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毛泽东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他不仅是叱咤风云的革命领袖,更以一副笔墨,将对联化作承载理想、寄托情怀的艺术载体。从韶山冲的青砖黛瓦到井冈山上的星火燎原,从延安窑洞的烛火摇曳到中南海的彻夜长明,对联始终伴随他走过波澜壮阔的岁月,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独特的文化回响。

神童笔底见风骨:韶山冲里的对联初啼
六岁的毛泽东,早已在韶山冲的山水间展露锋芒。那年寒冬,舅父文玉钦准备外出经商,在神龛前虔诚供奉财神菩萨,青烟缭绕中寄托着对财富的渴望。年幼的毛泽东望着舅父的身影,眼中满是困惑。他跑到启蒙馆,抓起毛笔,在红纸上挥毫写下:“磕几个头烧柱香,就想发财,谈何容易?”稚嫩的字迹中,却蕴含着超越年龄的清醒认知。舅父看到上联,有意点拨:“钱靠劳动,粮靠耕耘才能得来。”毛泽东略一沉思,立即续写:“流几身汗费些力,才能进钱,讲也简单!”这一来一往的对答,不仅展现了少年的敏捷才思,更折射出他对勤劳致富的朴素认知,对不劳而获的无声批判。
正月十五的月光洒在韶山冲的青石板路上,毛泽东跟着舅父们去集镇看花灯。路过一户文姓人家,见大门空空如也,尚未张贴春联。他主动上前,向主人家讨要笔墨,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挥笔写下:“数一道二的大户;惊天动地之人家”,横批“先斩后奏”。围观的乡亲们面面相觑,不明就里。毛泽东指着屋内解释:“二舅舅做鞭炮生意,燃放时声响震天,岂不是惊天动地?大舅舅是屠户,杀猪宰羊无需官府许可,可不就是先斩后奏?”一番话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惊叹于孩童竟有这般巧妙构思。这副春联,既贴合文家营生,又暗藏机锋,小小年纪便显露出不凡的大气与智慧。
求学路上铸锋芒:湘水之滨的文墨锤炼
踏入湖南第一师范的校园,毛泽东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面对繁重的学业,他深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为时刻警醒自己,他改写明代学者胡居仁的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副自勉联被他贴在书桌前,每日伏案苦读时,便能望见这工整的字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曙光,还是深夜的点点星光,这副对联都陪伴着他在知识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成为他求学岁月中最忠实的伙伴。
1917年秋,毛泽东听闻安化劝学所夏默庵先生学识渊博,便登门拜访。夏先生久闻其名,有意以对联试才,出上联:“绿杨树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此联借景抒情,以鸟鸣喻时光流转,暗藏人生哲思。毛泽东望着窗外池塘,见春草摇曳,蛙声阵阵,灵感迸发,当即对道:“春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下联既呼应上联的自然意象,又以蛙鸣设喻,反问世事得失,蕴含着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夏默庵拍案叫绝,不仅热情款待,临别时还赠送路费,这段以联会友的佳话,在湘中大地久久流传。

革命征程书壮志:烽火岁月的笔墨豪情
1928年,革命的火种在井冈山点燃。正月里,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来到遂川县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在一场审判反动土豪郭渭坚的大会上,主席台两边张贴着一副由时任中共遂川县委书记陈正人撰拟、经毛泽东修改的对联:“你当年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我今日斩杀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这副对联语言通俗直白,却极具感染力。它用质朴的话语揭露了土豪对工农的剥削,表达了革命人民对反动势力的坚决斗争,让在场的群众热血沸腾,对土地革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力地推动了革命运动在当地的开展 。
同年新年期间,井冈山上的一些人家贴上了毛泽东用当地百姓话语写就的对联:“行州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会打仗,会钻圈,会打埋伏是神仙。”上联生动地描绘出井冈山地区的地理风貌,将行州比作府,茨坪比作县,大小五井则如同金銮殿,展现出此地的独特与重要;下联则巧妙地宣传了游击战术思想,指出在山区作战要利用地形优势,灵活作战,就像神仙般自在,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让当地百姓理解并支持红军的作战策略。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为鼓舞红军士气,红一方面军举行反“围剿”誓师大会,毛泽东为大会撰写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副对联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高度概括,将游击战略和运动战策略清晰地展现出来。它不仅为红军战士们指明了作战方向,更激励着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成为红军取得反“围剿”胜利的有力思想武器。
1939年,延安新市场落成,毛泽东撰写对联“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抗日民主的根据地;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此联将中国共产党《七七宣言》中提出的三大政治口号嵌入其中,在新市场悬挂后,迅速在边区传开。它向广大民众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坚定了人民抗战的决心,也让边区成为抗日民主的坚固堡垒,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力量。

赤子情怀寄联中:生死与共的战友情深
1928年的那个夏天,噩耗传来,红四军参谋长王尔琢不幸牺牲。毛泽东悲痛欲绝,在追悼会上,他含泪写下:“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上联反复呼唤战友之名,如泣如诉;下联将个人生死与阶级事业紧密相连,化悲痛为力量。这副挽联悬挂在灵堂中央,战士们驻足凝视,泪水模糊了双眼,心中却燃起为革命胜利奋斗到底的熊熊烈火。
1944年,彭雪枫将军在前线壮烈牺牲。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联名撰写了长达70字的挽联:“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这副气势恢宏的挽联,既是对彭雪枫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深情缅怀。字里行间,流淌着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更彰显着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从韶山冲的懵懂孩童,到指点江山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与对联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个人成长史,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奋斗史。他的对联,或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或似战鼓雷鸣,振奋人心;或像黄钟大吕,响彻云霄。这些联墨佳作,早已超越了文学艺术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