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副司令受伤被困,老大娘把他藏在地窖里,却被隔壁保长看见了

蓝江聊历史文化 2024-10-25 22:21:00

寒门学子 矢志从军抗敌

1943年冬,华北抗日战场硝烟弥漫。在山东鲁北平原上,一场血与火的较量正在上演。冀鲁边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徐尚武在与日军的遭遇战中身负重伤,被迫与部队失散。危急时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将重伤的徐副司令和他的警卫员藏匿在自家的地瓜窖中。然而,命运弄人,隔壁的伪保长刘金发却目睹了这一切。当日军包围老大娘家的那一刻,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对决就此展开。最终,年仅31岁的徐尚武副司令与其警卫员,在地窖前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英勇就义。这位从贫苦人家走出来的抗日英雄,用热血书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革命壮歌。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山东无棣县,大庄街一户贫苦人家的孩子徐尚武,正在为生计奔波。全家仅有一亩薄田,收成连维持温饱都困难。

为了供养这个聪慧的孩子,徐父东拼西凑借来一笔钱,在街边支起了一个早餐摊。从天还未亮就开始忙活,直到太阳升得老高才收摊。

这个早餐摊虽小,却是全家的希望所在。徐父起早贪黑,一点一滴积攒着儿子的学费。他们家的摊位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食材新鲜,价格实惠,街坊们都愿意光顾。

在父亲的苦心支持下,徐尚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他天资聪颖,在校成绩名列前茅。老师们都说,这孩子将来必定有出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尚武成功考入了师范学校。这在当时的农村,能考上师范学校可是了不起的事情。全村人都为这个穷人家的孩子感到骄傲。

在师范学校里,徐尚武更加刻苦用功。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全家的期望,每一分学费都是父亲的心血。白天认真听课,晚上挑灯夜读,假期还帮父亲打理早餐摊。

眼看着就要毕业了,徐尚武对未来充满期待。他想着毕业后当一名教师,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日军的铁蹄踏破了这片宁静的土地。

日军占领无棣后,师范学校被迫解散。徐尚武眼睁睁看着日军在家乡烧杀抢掠,看着父老乡亲流离失所。这个本该在讲台上育人的青年,握紧了拳头。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徐尚武意识到,比起教书育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开始在暗中联络志同道合的青年,准备为民族尊严而战。

这位年轻的准教师,用自己的所学和智慧,开始组织抗日活动。他放下了教鞭,拿起了枪,从一个寒门学子转身成为了一名抗日战士。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普通人对家国的深沉热爱。

百战沙场 智勇定乾坤

徐尚武在温家村扎下了根基,组建了一支精干的抗日队伍。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却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好手。

他们采取神出鬼没的战术,专挑日军和汉奸们意想不到的时机发动突袭。这些年轻的战士们,把鲁北地区的原野和村庄当作了战场。

在一次夜色掩护下,徐尚武带领队伍潜入了汉奸头子胡振国的据点。胡振国仗着日军撑腰,在当地作恶多端,不知有多少百姓饱受其害。

战斗打响的那一刻,胡振国的人马顿时乱作一团。徐尚武的队伍来去如风,打得汉奸们措手不及。

这一战,彻底打垮了胡振国的气焰,也让徐尚武的名声在当地传开。附近的百姓们都说,有了徐尚武这样的好汉,日本鬼子和汉奸们也该有个收敛了。

八路军进入山东的消息传来,徐尚武立即带领队伍赶往庆云。在那里,他们正式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

组织上认定徐尚武有能力,有魄力,更重要的是对敌情了如指掌。很快,他就被任命为庆云县锄奸部长,专门负责鬲津河一带的地下工作。

在这个位置上,徐尚武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他多次化装潜入敌占区,亲自侦察敌情,为部队的行动提供准确情报。

那些与日军勾结的汉奸们,经常在深夜被人敲响房门。等开门一看,站在门口的就是徐尚武和他的队伍。

每次行动,徐尚武都亲自带队。他说过,对付汉奸,就要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样的突袭行动,让无棣一带的汉奸们闻风丧胆。

