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吐露:我本来不迷信,但杀杨宇霆后,我不得不信!

鉴史论 2024-12-25 17:00:34

张学良作为军人见惯生死,从来不相信有什么事情是“老天爷安排的”,但是晚年回忆往事时,却说出这样一句话:“我本来不迷信,但杀杨宇霆后,我不得不信。”

杨宇霆是奉军的核心人物,也是张作霖的左膀右臂,张学良接管奉系军队后,外部环境复杂,内部军心不稳,原本应该和杨宇霆和平相处,共同壮大军队,为什么突然起了杀心?看似荒唐的“银元定生死”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事?

杨宇霆

杨宇霆,1885年出生在辽宁法库县,当时正值清末,国家内忧外困,民不聊生,杨宇霆16岁便考中秀才,之后在堂兄的资助下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

回国后回到老家,杨宇霆准备到军队中建功立业,这期间结识了北洋军阀名将徐树铮,两人一见如故,在徐树铮的引荐下,杨宇霆又结识了张作霖,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

张作霖

彼时,张作霖是奉系27师的师长,他识字不多、生性豪爽,尤其敬重有文化的人,非常看重这位留过洋、肚子里有墨水的年轻人。

杨宇霆被任命为27师参谋长,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军纪制度,并在军队内大力推行,这一举措也得到了张作霖的大力支持。在杨宇霆的治理下,27师军纪严明、上下团结,战斗力和协调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当时军阀混战,谁拥有的武器多,谁的话语权就更大,1918年杨宇霆策划的“秦皇岛截械事件”,让张作霖当上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也让他本人一跃成为奉军的核心人物。

杨宇霆

1918年初,杨宇霆从徐树铮那里得到一个重要消息:直系军阀首领冯国璋为了武装部队,从日本人手里购买了一大批军火,近日将要秘密从秦皇岛经过。如果能截获这批军火,奉军的实力必定大增。

杨宇霆找到张作霖说明自己的计划,张作霖立即来了兴趣,这块巨大的“肥肉”谁不想咬一口?在杨宇霆的策划下,这批军火顺利进了奉军的碗里,为奉军装备了7个混成旅,杨宇霆在奉军中也名声大噪。

当时日本势力在东北地区大肆扩张,他们想要攫取更多利润就绕不开奉军,而张作霖也希望能借助日本人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力量,同时又不能做丧权辱国、背负骂名的事情,如何跟日本人打交道成了大难题。

杨宇霆挺身而出,担任张作霖和日本人之间的沟通桥梁,他管理军队是一把好手,外交手段也非常高超。

张作霖拿到好处立刻走人,杨宇霆留在后面和日本人斡旋,有利可图的事情就锱铢必较,有损利益的事情就打马虎眼,很多次都气得日本人吹胡子跺脚又无可奈何。杨宇霆对待日本模棱两可的态度,也为他日后和张学良交恶埋下了祸根。

张作霖统治东北三省后,深刻意识到只靠购买武器不是长久办法,军队必须要有自己的兵工厂,实现自给自足,因此加紧建设军工企业。

1921年杨宇霆被任命为奉天军械厂督办,他又调遣了大批优秀的军工人才,花费重金引进精良设备,在他的管理下,兵工厂规模迅速壮大,逐渐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可以说,张作霖能够坐稳奉军的头把交椅,杨宇霆功不可没。

张作霖长期和日本人斡旋,但在民族利益面前始终坚持底线,这也导致双方的关系不断恶化。1927年日本想要掌握东北铁路权,遭到了张作霖的拒绝,同时东北反日呼声越来越高,日本人认为这是张作霖在背后操纵,早就恨得咬牙切齿。

1928年日本得知张作霖领导的第二次北伐失败,将由北京返回东北,决定在半路上除掉他,为此策划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身亡,年仅27岁的张学良成为新任“东北王”。

皇姑屯事件(剧照)

