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能源系”现代财险:规模至上,还是利润为王?

商讯社 2025-02-21 15:01:31

文|辛苔 来源:燕梳师院

在新能源车险这片蓝海中,无数险企摩拳擦掌,试图闯出一条康庄大道。但似乎,这条路布满荆棘。2024年,比亚迪财险保险业务收入达13.51亿元,却亏损1.69亿元。同为“新能源系”的现代财险保险业务收入创10.73亿元,亦亏损1.63亿元。这一对“难兄难弟”均揭露了新能源险企的“痛点”——保费扩张易,盈亏平衡难。

经营的AB面

据悉,自2024年5月来,比亚迪财险“敲锣打鼓”,甚至出现“买比亚迪车送保险”的“营销手段”。不到一个月时间,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由第二季度实现车险签单保费0.67亿元增长至第三季度的4.85亿元。

然而,规模扩大的另一面却是盈利走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比亚迪财险净利润为0.18亿元,到2024年三季度末其净利润转为-0.88亿元,至2024年四季度其亏损继续扩大,2024年全年亏损1.69亿元。

与新成立的比亚迪财险不同的是,现代财险成立时期尚早,也难逃“痛点”。根据近年年报,从2020年到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28亿元、5.36亿元、6.71亿元、7.89亿元以及10.73亿元;同期,净利润为0.21亿元、-1.42亿元、-0.61亿元、-1.07亿元、-1.63亿元。

由此可见,五年来,现代财险保费收入连续攀升,但累计亏损4.52亿元,且陷入长达四年的亏损泥潭。

高额的综合成本率

起初,现代财险是一家由韩国现代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100%持股的外商独资财险公司。2020年,公司启动了大规模改制,引入了带有互联网属性的滴滴和联想等新股东,成功转型为一家“互联网+保险”模式的合资企业。

引入新股东后,现代财险充分利用股东的科技优势和资源,实现由传统保险公司向创新型保险公司的转型。相应地,在科技投入、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等基础建设方面大力投入,成本支出也会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2021年其营业支出飙升至5.1亿元,较2020年的0.98亿元翻了超过五倍,而这一趋势并未止步,2022年和2023年更是进一步攀升至6.23亿元和6.8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2.16%和9.95%。

其中,赔付支出的增长尤为突出,成为公司的一大“出血点”。从2021年的2.35亿元到2023年的4.76亿元,短短三年间几乎翻了一番。这种快速增长的背后,反映了业务规模扩张带来的巨大风险敞口。

此外,综合费用率与赔付率也持续处于高位。根据历年年报数据,2022年至2024年,综合费用率分别为56.01%、55.52%和46.19%,而赔付率则高达81.97%、84.68%和85.25%。

综合成本率作为衡量财险公司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却始终高于100%盈亏线。近三年,现代财险的综合成本率分别为137.98%、140.20%和131.44%。不过,2024年略低一点,同比下降8.76%。

而这是新能源险企的共性。2024年,比亚迪财险的综合成本率高达308.81%,其中综合赔付率为233.92%。中国精算师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赔付率超过100%的车系有137个。

维修成本高是造成高赔付率的主因。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车由于智能化和一体化程度较高,一旦智能设备或配件出现局部损坏,往往需要进行整套更换,这直接推高了维修成本。此外,当前新能源汽车的维修市场主要依赖原厂配件,供应渠道相对单一,进一步加剧了维修费用的攀升。

中国精算师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中营运车辆的比例较燃油车高出10个百分点,而这些营运车由于使用强度大、行驶里程长,出险概率自然更高。与此同时,年轻车主正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力军,35岁以下车主占比比同年龄段燃油车主高出14个百分点。问题是,这部分车主大多驾龄较短,驾驶经验不足,事故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聚焦新能源网约车

通过现代财险官网,可以清晰看见“聚焦新型出行生态”“为网约车司机提供品质服务和专属保障”两段slogan。可见,公司正在聚焦新能源网约车。

图源:公司官网

然而,新能源车的弊端太多,并不容易实现可持续发展。据悉,现代财险在风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不断升级车险定价模型,目前,现代财险网约车车险定价模型在一年内已完成5次升级。最重要的是,现代财险还推出了网约车合作直修模式,探索新能源服务的主导权,且这一模式已在四川试点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财险在车商、经代、个代以及直客四大渠道实现了差异化发展。

近期,一项政策的出台加快了现代财险发展步伐。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督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的核心,在于协调相关部门,从源头降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其中,提出了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等级制度,对车型损失状况和维修成本进行评估,以此划分风险等级,将车险费率与风险等级挂钩,促进车企从生产设计源头降低损失和成本,也更好保障新能源车主权益。

除此之外,《指导意见》还明确提出,针对家用、营运等不同用车场景,探索推行“车电分离”的保险模式。具体而言,丰富商业车险产品,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

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新能源车主将车辆用于网约车服务,却按照家用车的标准投保。这种情况下,车辆的行驶时长和里程大幅增加,风险也随之上升。一旦发生事故,保险公司可能会以“用途不符”为由拒绝理赔,这成为当前新能源车险纠纷中的重灾区。“基础+灵活”产品模式的推出,能够帮助车主根据实际运营情况调整保障范围,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争议。

这一政策方向,无疑为现代财险的战略布局注入了新动力。

但,将目光投向整个新能源车险市场,问题依然盘根错节。当前,多数奉行“先规模后利润”的发展逻辑,看似抢占了市场份额,却也埋下了盈利艰难的隐患。而规模与利润成了“鱼和熊掌”的故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