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问题的缩影!“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出现消失的年轻化

智辰说国际 2023-10-21 06:04:05

曾经“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的江苏如东县,如今却出现了“消失的年轻化”,也许这就是二十年后中国老龄化问题的缩影。

计划生育—弊端凸显

过去在执行计划生育时有多疯狂?很多年轻人想象不出,光看这些标语多少有点触目惊心了,计划生育作为国策,造就了一代独生子女,这其中要数江苏省如东县最响应号召,自打实施计划生育以来,如东县少生至少50万人口,稳定的低出生率导致蠕动人口连续二十年都是负增长,家庭一孩率达到了95%,多项计生指标稳居全国第一,当时登上报纸头条,如今却成中国“最老”的县城,作为长寿之乡的如东县,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随处可见,独生子女要赡养四个老人的情况比比皆是,“一胎化”在如东县深入人心,据统计,目前在当地,每10个人就有三个60岁以上的老人。比全国提前10年实行计划生育,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老龄化。等到了2030年,预计如东县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57%,这一数据将会超越日本,拿个世界第一不成问题。

老龄化带来的后果,我们都有所耳闻,可来到如东县恐怕才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土地荒废,房屋闲置,满大街的白发老人,十年间,中小学减少了一半,这个城市正在“老去”。年轻的劳动力短缺,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的同时,还有老龄化带来的财政负担。更堪忧的是,全县曾对符合生育政策的2.8万夫妇做过调查,只有不到12%的夫妇有生育意愿。

从人口过度增长到人口快速塌陷,如东县就是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缩影。

曾经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如东县,缴纳养老保险与领取养老金的比例,达到了2.74:1,也就是说2.74个人供养一个老人,而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1。

计划生育—凸显弊端

尽管2016年如东县放弃了一胎化政策,但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开放二胎,并没有阻止老龄化情况,人口持续下降了12%,按照国际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7%,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国有149市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其中11个城市已经进入超老龄化阶段。而如东县60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了38%。提前进入超老龄化阶段,为了安置大量的老年人口,由于少生而废弃的学校最终改造成养老院。少生优生似乎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让如东县快速实现“富裕”,反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大家为什么都不愿意生孩子了呢?其实不难理解,中国这些年快速发展,经济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可养孩子的成本也随之沉重,再也不是之前,添上一双筷子,就能多一个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比,据统计,一个孩子从小到20多岁大学毕业,几乎要消耗一个家庭50%的收入,独生子女又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中长大,潜意识也没有“多孩”的意识,成年之后,又要面临赡养老人的重任,房价等大宗商品的支出,早就掏空了中年人,先能过好现有生活就不错了。况且,按照规律,只要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超过70%,生育率就会跌到2.0以下,总观世界,但凡发达点的地区,生育率都不高,咱们也不会例外。

一会说独生子女好,一会说多生多养,其实人口政策的改变,正是顺应历史的发展做出的规划,只是没想到袋子收口容易,再打开却变得如此艰难。

计划生育—审时度势

要想理解计划生育,我们需要穿越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国家也是鼓励生育的,也会给生育多的妇人给予“英雄母亲”的称谓,在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大家生育欲望也十分强烈,于是到了1953年,中国人口突破6亿人,自然增长率达到了20‰,70年代,一方面是大量知青大规模返城,在粮食供给,就业安置,住房分配上城市面临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是农事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无处谋生。人口的增加根本无法匹配当时的经济发展,人均收益下降,那些年的“内卷”一点不比现在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考虑“中国为何这么落后”时,人口过多就成了众矢之的。于是,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人口过快增长得到了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时代不断发展,人口红利的浪潮已经快速衰退,那么我们现在该何去何从?也不仅仅是如东县的难题,也会成为中国的一个难题。目前如东县老龄化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是缺乏重组的养老资源,需要在现有基础上,逐渐完善养老系统,从规范机构,到提高养护人员的素质,让年轻人没有养老顾虑,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一方面要帮扶年轻夫妇,面对生育压力的焦虑,比如新生儿出生费用的报销,建立靠谱的免费学前教育机构等等。

这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不会有“一招鲜”的解决办法,大概这就是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困扰吧。

0 阅读:0

智辰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