开始时这个位子张学良坐得很不稳,奉军内部争议很大,因为比他合适的人大有人在。论资历,张学良比不过父亲的一干拜把子兄弟,诸如马龙潭、张作相等人,当时拥护张作相上位的呼声很高;论权威,张学良比不过杨宇霆,杨宇霆在奉军中根基牢固,是名副其实的“二把手”,相反,张学良这个奉系首领反而有名无实。

如果杨宇霆和张学良能够同心协力稳定局面,奉军必然会实力大增,遗憾的是这两人的关系极度恶劣。

张作霖在世时,两人就互相看不上眼,好在有张作霖从中调和,还不至于恶化到兵戈相向。当时奉系内部分了两大派别,杨宇霆属于士官派,张学良属于保定派,两派之间一直明争暗斗、矛盾不断。

张学良

杨宇霆认为张学良一身少爷做派,又没有军功傍身,如果不是张作霖的儿子,根本没有资格掌握军权。张学良则认为杨宇霆嚣张霸道,从来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特别是郭松龄的死,一直让他耿耿于怀。

郭松龄和张学良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是张学良在东北讲武堂的教官,此人一身正气,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管理严格,给了张学良莫大的帮助。1920年张学良当上旅长,郭松龄做了他的参谋长。

郭松龄

张学良身份特殊,在军队中有多少双眼睛盯着,稍有差错,必然会引来非议。郭松龄深知他的抱负和不甘,发誓要帮助他建设一支精锐部队,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他说到做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部队的战斗力飞速提升。

张学良怎么也没想到,这样忠心耿耿的人最后竟然反叛了。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郭松龄率领队伍一路打到秦皇岛,重创直系部队,功高却无赏,他认为是杨宇霆从中作梗,隐隐生出了赶走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上位的想法。

第三次直奉大战彻底点燃了郭松龄的愤怒,他拒绝参战远走日本,不久后秘密回国起兵反奉,主张之一就是让张学良接管奉军。

正因如此,张学良又心痛又无奈,亲自奔赴秦皇岛苦口婆心地劝郭松龄罢兵言和,在郭松龄被捕后,张学良还积极营救,可惜营救失败,郭松龄夫妇被枪决。

张学良认为如果不是杨宇霆一再逼迫,郭松龄不可能反叛,也就不会死,这笔血债就算到了杨的头上。

据说,张学良会染上严重的毒瘾,也和杨宇霆脱不开关系。

张学良想要戒烟,杨宇霆听说后给他引荐了专门帮戒烟的人,只要每天打一针“戒烟针”就能慢慢戒掉鸦片。很久以后,张学良才得知所谓的“戒烟针”实际上是吗啡,可惜为时已晚,毒瘾再难戒除。这件事也让他分外怨恨杨宇霆。

张学良

张作霖去世后,杨宇霆放下成见,主动拥护张学良上位,两人的关系得到短暂的缓和,张学良也从大局考虑,有意拉拢杨宇霆,主动派人送去拜帖,表示愿意和他兄弟相称,共同管理奉军。

这个举动在杨宇霆看来却是奇耻大辱,他自认为和张作霖是同一辈分,是张学良的长辈,怎么能和小辈称兄道弟?当场拒绝了。这也惹得张学良非常不快,认为他不识抬举。

无论是在军中还是在生活中,杨宇霆经常以长辈自居,多次擅自闯入张学良的房间,还当着众人的面破口大骂他,这让张学良颜面尽失。

张作霖和杨宇霆

军政工作方面,杨宇霆霸道地揽着所有权力,任何文件必须经过他的批示才能执行,俨然成了军队里的“摄政王”。

“只要杨宇霆不同意,我什么也做不了。”张学良晚年回忆起杨宇霆,言语间仍有隐隐的不满。

杨家长辈过寿,张学良亲自去祝贺,宴席上却备受冷落,满堂军政大佬无一人理会他。等到杨宇霆出现,所有人立即举杯祝贺,这种待遇上的差别让张学良极度不满,他在心里问自己:奉军现在究竟姓“张”还是姓“杨”?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急剧恶化。

