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启观察102||尊重并保障中小学生的休息权

信息参阅吧 2025-04-30 11:07:12

近来,普通高中周末双休话题引发热议,争论焦点是如何看待中小学生的休息权。中小学生周末双休是法定的休息权利,落实该政策具有减轻学生学业压力、提升家庭和睦水平、减轻教师过重负担、改善学校内部教育生态等多方面意义。保障好中小学生合法休息权益,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的一致行动和努力,为此要加强督查与问责、加大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力度、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最近一段时间,普通高中周末双休话题引发热议,对此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家长们的反应尤其强烈。此次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中小学生的休息权问题,涉及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短、学校节假日补课、社会补习机构培训、家长教育责任、教育政绩观等诸多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实际上,公民周末双休是法定权利,而且我国推行双休政策已经快30年了,普通高中周末双休合法合情合理,本不该成为问题,但是现在却成为热点甚至难点问题,所以依然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中小学生周末双休是法定的休息权利,不容侵犯

公民休息权是宪法规定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集体补课,加重其学习负担”。1995年,《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修订,规定从1995年5月1日起,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企业和不能实行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周休息日。

自此,一周双休成为国家政策。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安排好中小学生节假日休息和活动的通知》发布,规定“全国中小学将于1995年9月1日起实行五天学习日”。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近年来,教育部也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2017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2018年)、《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2022年)等,均严禁学校利用寒暑假、周末、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以保证中小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因此,中小学生周末双休是法定的休息权利,任何组织与个人均不得侵犯,学校、家庭及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确保中小学生享有休息权,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刚性要求,在法律与政策面前,不允许有弹性与变通。但是,由于错误的教育观、人才观、政绩观作祟,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长期存在,出现了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和节假日补课(包括周末补课、提前开学)等违规办学行为,严重侵犯学生的法定休息权,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严重损害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引发社会舆情,给教育系统带来安全稳定风险。

尊重并保障中小学生的休息权具有多方面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治理在校时间过长和节假日补课问题,保障好学生合法休息权益,关键是改变各级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培训机构等主体的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先要转变观念,各方要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尊重并保障中小学生休息权的意义与价值,在此基础上才能一致行动,执行落实好学生双休规定,切实解决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和校内外节假日补课问题。从现实和长远来看,尊重并保障中小学生的休息权,尤其是让中小学生在周末能够双休,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过度学习、高强度学习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导致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体能不足,并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充分的休息尤其是周末两天的休息与调整,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缓解压力、保持动力,避免抑郁、轻生等极端现象发生,守住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安全底线”,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自觉,促进其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避免过度疲劳。研究表明,过度学习对于提高学业成绩帮助不大,题海战术的边际收益很小。长期以来,教育界就有“7+1>8”的说法,即7个小时的学习加上1个小时的锻炼,其效果大于8小时全部用于学习。一张一弛,才是有效、高效学习之道。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充分享有了休息权,他们就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作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从单一知识学习和单调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第三,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与家庭和睦水平。如果学生在校时间过长或学校组织节假日补课,那么就会使学生与家人相处时间变少,不利于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思想、情感动态,最后会导致亲子关系疏离。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回到家庭中,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家长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教育能力。当前,一些家长反对高中双休政策,实质上是不愿意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他们或者把子女教育交给学校,或者甩给培训机构,而且往往把教育简化为知识记诵与分数提高,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尤其是社会情感的健康发展需要父母的积极参与。

第四,有利于为教师减负,改善学校内部教育生态。学生需要周末双休,教师也同样需要。周末双休也是教师的基本人权,它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当前,教师负担很重,非教学事务占用教师很多精力,他们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难以使教学具有活力、激情与感染力,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当然,周末双休对一些中学来说,意味着要调整教学日程安排,由一周教学6天或7天调整为5天,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变化,但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内部教育生态的改善。由一周6天或7天的超强度、“过度化”教学,走向合理化、“正常化”的教学,这种改变对每一所学校而言都不容易,一开始可能不适应甚至很艰难,如有的科目课时不够了,原来习以为常的时间节奏被打乱了,等等。但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转折,非常值得去做,也非常值得做彻底并坚持下去。

