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或许你能想到这个作品就是我们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而这本书的作者是施耐庵。
对于《水浒传》是否施耐庵所著学术界从来就存在很大的争论,但是普遍学者都是认同其为本书的作者,有些人通过《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得出施耐庵是1372年10月28日逝世之说。
据史料称施耐庵写这本书的时候想的名字是《江湖豪客传》,后来他的门生罗贯中建议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接受了这个建议。
其实在施耐庵写书之前,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经在民间盛行了很长时间,南宋时,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就写了《宋江36人赞并序》,施耐庵把这些故事收集起来,并把故事主角扩充到108位,而且在明朝和清朝有大量的文人对水浒进行润色再创作等,因此我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水浒传》极有可能与施耐庵的原著有比较大的出入,但即便是这样也并不影响这部著作对后世的影响力。
古人曾称“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少年读水浒也许会当一部热血的黑社会片来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读懂这部著作的主要内涵。(所以建议青少年和儿童看电视版的,毕竟原著有太多淫秽与血腥的场面),当然这本书每个人解读的角度都会不一样,没有对错之分,但这正如我们看待一件事情一样,要从各个方面去看待,这样才能对这个事物有全面立体的认识,而不是单单从一个角度去看。比较正面的角度当然属于电视剧的那种角度,但原著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比较接近真实人性的一种角度,因此在我们拥有一定人生阅历后再去看这本著作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下面以另一个有别于电视剧的角度描述一下朱仝是如何被迫上梁山的。
朱仝这个人在书中被描述成像关公一样的忠义人物,他为了忠义,放走了晁盖,又放走了宋江。如果没有他,梁山的两任首领都没有下文了。 然而这却成了朱仝人生的转折点。 搭档雷横犯了事,朱仝故技重施,偷偷放了他,不惜为此被判了个玩忽职守,刺配沧州。在沧州,朱仝凭着自己的聪明机灵很快就获得了知府的赏识和其子小衙内的喜爱。以前的生活马上就向朱仝招手了。 正在朱仝做着东山再起的美梦时,梁山的“好汉”们却打着“解救落难兄弟”的旗号杀将过来, 而看到小衙内被李逵砍得支离破碎的那一刻,从没失态过的朱仝疯了,他冲上去想和李逵拼个你死我活,却被吴用等人的一跪挡了回来。看着自己不惜牺牲前途也要放走的兄弟们如今居然想出如此毒计来陷害自己,看着那么可爱的一个小孩子因为自己的缘故惨遭横死,朱仝的内心是崩溃的。可是事到如今他也只能被逼上梁山了,而这个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逼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