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国产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英国伦敦试映。
两个多小时的影片,让不少英国人泪流满面,他们在影片结束后起立鼓掌,掌声久久回荡在放映厅中。
有人操着半生不熟的中文,向纪录片的创作团队激动大喊:“感谢你们!”
● 《里斯本丸沉没》英国伦敦试映现场
里斯本丸号是一艘大型货轮,二战时期沉没于中国浙江东极岛附近海域。
在那场船难中,有近千名英国人死去,惨烈程度堪比泰坦尼克号。
但让人意外的是,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人尽皆知,里斯本丸号的故事却几乎没什么人知晓。
要不是中国渔民出手,这段历史可能早已淹没在浩瀚的大海中。
1、沉没的真相如果说泰坦尼克的沉没是天灾,那么里斯本丸的沉没,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人祸。
里斯本丸号原是一艘客轮,隶属日本横滨船坞公司,二战时期被日本军方征用,改造为货轮。
● 里斯本丸号
1942年9月27日,日军将1800多名英军战俘,以及从中国香港掠夺的大量布匹、食品等物资装入里斯本丸号,运往日本。
这些战俘被分成3批,像罐头一样被塞进阴暗潮湿的3个底舱,由于空间狭小,所有人只能站着。
甲板上则是700多名全副武装的日本兵。
为了让战俘老实点,日本兵告诉他们:“你们将被带到一个美丽的国家,享受照顾和善待。”
战俘们信以为真,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一趟“地狱之旅”。
● 英军战俘
10月1日,里斯本丸号途经浙江东极岛附近海域,遭遇了美国“鲈鱼”号潜艇的伏击。
潜艇指挥官误判里斯本丸号为运兵船,接连向其发射了数枚鱼雷。
其中一枚鱼雷命中燃料舱,致使里斯本丸号丧失动力,开始缓缓下沉。
● 当年沉船时的档案照片
由于船体巨大,里斯本丸号的下沉速度非常缓慢,从被击中到沉没,经历了足足25个小时。
这漫长的25个小时中,有日军多艘舰船赶到现场。
他们接走了船上的日本兵,然而面对即将沉没的里斯本丸号和底舱中的1800多名战俘,日本人做出了一个丧心病狂的决定——他们用木条和防水油布,把3个底舱的舱门牢牢钉死,以便把这些战俘全部淹死在海里,将责任推到美国人身上。
● 沉没中的里斯本丸号
当英军战俘察觉日本人意图的时候,里斯本丸号已经摇摇欲坠了。
战俘们陷入巨大的慌乱和恐惧中。
为了自救,他们拖着连日来缺乏食物饮水、虚弱不堪的身体,努力将涌入底舱的海水排到舱外。
另一方面则动用手头一切能找到的尖锐物,轮流切割舱门处的木条和防水油布。
闷热缺氧的环境,让战俘们很快体力不支,他们喘着粗气,每一步行动都异常艰难,不少人因缺氧而窒息。
所幸,他们赶在大船沉没前,撞开了舱门。
几名最后撤离的日本兵发现动静,冲过来警告战俘们退回底舱,并举枪朝他们射击。
● 纪录片《里斯本丸号》截图愤怒的战俘们则顶着枪弹,冲上去与日本兵肉搏,将几名日本兵当场打死。
之后,战俘们抱着废木料、油漆桶等跳入海中。
他们有的直接被汹涌的潮水卷走,有的则奋力游向不远处的几艘日本舰船,试图寻求帮助。
舰船上的日本兵非但没有出手相救,反而用步枪和机枪肆意屠杀游近的战俘,甚至驾船像碾蚂蚁一样,把水中挣扎的人们压入海面之下。
无数战俘就这样惨死在大海中,周围的海水都被鲜血染红。
就在英军战俘们走投无路之际,中国渔民出现了。
2、中国渔民“天降奇兵”船难当日,正值东风涨潮,沉船中大量五颜六色的布匹,随着潮水涌向庙子湖岛、青浜岛一带。
当地渔民登高望远,这才发现有船难,当即倾岛而出,划着各自家里的渔船,前往船难方向救人。
● 渔民当年就是划着这样的小船出海救人的
据事后统计,参与救援的渔民共有198人,他们出动了46条船,逆着狂风大浪甚至枪林弹雨,从茫茫大海上搜寻救回英军战俘384人。
有的渔民连救3船,有的渔民上午10点出发,深夜12点才返回,只为能找到更多的落难者。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有渔民说:“当时全村几十条船全部出动,赶往出事的方向。海面上先是看到五颜六色的布,后来见到很多人、很多尸体。不捞东西只捞人,我们渔民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有人落水必须施以援手……”
● 渔民救援路线
中国渔民的出现,不仅直接救下了300多条人命,更重要的是,他们打乱了日军的屠杀计划。
日军意识到,在如此辽阔的海域,四面八方都是渔船,他们不可能再封锁住消息了,也不可能再将战俘全部沉到海底,只好被迫开始捞人。
有战俘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渔民的救援,让日本人不得不放弃屠杀计划,更多英国战俘因此幸存下来,而不至于全军覆没。”
● “里斯本丸”号被鱼雷击中后渔民救援场景。图片来源:《里斯本丸沉没》
救回来的战俘被分散到各个渔民家中照料,渔民们这才知道,这些人都是抗日盟军。
当时由于战时封锁,渔民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难,但他们仍拿出平日里省吃俭用的粮食和衣服,给战俘们充饥、御寒,还有人把舍不得吃的鸡蛋、豆干拿出来待客。
渔民们彻夜未眠,商量着该如何把战俘们转运出岛。
然而没等他们动作,第二天清晨,日军的5艘军舰便已包围了庙子湖岛和青浜岛。
● 庙子湖岛。图片来源:摄图网
日军在附近海域投下炸弹以示恐吓,随后,200多名全副武装的日本兵登岛,他们殴打渔民,挨家挨户地搜捕英军战俘。
即使这样,渔民们仍冒着生命危险,将战俘中看似头领的3个人藏到山洞中,帮他们躲过抓捕。
最终,除了这3人之外,其余381名战俘被日军带走。
此后数日,日本舰船一直在这些岛周围巡逻。
10月9日,船难发生的第8天,渔民们才终于找到机会,他们用小船把3名战俘转送到葫芦岛,交给当地的抗日大队,后辗转送到重庆。