落实中小学生周末双休政策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的一致行动和努力

对于周末双休政策,各方的态度并不一致。学生和教师欢迎此项政策,学生尤其欢迎。而家长则看法不一,有坚决支持的,也有非常反对的。一些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存在阳奉阴违现象,表面上落实政策,背地里则通过让学生“自愿返校”“回校自习”等方式违反政策。周末双休政策好不好,关键看学生欢迎不欢迎。

此项政策的最大利益相关人是学生和教师,尤其是学生,既然学生和教师是欢迎并支持此项政策的,那么此项政策就具有了最合理的现实基础。但是,学生的愿望在现实中往往得不到一些家长、学校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一些家长,他们并不尊重学生对于双休的自主权,不让学生自主安排周末时间,认为学生自主性差,管不住自己,甚至会陷入沉迷手机的陷阱,所以他们认为周末双休时如果不在学校补课,那就必须去补习机构上课,并认为与校外补课相比,学校补课家庭支出更低,这也是他们反对双休政策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不论是校内补还是校外补,本质是一样的,都完全背离了双休政策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尊重并保障中小学生的休息权,落实周末双休政策,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的一致行动和努力,并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督查与问责,转变政府、学校的教育政绩观。政府应不再以升学率、清北率作为衡量区域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要坚决治理唯分数、唯升学问题,加强对于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及节假日补课的治理,严格落实基础教育规范管理的各项要求,将合理安排中小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充分保障学生睡眠和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作为“底线”,将禁止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作为“红线”,持续开展排查整治,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对查处不力、敷衍塞责的地方,要约谈教育部门负责人,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项目申报、经费奖补等方面予以降档扣分处理;对顶风违规、屡禁不止的学校,要严肃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责任,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依法依规予以处分。只有重拳出击、严肃查处并久久为功,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态。

第二,加大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力度,重构和优化校内教育生态。长期以来,某些学校的整体工作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式、考试方式、评价标准与方式等,都是围绕唯分数、唯升学进行整体设计的;在时间维度上,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和节假日补课是与这一套整体结构相匹配、相契合的。保障中小学生的休息权与落实周末双休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求学校升级培养目标,由培养会考试的人转向培养具备核心素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人,并依此对课时安排、课程内容、考试与评价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把精简高效作为学校内部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目标,给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留出空间。

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机构要加强对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和整体转型的有效指导,使学校尽快完成教育生态的重构与优化。需要强调的是,周末双休的实质是实实在在的“双休”,至于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并不是关键问题。因此,对于周末双休政策,学校既不能“变通执行”与“虚假执行”,如打着师生周末自愿返校的幌子,强制师生周末补课;也不能“机械执行”,搞“一刀切”,如要求所有学生周末都要离校,这会对家校距离远的学生造成很大不便,增加其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这种做法不符合实际,而且非常不人性化。对于家庭住址离学校很远的学生,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允许他们周末在学校度过,但要保证不给他们补课,要真正把周末时间还给学生。

第三,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升其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感与能力素质。即便政府和学校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和节假日补课的问题,在双休日或者假期让学生完全回归家庭,但是未必能保证学生自主掌控双休日的时间安排,一些家长依然会给学生安排负担甚重的社会补习,导致学生可能比在学校还累。因此,转变和调整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决策至关重要。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合理安排未成年学生的学习时间,保障其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

一方面,学校要监督家长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所规定的监护职责,即“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其家庭教育水平,让家长认识到学生加班加点、负担过重的危害,指导家长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子女节假日的休息和活动。作为家长,不但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引导孩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指导孩子参加读书、科普等活动,还要指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提高他们自理自立的能力。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尊重并保障中小学生的休息权、推进高中周末双休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教育强国不是通过高强度刷题、题海战术及无节制补课建立起来的,而是要厚植发展基础,夯实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能担当时代大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21世纪人才。当前因高中周末双休引发的争论,各种观点从某一侧面看可能都有道理,但是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大道理就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此,各级政府、各类中小学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好学生的合法休息权益,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本文作者系本刊编委、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

0 阅读:6

信息参阅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