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抗生素药物领域经历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喹诺酮类抗生素,凭借其广泛的抗菌谱、强大的组织穿透力、高细胞内浓度以及卓越的生物利用度,已经成为抗生素的标志性药物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等,这些药物也被大众称为“沙星”类药物。那么,每种药物的适应证是什么?剂量如何确定?它们之间有无相互作用?对于超说明书部分,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处理?为此,康迅网整理汇总了相关知识点,供临床医生参考!
(因喹诺酮类抗生素较多,本文只汇总临床常用的药物,少见药物可在下方留言!)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分类、抗菌谱特点
目前,喹诺酮类抗生素分为四代。第一代为1962年美国研发的萘啶酸,目前国内已不再使用。第二代的吡哌酸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效,但因其血药浓度较低而在尿液中浓度较高,因此主要限于治疗泌尿系统和肠道感染,目前也较少使用。第三代在前两代基础上引入了氟原子,因此也被称为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第四代则是将药物分子中的C6脱去氟且C8引入二氟甲基,已经应用于临床,代表药物有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吉米沙星、加雷沙星等。其中,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和吉米沙星由于均对呼吸道常见病原体有效,故统称为“呼吸喹诺酮”,具体抗菌谱特点见表1。
表1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分类及抗菌谱特点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适应证、用法用量
喹诺酮类抗生素属浓度依赖性杀菌药物,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如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临床多提倡1次/d给药。(详情点击)对半衰期较短的药物,如环丙沙星,因其毒性的浓度依赖原因,尚不提倡1次/d应用。
临床常用的喹诺酮抗生素药物主要适用于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情况,但随着药物在临床使用的时间延长,越来越多的超说明书用药现象逐渐显现,且已被证实其疗效、安全性客观,详情见表2。
表2 临床常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及用法用量
此外,喹诺酮类抗生素在个别疾病中的应用规定较为模糊,下文将进行详细盘点。
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我国CAP患者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但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较为敏感,门诊中通常让患者口服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但在住院患者中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用药。
(1)普通住院患者:初始经验治疗选择呼吸喹诺酮类抗生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吉米沙星)单药治疗,军团菌感染可首选吉米沙星。若考虑存在厌氧菌的风险,则单用莫西沙星或其他呼吸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甲硝唑/克林霉素。
(2)重症监护患者:①无基础疾病的青壮年初始经验治疗时,可选择呼吸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吉米沙星)单药治疗,军团菌感染可首选吉米沙星。②对于≥65岁的老年人或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推荐呼吸喹诺酮类药物联合三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物或者厄他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③若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风险,患者需单用或联合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必要时还可以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
2.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HAP患者初始可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对于非危重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低风险患者,推荐喹诺酮类单药治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若多重耐药感染风险高且非危重HAP、危重HAP或VAP患者,可选用抗铜绿假单胞菌的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进行联合治疗。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中枢反应、心脏毒性、光敏反应、干扰糖代谢等。具体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见表3。
表3 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喹诺酮类抗生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喹诺酮类抗生素对CYP450(CYP1A2)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可能导致与其同时使用的经CYP450途径代谢的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血药浓度升高,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1.茶碱类药物
喹诺酮类抗生素可抑制茶碱的代谢,与茶碱联合应用时,会使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可能出现茶碱的毒性反应,如心律失常、惊厥等。因此,在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期间,应密切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并适当调整剂量。
2.口服降糖药
部分喹诺酮类抗生素与口服降糖药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事件。因此,联用时应加强血糖监测,并根据需要调整降糖药的剂量。
3.抗心律失常药物
喹诺酮类抗生素与ⅠA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联用时,可能会增强抗凝效果,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心电图Q-T间期,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38(6):410-444.
[2]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急诊临床应用指导意见[J].中国急救医学,2020,40(11):1047-1056.
[3]杨宝峰,陈建国.药理学.第10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5-390.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