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电灯,漫漫长夜该怎么度过?看看中国最早的珍贵“录像”

史今独畅 2022-06-06 15:12:17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此一句没所写的,是我国古代盛唐时期夜宴的场景。

唐朝时期国运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也一度打破历朝历代夜不许出的规矩,有了相当繁华的夜市。

同如今二十一世纪相比,当时的夜市就相差甚远了。不说别的,就灯火通明这一项就没法相比。

如今不仅仅是正常的照明灯,就只是装饰用的彩灯都有千万种。

但是古代没有电力,就只能依靠着蜡烛微弱的光芒,那么盛唐又是如何做到夜市的呢。

古代的照明设备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靠着阳光照明,到了夜里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蜡烛,或者油灯。

而我们探索这些也是要从一些文物开始研究的。

以1968年出土的一尊朱雀铜灯来说,总体是一只朱雀嘴中咬着一个灯盘。朱雀雕刻细致生动,呈现出一种展翅昂首的状态。

若是仔细端详,可见这物件雕工上佳,朱雀羽毛纹路清晰,神态活灵活现,在当时来说可以说是相当难得可贵的。

再加上灯盘内部巧妙的设计,三支长钉耸立,这三支长钉既可以固定蜡烛,又可以固定燃芯,加上灯盘内的灯油,就可以完成一个简单的照明。

不过这样的精致灯具也常见于达官贵族的家庭,对于一些贫民家庭,则是一支小小的瓷碗,灯芯加一点灯油。

灯油虽然并不是什么十分珍贵的物件,但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家中每夜只会有一个微弱的火光点,为了节约些灯油,他们早早的就会上床休息。

而我们今天常见的蜡烛,在那个年代也是只有皇室和一些达官贵族才能够使用的,就算是唐朝时也是如此。平常百姓是没有购买力去使用的。

古代的照明工具是非常的单一简陋的,这也就造成了人们的作息跟随自然光的现象,而夜生活在寻常百姓家里是不会出现的。

古代人的夜生活

从历朝历代来看,古代人基本是没有夜生活的,特别是在唐朝以前,政府甚至明令禁止人们在夜里外出,如果不遵守规则在夜间出行,被抓到之后还会有打板子等多种惩罚。

但是从唐朝开始,政府对于夜间出行就不再控制,甚至会在一些节日,举行宴会,街头表演等。

出来这种大规模的夜市活动之外,一些富商或者达官贵人的夜生活也是很丰富的。

以古代青楼为例,这里几乎是夜夜笙歌,大家聚集在这里,或是吃酒,或是观看歌舞表演,有的营业到破晓时分,都不会休息。

一些酒楼茶馆也是如此,人们在一天的劳作,“上班”之后,接待三五个兄弟,喝上一杯美酒,来上一碟羊肉,生活可以说是相当的惬意了。

特别是盛唐时期,每逢佳节,到了夜里,街上灯火通明,车水马龙,一派祥和昌盛之态。各色的灯笼,高悬在各种店家门前,七八成群,连成一串。

各种小贩的叫卖声,杂技表演的欢呼声,混成一体。

这样的场景在哪个朝代,不仅仅是京城可以看到,一些县城也有规模不等的夜市,可以说已经是一种朝代的风尚。

不过,就算是在唐朝时期,也是有很大一部分的百姓或者一些沿海居民,是没有办法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的。

首先是一些贫苦地区的百姓,就算是有幸身在唐朝的他们,也没有赶上这个繁华的时代。

沉重的农耕任务和现有的所在地又小又贫穷的条件,让他们没有办法赶得上这场盛大的夜市。

除此以外便是一些在海边的渔民。

他们依靠着捕捞鱼类为生,他们也是没有办法参与到盛大的夜市中的一部分农民。先他们处在偏远的海边,而夜市大部分都是分布在比较热闹的城市中心,距离上来说,这些渔民很难参与到里面。

除此以外在那个比较重视农业的时代,这些渔民的收入还是很低的。有的人甚至在晚上也要出海捕鱼,贴补家里的用度。

这边是没有灯的,古代他们的夜生活。虽然听起来也是很丰富的,但是和如今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

不过关于古代人们的夜生活,不仅仅是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证据,但是一幅身世坎坷的名画。

古代的生活“录像”《韩熙载夜宴图》

首先这幅画是南唐时期的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如果单从绘画技巧来看,这幅画线条行云流水,色彩绚丽却又不单一,轻重有度。只这一项就可以说是一副盛世名画了。

但是他能流传至今,被世代临摹的其实还是画中的内容。

画中所画的是“一位纨绔子弟”每天的花天酒地的生活。

这幅画的整体一共有五卷,以屏风相隔的方式,将每一件的小故事隔开来。但是相互又有连续,不会显得哪一卷十分的突兀,格格不入。

五段分别是琵琶独奏,六幺独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和宾客酬应。五段的画面记载得十分的清楚,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幅画上是没有电灯的。

摇曳的烛光成为了画中唯一的光源。

就算是如此,韩熙载的夜生活依旧是这样的丰富。而这幅画之所以被称为当时生活的录像,其实也是出自于画的内容。

虽然这幅画,是当时皇帝对于韩熙载的生活方式特别的震怒,而命人所画赐给他,目的是为了让他愧疚。

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在那个朝代达官贵族的一种夜生活。

而画面中昏黄的摇曳感,就是当时夜里的灯光,并不是那样的明亮,所带来的一种现象。

再加上这幅画画在绢布上。这种材料受到光线照射之后会有损害,也恰恰证明了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但是这幅画也曾多次丢失,特别是在清朝末期那个动乱的年代。

不过好在有像张大千这样的爱国画家,他明白这幅画的意义,将其购买。

最终这幅画才有幸出现在博物馆中,供后人瞻仰。

历史,我们所没有办法亲身,去参与的那一部分有太多太多的不可思议。谁曾想在那个烛火摇曳的时代,竟然有如此盛大的夜市呢。

0 阅读: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