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一时兴起的念头积攒多时,在心底秘密发酵,于是有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出发。
二零二四年,农历十月十二,凌晨五点来钟,天空四周呈现出青蓝色的光,可见度仅有周边数米范围。
赶上了城乡公交214路的始发班车,一路向西而行,随着稀薄的晨雾被日出挤压、驱散,在天色大亮之时,到达了向往的目的地——龙绕村墟日市场。
从公交站“龙绕乡政府”到墟日市场大概还有三四百米的脚程,作为第一次来访的人,却并不需要询问和指引,在一群五六十来岁的阿婆身后,自动被触发了跟随技能。
她们从四面八方而来,挎着篮子、捏着袋子、提着塑料桶,陆陆续续汇合成小型列队,说说笑笑着向集市直奔而去。
脚速很快,步伐很轻盈。
像风一样没有固定形态
根植于乡镇的土壤自由生长
龙绕村墟日市场的入口,正巧位于一条略有坡度的长街高处,以红蓝两色为主的伸缩棚错落矗立在街巷两旁,夹杂着摆放土货杂物的个体小贩,不甚明晰的叫卖和交谈声远远传来,便自以为已将整个市场的端倪收入眼底。
只是随着脚步向前,才发现其中大有天地。向左向右、往前退后,都有熙熙攘攘的交易区,就像分散开依旧欢乐奔腾的支流,处处是鲜活生动,真切的热闹需要自己去探寻。
这里并不严格地划分出专类的货物区域,也没有固定的售货位置。从本地和周边县区而来卖货的摊贩们都自觉遵循着“先到先得”的原则,麻利地做好准备,对于如何吸引售出货物、招徕顾客,也各有各的方式与巧思。
在大红色的敞口平底盘上,水果堆叠得高高地,铺陈得满满地,看着诱人又可口,在视觉体系的布局上自成一派;一字排开的各种蔬菜,根须缀着厚实的泥土,好像四点钟还在地里沉眠,六点钟就能出现在你家的餐桌;拐角处的卤味铺子栏杆上,系着一大捆卡通形状的彩色气球,成功攫取视线的第一关注。
只要你来,热情款待,绝不许饿着肚子、空着手离开。
质朴底色下,不可替代的
在场体验和精神价值
不止于一买一卖的交易过程,这个墟市无疑是情感体验的膨胀剂,乡村情结的温柔乡,总让人兴致勃勃地围观,或者直接参与溢满乡音方言的交谈。
开放式的市集包揽了吃穿用度,水果蔬菜、年糕面条、卤味冻货、零食小吃、鸡鸭禽类、鞋服百货等应有尽有、争奇斗艳,间隙中还夹杂绝对地道的农家土货譬如野蜂蜜、土笋干、番薯粉等,谁能说这不是真正活色生香的有机生活?
蜂蜜小面包、带籽柿子、“伟龙”小饼干一秒唤醒童年回忆,1块5一个的肉包子,5块钱一根的甘蔗,1块钱一斤的橘子,新鲜度高又能称上地板价,在目不暇接的货物里“淘宝”,满满的成就感,不禁让人生出「我真是会买」的得意感叹。
在这里,迎面而来,遇见熟人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讨价还价之中,总能听见人潮中相遇时,彼此发出的一声「呦」的长叹,显然因为没有事先约定过,此番也成了一种惊喜的际遇。
接下来的一切都顺理成章,从互相交流买到的物美价廉好物开始,话题逐渐扯远,流向了家长里短、轶事八卦,一箩筐的信息输出后,再发出「中午来我家吃饭吧」的邀请。
多了一段同行的路,在规模明明不算大的墟市里走三步停一步,欣喜地将时间花费。
从质疑到理解再到成为
每一个常山人都爱上赶集
如果说现代文明的脚步太过匆忙,这里何尝不是「本土气息」的抵抗之地。
去统一、在地化,不同于装潢精美、包装讲究的标准化市场,这里的对话原始而直接,交易也没那么多拘束,全凭摊主的各自性情,和买者砍价的艺术。
从凌晨五点左右聚集,九点过后缓缓散去,墟市上的一切都具象而生动,奉献了一场毫不装腔作势的,有时限性的「烟火人间」。
用笑容取代好评,用语言取代一键支付,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之中,卸下伪装、漠视的面具,碰撞出无限真实而热烈的可能。
作为这场墟市的亲历者,我愿将其比作一次暂时脱离日常轨迹的「出逃」,在感官维度上日子被无限拉长,超出了原定的想象和设定,全身心沉浸在这场有滋有味、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跨五之集。
凌晨五点,一起去龙绕村逛逛吗?
常山各乡镇墟日市场聚集时间
球川镇:农历逢一、逢六
龙饶村:农历逢二、逢七
红旗岗村:农历逢三、逢八
同弓乡:农历逢四、逢九
白石镇:农历逢五、逢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