张学良

张学良上台后,日本和南京国民政府都极力拉拢,奉军该何去何从?一旦选择错误整个奉系都可能覆亡。

张学良背负国仇家恨,对日本人恨之入骨,主张东北易帜,投靠南京国民政府。杨宇霆则极力反对东北易帜,认为张学良要毁了奉军,对日本人的态度也模棱两可。

东北易帜后,南京和东北的军政代表合影留念,杨宇霆愤而离席,拒绝合影,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张学良感到非常尴尬,两人的矛盾已经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

张学良和蒋介石

后面发生了一件事,直接让张学良起了杀杨之心。

事情起因是1929年1月,杨宇霆想让常荫槐担任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督办。

在张学良看来,常荫槐和杨宇霆“沆瀣一气”,他也反对东北易帜,拒绝和南京政府官员合影,拒绝悬挂青天白日旗,都是自己掌管军队的绊脚石。

铁路督办职务可以管理中东铁路,涉及到和苏联的问题,牵扯巨大,张学良以“需要南京政府批准”为由拒绝了。

没想到杨宇霆大手一挥,直接把任命书拍到张学良的桌子上,扬言此事自己已经决定了,他只要签字即可,其他的什么也不要管,这个举动彻底惹恼了张学良。

常荫槐

送走杨、常二人,张学良坐立难安,他认为不铲除杨宇霆,自己永远无法成为奉军真正的首领,于是立即召集高纪毅等人部署“杀杨”事宜。

张学良对手下人说:“杨宇霆太不像话了。”嘱咐大家务必小心谨慎,此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很多参与这次事件的卫兵回忆,当时只知道要执行重要任务,并不知道是要杀害杨宇霆和常荫槐。

当晚,众人埋伏在老虎厅里,等杨宇霆和常荫槐进门就立即控制住,高纪毅大声宣读张学良的命令,随后对两人实行了枪决。

杨宇霆死后,张学良终于成为奉军的掌权人,晚年他回忆起这次事件,不无唏嘘地说:“我本来不迷信,但是杨宇霆被杀后,我信了。”

原来在决定枪杀杨宇霆之前,张学良做了一件看似“荒唐”的事情,这件事的结果坚定了他杀人的决心。

当日,张学良和杨宇霆、常荫槐不欢而散后,他既想要杀掉这两人,又深知杨的势力极大,死后必然会引起巨大震动,为此犹豫不决。

思索良久,张学良拿出一枚银元,自言自语道:“如果连续三次都是正面朝上,就是老天让我杀杨宇霆。”说完张学良连抛三次银元,次次都是正面朝上。

张学良脸色大变,怀疑是手中的银元有问题,决定重新试试,这次如果连续三次都是反面朝上,那就是老天让他杀杨宇霆,第一次是反面,第二次还是反面,第三次抛完,张学良的手心里冷汗涔涔,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让夫人去帮他看看银元是反是正?

夫人于凤至看了一眼,立即红了眼圈,冲张学良说:“你要杀人了……”张学良的脸色难看到了极点,这是天要亡杨宇霆啊!他不再犹豫,立即着手布置相关事宜。

张学良杀死杨宇霆以后,立即展开雷霆手段,一方面把事情经过报告给南京政府,详细阐述不得不杀的原因;另一方面召集奉军高层开会,震慑杨宇霆的派系势力,同时慰问死者家属,亲自撰写挽联,大有“挥泪斩马谡”的感觉。

晚年张学良

杨宇霆之死,在全国军政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有人说不杀他,张学良就无法掌握奉军实权,东北早晚会落入日本人手里,中国永远无法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也有人认为张学良此举过于莽撞,失去杨宇霆这个军中“诸葛”是奉军的一大损失,从此再无人能和日军对抗,东北三省最终落入侵略者手里。

这种“抛银元判生死”的方法,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貌似合理的理由,看似是在问天,实则是在一遍遍地问自己:到底要不要杀杨宇霆?无论抛银元的结果如何,杀心已起,杨宇霆就再无生还的可能。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