这3名战俘分别是英国海军中尉法伦斯、外交官詹姆斯顿,以及商人伊文斯。
他们在重庆期间,通过广播公布了里斯本丸沉没的真相,揭露日军的丑恶罪行,在国际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至于里斯本丸号上的其他幸存者,则被日军押往日本本土的战俘集中营,充当苦力。
这些人直到日本投降后,才终于得以返回英国。
● “里斯本丸”战俘在日本集中营干苦力
3、“里斯本丸”重现这场轰轰烈烈的沉船事件,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慢慢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但半个多世纪来,东极岛一直流传着里斯本丸的故事。
就连当地的孩子们都知道,在他们居住的岛屿东部,大海的深处,有一艘大船长眠于此。
一些人的家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英军战俘作为信物留下的口琴、西餐刀、戒指……
● 渔民家中保管的英军战俘留下的戒指
2013年,电影《后会无期》筹拍,制作人方励和导演韩寒来到东极岛。
从当地居民口中,他们听到了里斯本丸的故事,大受震撼,觉得这件事该让更多人知道。
于是,韩寒将故事写进了《后会无期》的歌词:“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
“一艘船”,指的就是里斯本丸号。
而方励决定找到这艘船,拍摄一部面向全球观众的纪录片。
● 方励(右一)和韩寒(左二)在《后会无期》拍摄现场
2016年,方励带领科技团队,成功在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探测到了里斯本丸号的残骸。
● 声呐显示的“里斯本丸”沉船遗骸,坐标为【30°13'44.42"N 122°45'31.14"E】
之后,他成立摄制组,开始拍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
前前后后历时7年,为了真实还原那段历史,方励先后6次前往英国,寻找当年英军战俘的后人。
他在英国最大的几家媒体发布整版寻人广告,英国BBC主持人问他:“为什么你们一帮中国人要跑到英国铺天盖地打广告?”
方励回答:“我们不单单是要完成一部电影,更是要守护一段历史。这段历史被淹没了80多年,被日本方面否认了80多年!我们要让全世界知道,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中国的家门口,我们的渔民和先辈是目击者、是参与者、是救助者,只有我们最能公正地还原那段历史的真相。”
● 方励在英国报纸上刊登的寻人广告
在各种渠道的帮助下,方励先后联系到了330多位英军战俘后人,以及3位里斯本丸事件的亲历者,掌握了大量最真实权威的史料信息。
拍摄期间遭遇疫情、资金链断裂,为了堵住资金缺口,方励卖掉房子,还欠下了3000多万元的债务。
他没有被困难压垮,顶着巨大压力,最终完成了纪录片的全部拍摄工作。
● 方励采访英军战俘后人
2023年8月,《里斯本丸沉没》在英国伦敦试映,掀起了极大的反响。
不少英军战俘后人万里迢迢来到中国,他们到东极岛参观“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纪念馆,许多人感慨落泪。
● 英军战俘后人在“里斯本丸”沉没海域祭奠亲人
“中国渔民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营救,这不是电影,而是真实的历史。语言无法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英军战俘后人詹姆斯·桑顿如此说道。
英国学者托尼·班汉姆则表示:“中国渔民出于自发的营救行动,在关键时刻扭转了局势。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这都是一个充满力量和人性光辉的事件。”
有英军战俘后人约见渔民后人,她们以姐妹相称,紧紧拥抱在一起。
● 英军战俘后人(右)与救援渔民后人紧紧相拥
还有人带来了墓碑——她的亲人没能从那场船难中脱困,长眠在了那片海域。
她在墓碑上刻下亲人的姓名、年龄、军队编号,将墓碑沉入了东极岛的海底……
● 墓碑上的年龄只有22岁
2020年,最后一名曾参与“里斯本丸”救援的渔民林阿根逝世,享年96岁。
2021年,最后一名“里斯本丸”幸存者丹尼斯·莫利逝世,享年101岁。
至此,“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所有亲历者全部离世。
但这并不是结束,里斯本丸号的故事正唤起更多人的注意。
中国渔民的善良悲悯,与日本法西斯的凶残形成强烈对比。中英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火中缔结的真挚情谊,正在世代传承下去。
2024年9月6日,《里斯本丸沉没》在国内正式上映。
随着影片的上映,方励坦言,自己10年来最大的心愿终于完成了。
接下来,他将投入下一个人生目标——寻找马航370。
他说,马航370承载着太多人的心念,这件事我不会放弃。
“只要没有人找到,我就一定会去找。”作者/牧龙闲人
这是部伟大的纪录片,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可是在排片上为什么那么消极,应该排在黄金时段的呀!
全球公映。
国内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报道。
短剧看多了吧
还得管饭
只可惜这电影没在国内上影
坚定的信念 坚强的人
哎!
救他们干啥,火烧圆明园,割让香港,大英博物馆里面的文物,这些都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