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4岁何香凝恳请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2-10 15:15:50
前 言

1971年,何香凝老人病重,周总理前往医院探望。

躺在病榻上的何香凝向周恩来提出,希望死后遗体能运回南京与廖仲恺合葬,而非火化。

这一要求在当时显得颇为吃惊,因为党中央和毛主席正大力推广火葬。

然而,周总理听后立即回应:“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同意你的要求,放心吧。”

这一承诺背后,究竟有何原因?何香凝又是何许人也?

这还要从她的丈夫廖仲恺说起……

患难与共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不幸遇刺身亡。

周恩来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往医院探望。

随后,他连续三天三夜未归家,直到回家后邓颖超才得知,自己的丈夫也险些遭遇不测。

原来,周恩来与蒋介石原计划在当晚11点搜捕凶手,但蒋介石却提前两小时发布了戒严命令,并临时更改了口令,而周恩来对此一无所知。

当周恩来的车子开到司令部门口时,因不知口令而被警卫开枪射击,司机不幸遇难,周恩来则机智地卧倒在车座下逃过一劫。

事后,他大声宣布自己的身份,警卫才停止射击。

当晚,周恩来满身血迹地回到家中,虽幸免于难,但这段经历让他对廖仲恺的遗孀何香凝及其子女特别关心。

廖仲恺遇难后,周恩来对廖承志如同兄长般关怀备至,这份深情厚谊让廖承志铭记终身。

廖承志也不负所望,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得到周恩来的赏识。

他17岁时加入国民党,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脱离国民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在何香凝的支持和掩护下,廖承志离开上海前往川陕苏区工作。

然而,在长征途中,他因反对张国焘另立zhong yang而被开除党籍,并在保卫局的监视下戴着手铐行军。

1936年9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黄河边时,周恩来发现了廖承志的困境。

他虽未直接言明,但当着押送人员的面,紧紧地握了一下廖承志的手,给予他无声的鼓励。

晚上,周恩来将廖承志叫到司令部,面对张国焘等人,他巧妙地保护了廖承志。

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和回答,周恩来让廖承志承认并改正了“错误”,并为他解了围。

最终,张国焘在周恩来的影响下,决定不sha廖承志,以观后效。

周恩来的机智巧言挽救了廖承志的生命,使他得以继续为党和革命做出贡献。

同时,这条被挽救的生命也让革命先烈廖仲恺保存了一个后代,并为新中国外交战线增添了一位杰出的外交官。

1937年1月,廖承志顺利到达延安后,周恩来托人告知何香凝,让她放心。

何香凝得知儿子平安到达延安,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对周恩来的感激之情更是难以言表。

并肩作战

何香凝,广东南海人,她是国民党左派的政治活动家,与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自1925年相识起,她们的革命情谊跨越了半个世纪。

那年,邓颖超初到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就遭遇了何香凝丈夫廖仲恺被害的悲剧。

她第一时间赶去慰问何香凝,并在集会上发表演说,声讨凶手。

此后,邓颖超不仅承担了妇女部的全部工作,还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何香凝。

在廖仲恺的国葬上,邓颖超更是搀扶着何香凝,一路陪伴。

这份坚决的态度和真诚的支持,让何香凝在危难中感受到了我党的温暖。

两人配合默契,经常一起出席活动、会议。

由于何香凝只会粤语,邓颖超便常常为她做翻译。

在1926年12月召开的国民党广东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何香凝甚至委托邓颖超代为起草并作妇女运动报告。

然而,随着北伐的胜利和国共合作的破裂,两人被迫分手。

直到11年后的抗日战争爆发,邓颖超受中共长江局委派,去香港会见何香凝等人,二人才得以重逢。

那一刻,她们热烈拥抱,为这迟来的相聚而欣喜。

重逢后,邓颖超向何香凝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及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事迹。

而何香凝也向邓颖超介绍了香港抗战救国和妇女运动的情况。

两人共同为团结抗战出谋划策,再次携手并肩。

新中国成立前后,何香凝担任了多项重要领导职务,她日理万机,尽心竭力。

邓颖超作为全国妇联副主席,常向她汇报工作,两人关系密切。

何香凝积极参与妇联活动,如出席亚洲妇女代表会议并发言,为中国妇女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致贺词,还常为妇联活动作画,表达对妇女的期望。

她与邓颖超同为政协委员,工作联系紧密,情谊深厚。

1950年,为庆祝邓颖超与周总理结婚25周年,何香凝精心绘制“梅花松柏图”,以梅花和松柏象征他们的爱情与品德。

1954年邓颖超50岁生日时,她又赠以“菊花图”,表达其真挚情感。

艺载精神

何香凝不仅是杰出的革命家和爱国者,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画家。

她的绘画风格独特,常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将情感与寓意融入其中。

其梅花作品备受喜爱,她笔下的梅花,或傲雪凌霜,或暗香浮动,不仅展现了梅花的自然之美,更象征着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战火逼近中国边境。

为保卫家园,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1951年,何香凝创作了一幅《喜鹊牡丹图》,赠予志愿军,并请周总理欣赏评价,希望他能题词。

周总理虽从不轻易在他人画作上题字,但此次却破例为何香凝题写了一副对联:“喜鹊报喜贻朝鲜,抗美援朝胜利归。”

这副对联巧妙嵌入了“抗美援朝”四字,与画作相得益彰,表达了祖国人民对战争的必胜信念和对战士们的崇敬之情。

1955年,何香凝又画了一只立虎送给毛主席。

毛主席仔细欣赏后,决定将其放在东屋。

这不仅体现了毛主席对何香凝画作的尊重,更彰显了他对画中“虎气”的赞赏。

这只老虎,以细致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毛主席认为,这种“虎气”正是中华民族所迫切需要的,它代表着吞吐天地、气壮山河的豪气,不怕困难、敢作敢为的勇气,以及倔强刚毅、百折不挠的犟气。

因此,他将这幅画放在东屋,寓意着打头阵、勇往直前的决心。

特批合葬

1968年6月,何香凝欢度90大寿后,身体日渐衰弱。

1970年4月,她不慎跌倒并患上肺炎,入院治疗。在宋庆龄和周恩来等人的深切关怀及医院的全力救治下,她得以康复。

然而,1971年,何香凝病情再度恶化。

周总理到医院探望,她躺在病榻上,喘着粗气,向周总理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死后能运回南京,与廖仲恺合葬。

这一要求在当时显得尤为特殊,因为党中央和毛主席正大力倡导火葬制度。

周总理作为火葬制度的首批倡导者,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但周恩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何香凝的请求:“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同意你的要求,放心吧。”

这一承诺让何香凝深感安慰。

事后,周总理对廖承志和经普椿夫妇解释:“何老太太一生革命,贡献巨大,她的这个要求应该满足。”

一年后,何香凝在平静中离世,我党专门安排邓颖超护送何香凝的灵柩到南京,与廖仲恺合葬。

1972年9月6日,庄严肃穆的合葬仪式在紫金山中山陵旁举行。

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合葬墓,矗立在中国大地上,成为历史的见证。

结 语

“志同道合,肝胆相照。”

何香凝,这位政治活动家、杰出画家与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伴侣多重身份的伟大女性,更是我党坚定的盟友与合作典范。

无论风雨飘摇还是阳光灿烂,她始终不渝地信任并支持着我们的革命事业。

她的一生,是追随历史步伐、践行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及后续社会主义理想的奋斗史。

其革命到底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我党人员,皆视她为可推心置腹、共谋大计的挚友。

早在1937年,毛主席就曾高度评价何香凝“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这一评价足见其历史地位之崇高。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