某,在新闻里是考生。
但在某外网社交平台上,他却有另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血肉艺术家。”
他还有一个隐秘的身份,“杰克辣条虐杀组织群组”核心人员。
爱好是以各种灭绝人性的手段虐杀小动物。
去年3月,这个徐某在本校抓了一只奶牛猫,录了个视频上传到群组里。
他残忍地夸这只奶牛猫很有骨气。
因为它能经历三天惨无人寰的折磨一声不吭。
而狗和猫对于疼痛的感受,与人类对于疼痛的感受大致上是相近的。
要是这些酷刑落到人身上,简直就是毛骨悚然…
看了视频的网友觉得可怕,在底下评论他说,内心没准是想像杀动物那样杀人的。
徐某没有否认,“是的,我内心确实是有杀人的想法。”
还理所应当地表示“杀动物这件事他喜欢,其次认为这样没有错。”
所以,你真的相信这样的人会真心悔过吗?
如果你觉得这还不足以证明什么。
那他曾在群里说过的那句“其实美女就是杀了才好啊。”
他的变态心理昭然若揭。
要是让你和徐某同一个宿舍,我就问你怕不怕?
更可怕的是他很聪明、善于伪装、狡辩。
他会利用网络为自己创立一个好人的人设。
在面对记者采访时,他判断出舆论对自己不利后拒绝多谈相关事件。
他甚至在路过一片丁香树时对记者补充了一句“你可以写我喜欢赏花。”
妄图用爱花人柔软的形象来淡化人们对他血腥的印象。
这一切足以证明这个徐某思维缜密、讲究逻辑,是典型的高智商低道德人士。
因此,哪怕徐某本科学历985,考研成绩排名第一,大伙儿也不希望他会被任何一所高校录取。
相比他恶魔般的行径,再高再好的成绩都不值一提。
好在后续他调剂兰州大学复试面试不合格,结果让大伙儿松了一口气。
毕竟再没有比漠视生命更恶毒的事了。
德行远比成绩要重要!
细数一下,其实这些年来品行出问题的名校生大有人在。
还记得前几个月传得沸沸扬扬的“朱令案”吗?
1994年清华女学生孙维因嫉妒同寝室友朱令,不惜从实验室偷来化学物品“铊”来毒杀室友。
她把“铊”投放到朱令的饮水或者饮食中,导致其中毒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当警察将她锁定为嫌疑人后,孙维满脸无辜地为自己辩解清白。
因为她很清楚,所有指向自己的罪证都被销毁了,只要咬死不认,警方就拿她没办法。
事实也如她所料,半年后警察立案去宿舍取证时,朱令的茶杯、个人物品都被人为地处理过了。
无奈之下,警方最终也只能解除孙维的嫌疑。
随后孙维便改了名字,远走高飞到国外定居了。
在她精心策划下,“朱令案”到如今仍是悬案。
同是名校学历,2016年轰动全国的“吴谢宇弑母案”也同样令人心惊不已。
北大学霸吴谢宇将辛苦供养自己长大的母亲残忍杀害,事后还试图分尸。
潜逃3年后被抓获,他在法庭上面对法官的审判,丝毫不为所动。
都说虎毒不食子,狼不残亲。
他比畜 生还不如!
而他和孙维却都是来自我国最顶级的学府。
这两个人放到地方上都是成绩排名数一数二的存在。
可就是这种“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有才无德、冷血无情、漠视生命。
连小学生都懂的小草也会疼、要爱护小动物、尊重生命…
他们偏偏不懂。
更有甚者,最后还沦落成被人戳脊梁的卖国贼。
清华就出过这样一个叛徒。
曾经清华以她为傲,后来她却成了清华之耻。
这个人叫高杏欣,从小成绩优异、天赋异禀。
更可贵的是,她还很努力。
高中时期的她是办公室里的常客,次数多了老师们见到她都会开玩笑地说“得,这次休息又没了。”
哪怕家庭条件优越,她还是放弃了舒适的住宿,选择入住集体宿舍。
只为节省走读的时间来学习。
甚至在饭堂排队时都不忘拿一本书去背。
每到假期更是被她自己安排得满满当当,毫不松懈。
不怕别人比你优秀,就怕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于是在三年的魔鬼式学习下,高杏欣顺理成章地被清华录取了。
可谁也没想到,被清华重点栽培的她竟会选择卖国求荣。
清华毕业后高杏欣申请前往斯坦福大学留学,为了拿到“美国绿卡”,她将在清华获得的北斗项目资料转手就卖给了美国情报部门投诚。
好在那些资料没有触及到我国核心机密,美国军方的计谋没有得逞。
失去利用价值的高杏欣也被无情抛弃。
她想回到祖国发展也被灰溜溜赶走。
对于她的结局不少人直呼解气。
高杏欣有才无德,活该!
