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拥有身份证的人是谁?她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饭团历史啊 2024-12-04 18:03:01

新中国第一个拥有身份证的人是谁?她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引言:

1984年的一个夏日,在北京市东城区公安局门口,一位名叫单秀荣的女士从公安局领导手中接过了一张绿底泛黄的塑料卡片——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居民身份证。作为一名活跃在全国舞台的高音歌唱家,单秀荣此前常因身份证明问题而困扰:演出、住宿、领取报酬,都需要携带一堆繁琐的证明文件。这张小小的身份证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更是新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7年后,这张承载着历史意义的第一代身份证被永久收藏于北京市警察博物馆,见证着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

大纲:

一、单秀荣的成长历程

1946年出生于天津汉沽工人家庭

8岁随父迁居太原

工厂宣传队时期的音乐天赋展露

17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奋斗经历

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歌唱家

二、第一张居民身份证的诞生背景

1983年公安部提出实行公民身份证制度

1984年3月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派出所试点

单秀荣住址恰在试点辖区内

三、第一张身份证的获得过程

单秀荣主动申请办理身份证

1984年8月底获得第一张身份证

身份证为其带来的便利

四、身份证制度的发展与影响

两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广

1995年采用防伪技术应对造假

2004年第二代身份证问世

第一张身份证于2001年入藏博物馆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第一个拥有身份证的人是谁?她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1984年的一个夏日,在北京市东城区公安局门口,一位名叫单秀荣的女士从公安局领导手中接过了一张绿底泛黄的塑料卡片——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居民身份证。作为一名活跃在全国舞台的高音歌唱家,单秀荣此前常因身份证明问题而困扰:演出、住宿、领取报酬,都需要携带一堆繁琐的证明文件。这张小小的身份证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更是新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7年后,这张承载着历史意义的第一代身份证被永久收藏于北京市警察博物馆,见证着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

从工人到歌唱家:一段平凡而传奇的人生

1946年的天津汉沽,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中,单秀荣呱呱坠地。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家里九口人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度日。

八岁那年,因父亲工作调动,单秀荣随家人迁居太原。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年幼的她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在小学时期,单秀荣就经常被邀请在学校的节日表演和元旦晚会上登台献唱。这些舞台经历为她日后的音乐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初中毕业后,单秀荣进入太原一家电厂工作,被安排到工厂宣传队从事表演工作。命运的转折在一次太原市文化宫的歌唱汇演中悄然降临。

中央音乐学院的招生老师恰好在现场,他们一眼就看中了这位具有惊人歌唱天赋的姑娘。演出结束后,老师们立即找到单秀荣,邀请她报考中央音乐学院。

工厂领导得知此事后,立即表示全力支持。然而家庭的经济状况却成为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在父亲"砸锅卖铁也要送闺女上学"的坚持下,17岁的单秀荣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通过三轮面试,她成功进入了这所全国最高音乐学府。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求学时光里,单秀荣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天当其他同学离开练习室后,依然能听到她孤独的歌声在回荡。

这种刻苦付出很快得到了回报,单秀荣的专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6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中央芭蕾舞团担任独唱工作。

之后,单秀荣又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正式成为一名专业歌唱家。在那个国产电影开始兴起的年代,她为多部影视剧演唱主题歌,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高音歌唱家。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身份证明问题却成为困扰单秀荣的一大难题。这个问题不仅影响了她的工作生活,更成为推动中国身份证制度诞生的一个缩影。

第一张身份证:开创时代新纪元

1984年4月,北京市公安局接到一项特殊任务:为全国第一张居民身份证选择合适的持证人。在经过反复研究和筛选后,时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做出决定,将这份殊荣授予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

这个选择并非偶然,单秀荣作为活跃在全国舞台的知名艺术家,经常遇到证明身份的困扰。她曾经带着一大摞证明文件全国各地演出,光是证明自己是"自己"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为了确保第一张居民身份证的发放过程万无一失,北京市公安局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核实单秀荣的个人信息,反复确认每一个细节。

在经过近两个月的准备工作后,1984年6月2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终于到来。当天上午九点,单秀荣身着正装来到北京市东城区公安局。

在庄重的发证仪式上,公安局领导将这张编号为"110104194608190826"的身份证交到单秀荣手中。这串数字记录着她的出生日期、户籍所在地等重要信息。

这张绿底泛黄的塑料卡片看似普通,却凝聚着中国公安机关多年的心血。身份证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防伪技术,包括特殊水印、荧光防伪纤维等多重防伪措施。

从这一天起,单秀荣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演出、住宿、领取报酬,只需要出示这一张小小的证件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这张身份证不仅见证了单秀荣的人生轨迹,更记录着中国社会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中国公民身份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身份证的普及,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办证热潮。无数像单秀荣一样的普通群众,都切实感受到了这项新制度带来的便利。

