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花四百万元买来一支部队,却两次给我军“雪中送炭

葫芦娃史书 2024-12-02 03:30:40

引言:

1931年初,为了准备第二次"围剿"红军,蒋介石花费400万元收买了冯玉祥的旧部第26军。这笔巨款让军长孙连仲等人暂时屈从于蒋介石的调遣,却没能买来他们的忠心。几个月后,第26军参谋长赵博生率17000余人在宁都起义,为危急中的红军带去了20000多件武器。14年后的1945年10月,第26军另一位要员高树勋也在邯郸前线率部起义。蒋介石万万没想到,他花重金收买来的这支部队,竟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两次给共产党"雪中送炭",成为了一段令人称奇的历史佳话。

大纲:

一、背景介绍

1931年初第二次"围剿"前夕的形势

蒋介石寻找合适部队的考量

第26军的历史渊源及其与冯玉祥的关系

二、蒋介石收买第26军

发现第26军与冯玉祥密切往来

制定调遣第26军的一石二鸟之计

派张群、杨永泰携400万元说服军中将领

孙连仲等人被迫接受调遣

三、第一次"雪中送炭":宁都起义

赵博生的中共党员身份

率17000余人投奔红军

带去20000多件武器

改编为红五军团的重要意义

四、第二次"雪中送炭":邯郸起义

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高树勋率部起义的经过

为解放军带去一个军和一个纵队

对解放战争的重要影响

蒋介石花四百万元买来一支部队,却两次给我军"雪中送炭"

1931年初,为了准备第二次"围剿"红军,蒋介石花费400万元收买了冯玉祥的旧部第26军。这笔巨款让军长孙连仲等人暂时屈从于蒋介石的调遣,却没能买来他们的忠心。几个月后,第26军参谋长赵博生率17000余人在宁都起义,为危急中的红军带去了20000多件武器。14年后的1945年10月,第26军另一位要员高树勋也在邯郸前线率部起义。蒋介石万万没想到,他花重金收买来的这支部队,竟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两次给共产党"雪中送炭",成为了一段令人称奇的历史佳话。

军阀混战中的权谋与博弈

1931年的中国,国民党"剿共"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第一次"围剿"失利后,蒋介石正积极筹划第二次"围剿"的兵力部署。

这时的江西苏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根据地,红军实力不断壮大。蒋介石深知,要剿灭红军绝非易事,但他又不愿意让自己的嫡系中央军去冒险。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里,各路人马盘根错节,势力此消彼长。冯玉祥的西北军就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而他的第26军更是精锐之师。

这支部队由孙连仲担任总指挥兼第25师师长,高树勋任第27师师长,赵博生为总参谋长。三人都是冯玉祥的老部下,军中将士也都是冯系人马。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虽然退隐山西,但他与旧部的联系从未中断。第26军驻扎在山东济宁期间,与冯玉祥往来频繁,这一情况被蒋介石的情报网掌握得一清二楚。

蒋介石的情报显示,冯玉祥与第26军的将领们不时会面,通过书信往来商讨军务。甚至连哪天吃饭、谈了什么话,派谁传递消息,都一一记录在案。

这支部队的存在让蒋介石既担心又眼红。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对国民党政权的忠诚度却令人生疑。

在当时的军事形势下,蒋介石急需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参与"围剿",而第26军正好符合他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够收服这支部队,就等于削弱了冯玉祥的势力。

权衡利弊之后,蒋介石决定使用金钱开路的方式。他深知军阀部队普遍缺乏军饷,而冯玉祥又向来严格管制部下的经济来源。

这种情况下,一笔巨额资金足以让这些将领们动心。蒋介石相信,只要能够控制住军队的高层将领,整支部队自然会听命于他。

于是在这个历史的关键节点上,蒋介石开始了他精心设计的收编计划。这个计划看似完美,却埋下了日后两次巨大转折的伏笔。

金钱开路收编军心谋布局

蒋介石坐在办公室里,面对墙上的"围剿形势图"久久凝视。他一边翻看各军情况密报,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

情报显示,驻扎在山东济宁的第26军正与退隐山西的冯玉祥保持密切联系。这支部队的一举一动都在蒋介石的掌握之中。

蒋介石随即拟定了一份调令,要求第26军在3月15日前赶赴江西宁都,参加第二次"围剿"行动。这道调令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第26军内部引起了巨大震动。

将士们对这次调动议论纷纷。江西地区潮湿多瘴,远离他们的根据地山东,加上红军的战斗力人尽皆知,没有人愿意去送死。

军中高层也陷入了两难境地。他们深知蒋介石此举是对他们的试探,但无论去与不去,都逃不过被蒋介石收拾的命运。

就在第26军上下一片混乱之际,蒋介石派出了他的得力助手张群和杨永泰。这两位心腹带着一个重要的任务:用400万元来说服第26军的将领们。

张群和杨永泰带着这笔巨款来到济宁,开始在军中高层间展开游说工作。他们走访了包括孙连仲、高树勋和赵博生在内的重要将领。

在一番商谈后,蒋介石亲自给孙连仲打了一通电话。这通电话充分展现了蒋介石的政治手腕,既显示了对孙连仲的关切,又暗含警告之意。

蒋介石在电话中提到了冯玉祥,表面上是关心旧友,实则是在告诉孙连仲:你们与冯玉祥的来往,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随后,蒋介石又提到让张群送去的"一点心意",表示今后会多加关照第26军。这番话既是拉拢,也是在告诉对方:只要听话,好处少不了。

