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一位著名的君王,他身上的每一件事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历史上也有不少记载。李善长身为社稷之臣,将权力下放给百姓耕种,结果他灭了他全家。这并不只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他是个天生的疑神疑鬼。二来,李善长心高气傲。朱元璋登基之时,对当年与他并肩作战的大臣十分畏惧。俗话说的好,兔子不能留。我还没有征服这个世界,你们就是我的靠山。等我统一了这个世界,不管你们做了什么,都要臣服于我。这也是很多开国君王都会有的念头,比如刘邦,他就是斩杀了韩信的功臣。只是李善长不懂这个道理,最后落得个身陨道消的下场。
李善长,自小饱读诸子百篇,才高八斗,擅计谋,在定州颇有名气。他在滁州平叛后,李善长亲自登门拜访.他对李善长的大名早有耳闻,对他也是礼遇有加。后来郭子兴注意到了李善长的才能,便起了招揽的心思。李善长一口回绝,这让他对他更加看重,因为在古时候,忠心才是第一位的。李善长善于运筹帷幄,运筹帷幄,运筹帷幄。他驻守和阳,亲领大军攻打鸡笼寨,留下一小队人马协助李善长镇守。元军大将闻讯而来,想要伏击和阳,于是李善长在这里设伏击败了这支军队。经过这件事情,他对李善长多了几分信任。
开国以来,他最看重的就是李善长,所以他给了李善长两个死罪,李善长之子也不会有性命之忧。按照这个说法,李善长应该不会被抄家灭族,但正如皇上所料,这枚丹书铁券的解释权依然在皇室手中。李善虽然学富五车,智勇双全,工于心计,善于谋划,但也不是吃素的。不过,朱元璋天生就是个醋坛子,没有什么宽宏大量的气度。朝官李饮冰和杨希圣不过是小有得罪,便立即奏请皇上降罪。他那尖酸刻薄的性情,把时任的刘基刘基吓得辞官归田,只是两人之间发生了争执,使刘基大为光火。由此可见,李善长心胸狭窄,经常在皇上面前抱怨,这才是李善长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
而到了后期,那些开国大臣之中,也就李善长还能安安稳稳的在朝堂上混得风生水起,身居高位,心中对别人更是鄙夷。他赏了他一块肥沃的土地,一百座坟墓,佃户千余人,仪仗数十人,可见他对李善长的宠爱。在他康复之后,更是被委以重任。我觉得,这是一种夸奖。身为皇帝,他将李善长的行为尽收眼底,虽然嘴上不说,但心中却是明白的。俗话说的好,一人成仙,一群人飞黄腾达。李善长颇得他重用,其几个兄弟也跟着沾光了。他的千金临安公主娶了他的儿子,让李家的实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想必李善长也是心高气傲到了极点,到了后来,他病重十多天不上朝堂,他也没有丝毫的关切之意,就算是他的女婿,也没有去看望他。到了这个时候,岳父大人生病了,他这个当上门女婿的都要去看看,更何况是他这个当上了皇帝的人。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李家吃不了兜着走。
对皇帝不敬,就算是杀了他,也是罪有应得。但李善长不愧是皇帝最宠爱的臣子,他只是剥夺了他的薪水,很快就让他主持国事。如此信赖李善长,究竟是福是祸?李善不知道,不过普通人遇到这种事情,都要格外的谨慎,因为这件事情,往往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她虽然不像宝玉那样,时时刻刻都要小心翼翼,刻刻关心。可是李善长却和一般人大不一样,不但丝毫不受影响,反而越来越是嚣张。还有一个明代的宰相胡惟庸,想必你们也都听说过。一样的骄傲,一样的骄傲,一样的凌驾于皇上之上。他一开始也没把他怎么样,而是任由他变本加厉,把他往高处推,然后一脚把他踹进了坑里。这一招,的确够毒辣的。居心叵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李善长和胡惟庸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李善长之弟胡惟庸的侄媳也是他的嫡亲。洪武13年,胡惟庸因为谋反被处死,所有参与的人都被处死,只有李善长一人还在。然而报应似乎很快就到了,他举报李善是胡惟庸的支持者,参与了胡惟庸的叛乱。
朱元璋曾颁下“丹书铁券”,保其一家平安,但被送往崇明,只要不自误,便不会有性命之忧。我们到现在也想不通,英明神武的李善长,怎么会到了最后,还不知道最根本的问题?他饶了他一命,李善长并没有感激之情,反而让他对他另眼相看。只要一有机会,就能将其击杀。洪武二十三年,年逾古稀的李善长向唐河那里借了三百名侍卫,修建了这座宅院。那一年四月份,京中因祸得祸的人被派往边境,包括丁斌这个李善长的亲人。李善长几次向丁斌求情,希望能得到宽恕。他勃然大怒,下令逮捕丁斌,以示惩戒。而丁斌则将胡惟庸和李善长私通一案和盘托出。胡惟庸暗中谋划造反,试图说服李善长帮助自己,李善长起初不肯答应,还对他破口大骂。可是胡惟庸却用利益诱惑了他,说等这件事情结束了,李善长就会被任命为淮西的王爷。李善长虽然没有答应,但任是谁都能看出他心中的渴望。蓝玉大将军在鱼子海的时候,抓住了跟胡惟庸有一腿的沙使,可是李善长并没有上报。
他听到这句话,顿时就火了!我饶你不死,还能让你荣华富贵。可你为了争夺我的江山,竟然和别人勾结在一起,置我于何地?还有,当年我对付他的时候,就差你一个人了,你也不来谢我。李善长至此,已是穷途末路。后来,不知道谁算了一卦,说会有大灾降临,他一怒之下,将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都给杀了。也不知是不是明朝皇帝他在背后指使。不过,我们要知道,人越高,就越可能惹到人,而且没有什么好结果。任你有多大的智慧,都会被你的财富和荣华迷住双眼。虽然古往今来无数人都像李善长一样,但真正吃一堑长一智的却是寥寥无几。但他们对历史都很了解,自然也听说过类似的事情。但他的一颗心,却已经被金钱和权势所淹没。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谁,都是为了利益。若是李善长能收敛一些心胸狭窄、嫉妒之意,韬光养晦,或许也不会有今日之局。他本以为他会原谅他,没想到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他看在了眼中。但别忘了他对于大臣的畏惧,他还清楚地知道了“一碗酒令”,还有胡惟庸就是一个例子。他将76岁高龄的他安排到崇明,每天都要在家里种地。否则,也不至于灭族。他去救人,结果却把自己也给搭进去了。皇上要惩罚的人,为什么要和皇上作对?
他活了一辈子,却连累了一家人。何必呢!前文还提及临安公主下嫁于李善长之子,他又念着临安公主之情,才免了这场风波。只不过是被发配到了别的地方。只是这位小郡主之子,却是不可能重返朝政中心。终于,我注意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李善长去世一年之后,便有大臣上疏,说李善长没有谋反之意,称自己已经坐稳了第一把交椅,即使是辅佐胡惟庸造反,也不会比现在低多少。他并没有责罚他。想必他自己也清楚吧。只是他已经忍无可忍,找了个借口而已。至于为什么不治他的罪,那是因为他跟了大半辈子,又是他最信赖的人,李善长死了,自然会有人想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