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关键领域,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使命。为了让这一意识深入人心,学校教育需强化课程实践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同时借助数字化赋能,实现有形、有感、有效的教育目标。
一、强化导向,提升教育针对性与参与度
强化课程的实践导向,是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一步。学校可以组织师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民族文化调研。让学生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亲身体验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技艺。
例如,在一次关于蒙古族文化的调研活动中,学生们走进内蒙古草原,与蒙古族牧民共同生活,参与到传统的挤奶、套马等生产活动中,深刻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及他们对草原的热爱与守护。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解。

问题导向的课程设置,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学校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究性问题,如“历史上各民族是如何相互交流、融合的?”“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开展辩论。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逐渐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清晰认知。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为例,学生们通过研究发现,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
效果导向要求学校注重教育的实际成效,不断提升大中小学生的参与度、融入度和接受度。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一次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学生们用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讲述身边民族团结的故事,表达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热爱。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数字化赋能,拓展教育广度与深度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数字化赋能,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校内外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与博物馆、纪念馆等合作,将珍贵的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等数字化,通过在线平台展示给学生。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这些资源,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线上讲座,分享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观点,拓宽学生的视野。
探索开发数字化课程与数字媒体,构建全息化、可视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学习体验。比如,开发虚拟现实(VR)课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
在学习“文成公主入藏”这一历史事件时,学生们戴上VR设备,仿佛穿越到唐朝,亲眼目睹文成公主带着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远嫁吐蕃,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通过数字化赋能,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切实提升了教育质效。学生们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不仅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还能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学校教育在强化课程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让教育有形、有感、有效。通过实践活动、问题探究和数字化学习等多种方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