2001年,这张承载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第一代身份证光荣退役。北京市警察博物馆专门为它设立了永久展位,让这段历史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这张身份证退役的同一年,第二代身份证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新一代身份证采用了更加先进的防伪技术和信息存储方式。

时光飞逝,从第一张身份证的诞生到今天,中国的身份证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单秀荣和她那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身份证,共同见证了这个伟大变革的全过程。

这张编号为"110104194608190826"的身份证,不仅是一个普通公民的个人证件,更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它的背后,是整个国家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进步。

身份编码:串串数字话乾坤

在那张承载着历史意义的第一代身份证上,"110104194608190826"这组数字静静地躺在塑料卡片表面。这串看似普通的数字,实际上包含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社会属性。

让我们先看前两位数字"11",这代表北京市的行政区划代码。在全国统一的编码体系中,每个省级行政区都有其独特的代码,比如上海是"31",天津是"12"。

紧随其后的"0104"则更加精确,标注了发证地点在北京市的东城区。这四位数字将一个人的户籍所在地精确到了区县级别。

中间的"19460819"是单秀荣的出生日期,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她出生于1946年8月19日。这个日期也印证了她经历了新中国从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最后三位数字"826"是同一地区同一天出生的人的顺序编号。这个编号的奇数表示此人是女性,偶数则代表男性。

这套编码系统的设计可谓煞费苦心,经过了公安部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编码规则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便于记忆和使用。

为了让这套编码系统能够覆盖全国十多亿人口,设计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每一位数字的含义都经过反复论证和推敲。

在制定编码规则时,设计者们考虑到了未来人口增长的需求。通过预留足够的号码空间,确保这套系统能够长期使用。

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还融入了防伪验证功能。最后一位是根据前面的数字通过特定算法得出的校验码,可以快速识别伪造证件。

这种科学的编码方式为公安机关查验证件提供了便利。通过身份证号码,警员可以迅速判断持证人的基本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这串数字逐渐成为个人信息管理的重要依据。从银行开户到医院就医,处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身份证号码开始与数字化系统深度融合。它成为连接各类政务服务和社会资源的重要纽带。

这套编码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公民身份管理进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它不仅便利了群众生活,也推动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时至今日,这串数字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见证着中国社会从手工管理到信息化治理的历史性跨越。

从单秀荣的第一张身份证开始,这套编码系统已经服务了几代中国人。它用最简单的数字,串起了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四十载春秋:见证时代变迁

2001年,在北京市警察博物馆的展厅里,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正在进行。已经年过半百的单秀荣将自己珍藏了近二十年的第一代身份证,郑重地交到了博物馆馆长手中。

这张绿底泛黄的塑料卡片,经过十七年的岁月洗礼,边角已经有些磨损。但那串清晰的数字"110104194608190826"依然醒目地印在卡面上。

在博物馆的永久展区,这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身份证被精心保护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它的旁边,是一块详细记载着中国居民身份证发展历程的展板。

从1984年的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到2004年全面推广的第二代身份证,再到现在的智能化身份认证系统。展板上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标注着中国社会治理的重大进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身份证的防伪技术和信息存储功能不断升级。第二代身份证采用了IC芯片存储技术,可以存储更多的个人信息。

在社会生活中,身份证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从传统的身份认证,到移动支付、网上购物,这张小小的证件始终与时俱进。

2019年,北京市公安局特意邀请单秀荣参加了一场纪念活动。会上,她与新一代的年轻警员们分享了自己作为第一个持证人的独特经历。

如今的单秀荣已经退休多年,但她依然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她经常为居民们演唱经典歌曲。

每当人们问起她与第一张身份证的故事,单秀荣总会说起那个炎热的夏日。那天,她接过这张改变了自己生活的证件。

四十年间,中国的身份证系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人工填写到现在的数字化管理,见证了整个国家的进步。

在互联网时代,"110104194608190826"这个数字组合早已被输入到无数的数据库中。它成为连接政府服务和社会资源的重要纽带。

各种新型身份认证技术不断涌现,人脸识别、指纹验证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逐渐普及。但传统身份证依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身份凭证。

2021年,一部关于中国居民身份证发展历程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片中,单秀荣讲述了自己作为第一个持证人的故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个看似普通的故事,实际上折射出中国社会治理的巨大进步。从手工操作到数字化管理,从单一认证到多元应用,身份证制度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在博物馆的展柜前,每天都有许多参观者驻足。他们透过这张泛黄的证件,仿佛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这张第一代身份证承载的不只是一个人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它用最朴实的方式,讲述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动人故事。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