在金钱和权势的双重诱惑下,第26军的高层终于松动了。孙连仲代表全军表态,同意按照命令调往江西宁都。

表面上看,蒋介石的计划取得了成功。400万元不仅买来了一支精锐部队,还切断了冯玉祥与其旧部的联系。

但蒋介石不知道的是,他精心布置的这个局,恰恰为日后的两次起义埋下了伏笔。钱财虽然能够暂时收买人心,却无法改变军中将士的立场。

正当蒋介石沾沾自喜时,第26军已经在暗流涌动。特别是参谋长赵博生,这位隐藏的中共党员正在酝酿一场惊天的变局。

宁都起义惊天动地战旗扬

1931年夏末,第26军抵达江西宁都后,立即投入到了第二次"围剿"的准备工作中。蒋介石为了稳住这支部队,不断派人送来慰问品和军饷。

但在表面平静下,一场惊天巨变正在酝酿。赵博生作为中共地下党员,早已开始在部队内部发展组织,建立秘密联络网。

部队官兵们在江西的所见所闻,让他们对国民党的"围剿"政策产生了强烈质疑。红军在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和民主建设,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形成了鲜明对比。

赵博生通过军中的进步力量,秘密与中共中央取得了联系。双方经过多次接触,制定了周密的起义计划。

这个计划得到了朱德、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他们派出了经验丰富的联络员,协助赵博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起义的日期定在12月14日,当时正值第二次"围剿"的关键时刻。红军正面临国民党重兵围剿,急需军事力量的支援。

这一天凌晨,赵博生召集了军中的骨干分子,宣布了起义的决定。消息迅速在部队内传开,绝大多数官兵都表示支持。

起义部队打出"反对蒋介石,拥护共产党"的旗帜,并迅速控制了宁都城。他们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包括步枪两万余支,机枪数百挺。

当消息传到南京时,蒋介石震怒异常。他立即调集兵力,企图围剿起义部队。但为时已晚,起义部队已经与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这支由一万七千余人组成的队伍,不仅带来了急需的武器装备,还为红军输送了大批军事人才。起义官兵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了红军的骨干力量。

赵博生率部起义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这次起义不仅打破了蒋介石的"围剿"部署,还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军心士气。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蒋介石花费重金收买来的部队,却在最关键的时刻反戈一击。这400万元不但没能买来忠诚,反而为共产党送来了一支生力军。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14年后的邯郸前线,第26军的另一位将领高树勋也将带领部队起义。蒋介石做梦也想不到,他的"金钱收编"策略会给自己带来如此沉重的打击。

宁都起义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增强了红军的实力,更证明了革命理想的力量远胜于金钱利益的诱惑。

邯郸战火照亮革命新征程

1945年深秋,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场大型战役在邯郸地区打响。国共两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开了争夺华北的关键战斗。

国民党军队中的第26军,此时由高树勋担任军长,奉命驻守邯郸前线。这支部队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洗礼,装备和实力都有了显著提升。

10月15日,解放军发起了邯郸战役的总攻。战斗打响后,第26军将士们发现,对面的解放军战士们战斗意志高昂,作战能力远超预期。

高树勋站在邯郸城头,目睹了解放军一次次英勇冲锋的场面。他回想起14年前赵博生率部起义时的情景,也想起了当年蒋介石用重金收买军心的往事。

这些年来,高树勋一直在暗中与共产党保持着联系。解放军的地下工作人员早已潜伏在第26军中,等待着合适的起义时机。

10月17日,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高树勋召集了军中的核心骨干,宣布了起义的决定。消息传开后,全军上下一片欢腾。

起义部队立即打出了"起义投诚、拥护共产党"的旗帜。他们主动打开城门,配合解放军占领了邯郸重要阵地。

高树勋率部起义的消息传到重庆,给了蒋介石当头一棒。14年过去了,这支被他花重金收买的部队,再次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这次起义不仅带来了大批精锐部队,还为解放军提供了大量军事情报。起义部队的加入,让邯郸战役的胜利来得更快更彻底。

战后,高树勋和他的部队被编入解放军序列。许多起义将士后来都成为了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

从宁都到邯郸,第26军的两次起义,都发生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这支部队用实际行动证明,金钱买不来真正的忠诚。

赵博生和高树勋的选择,也印证了一个真理:革命理想和人民利益的力量,远比金钱和权势更能打动人心。

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任何试图用金钱收买军心的做法都是徒劳的。真理和正义的力量才是军队的主心骨。

蒋介石花费400万元想要收编一支部队,却换来了两次"雪中送炭"式的起义。这个讽刺的结局,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令人深思的佳话。

时至今日,第26军的两次起义依然被人们传颂。他们的选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