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第16集,高加林请黄亚萍吃零食。
高加林说他没有吃零食的习惯,暗示零食全部是买给黄亚萍的。
他会给黄亚萍买昂贵的零食,却只给刘巧珍买顶红纱巾。
我们有个常见的误解,相信感情和金钱水火不容。然而事实是,两个人的关系越亲密,愿意为其花钱的欲望就越强。
刘巧珍爱高加林,于是她拿到分红后,会给高加林送钱。黄亚萍也爱高加林,于是她会买相机,让高加林使用。
社会学家薇薇安娜•A.泽利泽在《亲密关系的购买》中说过,“先界定关系亲疏,然后用钱财表示出来。越亲密越愿意花钱,花钱也会增进亲密。”
高加林去买黄亚萍喜欢的零食,根本原因是他想取悦黄亚萍。
可以说,“真的爱你,才会不断给你花钱”。然而,很多人有个误解,相信给自己不断花钱的人,就是真爱。其实,两者并非充分必要条件。
剧中有大量细节证明,成为记者后的高加林,爱的是黄亚萍,绝非刘巧珍。
第15集,巧珍和他亲热,他说在这里不方便。两人谈话时,中间隔着煤炉烟筒,暗示他们已经有很深的隔阂了。
类似的画面也出现在高加林和黄亚萍身上。
黄亚萍向高加林告白,高加林太自卑,不敢接受黄亚萍。后来,他们在路上相遇,中间隔着大柱子。
同样是隔阂,高加林和刘巧珍的隔阂是精神,两人没有共同语言,刘巧珍的话,他不感兴趣,他的话,刘巧珍听不懂。
高加林和黄亚萍的隔阂是阶层,两人有共同语言,却不属于同一个阶层。黄亚萍的出身让他自卑,而他又瞧不起自己的出身。
高加林很纠结,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选择。
总有人骂高加林是陈世美,然而骂人容易,真的遇见高加林的困境,也会和他一样纠结。
巧珍对高加林言听计从,但不能给他想要的未来。黄亚萍能给他未来 ,却不会像巧珍对他言听计从。高加林大男子主义,他很难接受做小男人。
《人生之路》的画面也展现了他们的权力关系。
高加林让巧珍帮马栓找工作,高加林站在高处,让巧珍帮忙。他指哪儿,巧珍打哪儿。
黄亚萍让高加林答应自己去上海,她站在高处,高加林要仰视黄亚萍。
高加林嫌弃巧珍,想和黄亚萍在一起,本是逐利的人性使然。
对高加林来说,黄亚萍带来的利益要大于巧珍。他和巧珍在一起,是报恩也是还债,和黄亚萍在一起,婚姻体面,黄家的社会资源能让他少奋斗几十年。
相互依赖理论有个观点,“我们每个人都像在人际商厦的购物者,所有人都希望找到最适合的商品,寻求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只有能够为我们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才能成为长久的朋友。”
说到底,人都更喜欢带给自己最大价值的人。区别是,有的人追求情绪价值,有的人重视经济利益。
富家小姐喜欢穷小子的桥段总会上演,总有观众苦口婆心,说姐妹千万不要下嫁。这样的人多半没有看清楚富家小姐的追求,她不嫌弃另一半是苦出身,因为他能给自己极高的情绪价值。
《泰坦尼克号》中的Rose拒绝富二代,喜欢穷光蛋Jack,《流金岁月》中的白富美蒋南孙爱上穷小子章安仁都是如此。
黄亚萍也知道,张克南家的原生家庭比高加林的要好太多,但是她依旧甩掉张克南。与高加林在一起,因为高加林能给她提供更高的情绪价值。
我们总说有情饮水饱,这个情就是情绪价值。
马栓最能打的经济价值,对刘巧珍来说并非不可替代,她有发家致富的能力,因此经济价值就成为次要因素,情绪价值才是成为她的首选。
《人生之路》的感情线,其实说的就是一件事,我们最喜欢的人,通常是能给自己最大价值的人。
我曾分析过,高加林把文明的反义词说成落后是误人子弟。文明的反面应该是野蛮、蒙昧。
原因是,农村是农耕文明,城市是工业文明,两者文明形态不一样,仅此而已。
这也暴露高加林的思维误区,因为农村是落后的,所以,农村不是文明之地。可见高加林非常讨厌农村。
高加林对城里有执念,因此,他爱的人,必须能满足他对人生的设想。
高加林讨厌山沟沟,讨厌农村,做个城里人才是他的梦想。他对黄亚萍的好感远远高于刘巧珍,根本原因是黄亚萍符合他成为城里人的梦想。
接下来的剧情很明显,一旦高加林成为城里人,他就会甩掉刘巧珍,和黄亚萍在一起。
高加林成为高记者后,他和巧珍就不太可能了。
第15集,刘巧珍去探望高加林,高加林说,不要跟太紧啊。
有弹幕说,因为高加林害羞。
我不信。
高加林失去教职后,和刘巧珍在一起,两人都敢在村民面前牵手,高加林不是害羞的人。
一前一后说明高加林嫌弃巧珍,他担心同事发现他有个农村女朋友。
在八九十年代,高加林这种人其实很常见。
比如某功夫皇帝,1985年拍片受伤,医生也认为,有终生残疾的可能。黄姓女友对他不离不弃,说自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哪怕坐轮椅,也要照顾他。
黄姓女友确实对功夫皇帝情深意重。两人都在体校时,黄就经常给父母要钱,买礼物去看望功夫皇帝的母亲。
巧的是,当时的功夫皇帝在黄面前,确实像高加林和刘巧珍。刘巧珍家境不错,黄的家境也是如此,父亲是舞蹈编导,母亲是新中国第一代芭蕾舞蹈演员。
功夫皇帝事业迎来第二春后,黄姓妻子成为了前妻。高加林有出息后,刘巧珍也会成为过去。
很多人都嘲笑高加林,有个主要原因是,他没有高加林这样的困境,左手是刘巧珍,右手是黄亚萍。
当逐利和报恩二选一,大多数人都会像高加林一样,选择逐利,而不是报恩。
与其说,高加林是一个人,不如说,他代表的是我们人类有逐利的本能。
只要这个本能没有存在,高加林就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