而在她和孙维、吴谢宇这三个名校高材生身上,我看到了错误的教育。
那就是,读书不能读到没人性。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这几年不少优等生翻车的案例都在隐隐提醒我们一个问题:
成绩和品德,要该如何权衡。
我想起一部电影《无问西东》里讲到的传奇大学“西南联大”。
这是一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3所名校组成。
但它仅存在8年便宣告结束。
相比很多大学百年历史的底蕴,西南联大这短短的8年看似九牛一毛。
可却有无数人深情地说“它值得我们用一生怀念。”
看完西南联大的故事,才明白原来这所大学里藏着最好的教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
一封封公函紧急发出,随后不久便能看到一支浩荡的队伍正在徒步翻山越岭。
凑近看,队伍主体竟几乎都是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孔。
古有红军长征,今有学子长征。
当时的上海沦陷、南京失守,为了保留民族文化教育的火种,全体师生不得不往云南昆明迁校。
到昆明后,在一个简陋的门口上挂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牌匾,这也算正式迁校了。
两年后,校长梅贻琦看着桌上几封公函头疼不已。
国民党教育部三番五次地发出指令来干涉学校的教育方针。
把宣传灌输与教育混为一谈,这怎么行呢?
社会学教授潘光旦更是公开批评这一举:“教育者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也正因为他们的坚持,西南联大得以坚守“思想之独立”。
他们还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整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育才先育人”。
哲学心理教授沈有鼎常喜欢对学生说:
“你们在联大这几年,不要只知道闷头读书,也要抬头学做人。”
在这种教育理念的熏陶下,西南联大学子们爱国、重道义、勇担当。
1943年, 无数青年学子投身战场,8000多名学生中每100名里就有14名是投笔从戎。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就曾是其中一员,据他回忆“我亲眼看见过在滇池上空的空战……一架打下来,后面冒出黑烟,掉在滇池里。”
你问他们怕不怕死?
那肯定是怕的。
但青年们说“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现在在西南大学旧址,就矗立着一块纪念碑。
碑上刻的是西南联大八百壮士的名字。
学生们如此,他们的老师更是不遑多让。
有清华泰斗陈寅恪不畏日军迫害拒绝去日伪大学任教;
学者闻一多痛斥国民党特务,呼唤新中国;
赵忠尧为保全中国高能物理,冒死把镭带到昆明;
数学大师华罗庚日夜伏案牛棚潜心钻研数学,每日拖着瘸腿奔走于城乡上课;
费孝通跨越52年走访云南三村,关注中国农民的需求…
这才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该有的模样。
他们自由独立、刻苦求学、挺起脊梁,在大风大浪前保持着良知和风骨。
正如《无问西东》里说: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放到如今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的教育缺的不是一百分,也不缺努力,缺的是发自心底坚守的美好品德。
还是回到开头的虐猫事件,虽然经过舆论发酵,当事人最终得到应有的惩罚。
但是在那些看不见的角落呢?又有多少此类事件正在上演?
教育家布贝尔曾说:“真正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这句话放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然而现在有很多人却喜欢以分数论英雄,以成绩判定人。甚至按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等。
所以当大家看到考研第一名虐猫的新闻后,第一反应是不敢置信。
成绩这么好,人品怎么会这样!
还有前段时间的“河北邯郸杀人案”。
当校长得知马某把同学残忍杀害后,他下意识地说“马某在班里成绩还是比较好的,能做出如此恶行,实在想不到。”
但事实上,成绩与人品不挂钩,学历只能过滤学渣,不能过滤人 渣。
我国著名教育家傅雷,给孩子们定的家风就是“先做人,后做事”。
品格的教育,才是教育的基石。
唯有如此,我们的孩子才能越走越远。本文作者 | 数据线责任编辑 | 淡淡翠策划 | 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