渐渐地,当地的百姓们给徐尚武起了个绰号,叫"夜行虎"。只要听说"夜行虎"来了,那些汉奸们就吓得睡不着觉。

一个深秋的夜晚,徐尚武带着几个精干手下,悄悄潜入了一个重要汉奸的住处。这个汉奸白天刚刚出卖了地下工作人员的情报。

不到一刻钟,任务就完成了。等到日军赶到的时候,只看见一张纸条:卖国求荣者,必遭此报。

这样的战绩,让徐尚武在鲁北地区声名鹊起。老百姓见了他,都会热情地打招呼;而那些汉奸们,则是躲都来不及。

到了1939年冬天,组织上调徐尚武去临邑县当县长。临邑当时的形势很复杂,大大小小的地方势力盘根错节。

那些自称"司令"的土匪头子,足足有七十多个。他们有的投靠日军,有的占山为王,祸害百姓。

徐尚武上任后,没有贸然动武。他先是摸清了这些"司令"们的底细,了解他们之间的矛盾。然后,他开始一步步实施自己的计划。

有的"司令"被分化瓦解,有的被各个击破。徐尚武用兵如神,短短时间内就把这些土匪势力连根拔起。老百姓们都说,这个新来的县长,不简单啊。

身负重伤 暗藏地窖求生

1943年的一月,鲁北大地寒风凛冽。日伪军五千多人分多路向这片土地发起了大扫荡,妄图一举剿灭抗日力量。

军分区司令员龙书金和副司令员徐尚武在紧急会议后,决定率领主力部队机动作战。他们的计划是跳出包围圈,在运动战中寻找战机。

1月26日的下午,寒气逼人。龙书金和徐尚武带领部队转移时,在平原地带遭遇了五百多名日军的围追堵截。

这是一片开阔地,没有任何险要地形可以利用。日军的火力占据绝对优势,子弹像雨点般扫向八路军的阵地。

在这危急时刻,龙书金和徐尚武指挥部队且战且退,最终退入了附近的王家楼村。村里的房屋和土墙成了天然的防御工事。

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多,日军久攻不下,竟然释放了毒气。浓烈的毒气弥漫在村中的每个角落,战士们的处境更加危险。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龙书金和徐尚武分别率领部队从村子的东西两个方向突围。龙书金成功突出重围,但徐尚武的部队却被日军死死咬住。

徐尚武召集周围的战士,发出了最后的冲锋令。他亲自端着刺刀,带头向敌人冲锋。在这次突围中,他不幸身中数弹。

负伤的徐尚武无法继续行动,鲜血浸透了军装。他命令警卫员立即撤离,但这位忠诚的战士坚持要背着首长突围。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村里的老大娘挺身而出。她看见了负伤的徐尚武和他的警卫员,二话不说就把他们带到了自己家。

老大娘的家中有一个地瓜窖,这是村里人储存地瓜的地方。她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两人躲进了窖中。

这个暂时的避难所给了他们一线生机,但好景不长。隔壁的伪保长刘金发,正好看见了这一幕。

这个汉奸头子立即去向日军报信。很快,一队日军就包围了老大娘的家。他们派出翻译,劝降窖中的徐尚武。

日军见劝降无效,派了两个士兵下去抓人。徐尚武虽然身负重伤,但战斗意志丝毫不减,举枪将这两个日本兵击毙。

震怒的日军向地窖中投掷毒气弹。毒气在狭小的空间中迅速扩散,徐尚武和警卫员不得不从地窖中跳出来。

他们知道,这是最后的时刻。徐尚武和他的警卫员,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了最后的对决。即使身中数弹,他们依然顽强战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壮烈牺牲 英名永世流传

战斗结束后,王楼村的村民们从废墟中清点伤亡。这场血战中,八路军共毙伤日伪军二百多人,可谓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但我们这边的损失也十分惨重,包括徐尚武在内的七十三位战士为国捐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

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为烈士们收殓遗体。他们把每一位英烈都安葬在村边的小山坡上,让他们能够永远守护这片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

救助过徐尚武的那位老大娘,在战后经常给烈士墓上添把新土,放上几束野花。她说,这些英雄是为了保护百姓才牺牲的,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

徐尚武牺牲时年仅三十一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从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成长为抗日战场上的英雄指挥官。

鲁北地区的群众们开始传唱一首赞美徐尚武的歌谣。这首歌谣先是从临邑传到庆云,又从庆云传遍了整个鲁北地区。

歌谣里唱道:"临邑抗日县政府,县长就是徐尚武,为国家为民族,披星戴月不辞劳苦。"这朴实的歌词,道出了百姓对这位英雄的深深怀念。

在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当地群众都会自发组织祭奠活动。他们带着后辈来到烈士陵园,讲述那段英勇抗敌的历史。

王楼村的老人们常说,徐尚武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村里的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这个故事,也以能生活在英雄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为荣。

战后,当地政府在王楼村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文上镌刻着七十三位英烈的名字,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村里的老人们就会给孩子们讲起当年的故事。讲到徐尚武智斗汉奸,讲到他率部转战鲁北,讲到他在地窖中最后的抗争。

这些故事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在民间流传。徐尚武和战友们的英雄事迹,成为了激励后人的精神食粮。

临邑县的中小学校,把徐尚武的故事编入了乡土教材。老师们告诉学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徐司令这样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在当地的博物馆里,专门辟出一个展区,陈列着徐尚武和战友们的遗物和照片。参观的人们在这里驻足,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时光飞逝,徐尚武牺牲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在鲁北这片热土上,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处处都有人传诵他的事迹。

如今的王楼村,早已面貌一新。但村民们依然记得,正是因为有徐尚武这样的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这份记忆,这种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

1 阅读:46

蓝江聊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