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已超速303%!"3月13日晚23:47分,沈阳青年大街的测速仪记录下惊人数据——一台小米SU7 Ultra以303km/h的时速划破夜空,这个速度足以在5秒内横穿整座奥体中心。当交警拦下这台"陆地导弹"时,29岁的车主小王还在兴奋地回看行车记录仪:"这加速比官方宣传还猛!"
这个疯狂夜晚,揭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史上最戏剧性的监管博弈。作为地表最快量产车,小米SU7 Ultra用1548匹马力撕碎了传统交通管理体系,也让52.99万的车主们陷入"速度自由"与"马路杀手"的身份撕裂。当沈阳交警开始全城排查车主签署安全承诺书,这场由科技狂飙引发的公共安全危机,正在考验着每个都市人的生存法则。
[争议焦点]
争议在黎明时分爆发。支持派认为这是必要监管:"新手保护模式就是个笑话!"汽车工程师李敏指出,所谓300公里驯服期形同虚设,"140km/h限速在专业车手眼里仍是危险速度,而解除限制只需连续开两天通勤"。反对者则晒出购车合同条款:"官方宣传时强调'赛道级操控',现在却要我们签'不飙车承诺书'?"
更尖锐的质疑指向技术漏洞。数码博主"极速熊猫"实测发现,在沈阳中街商圈打开赛道模式时,车载系统仅弹出文字提示,GPS并未触发任何强制限速。这与雷军直播时承诺的"地理围栏技术"形成讽刺对比。某车主在浑南新区深夜测试时,车辆甚至自动关闭了ESP系统以追求极致加速。
[行业困境]
这场风暴暴露了新能源时代的监管滞后。对比大疆无人机成熟的电子围栏系统,汽车行业仍在用20世纪的手段应对21世纪的速度革命。某车企高管私下透露:"我们不敢像手机厂商那样强制远程锁机,怕引发用户反弹。"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性能与安全的商业悖论。小米SU7 Ultra上市首周锁单破万,其中72%买家是首次接触高性能车的数码爱好者。他们既向往"地表最快"的社交光环,又缺乏赛道驾驶的肌肉记忆。当价值53万的科技玩具遇上限速70km的城市道路,注定要擦出危险火花。
[破局之道]
解铃还须系铃人。某德国车企的做法值得借鉴:购买M系列性能车需通过BMW驾驶学院考核。小米或可开发"速度解锁"系统——累计100小时模拟器训练才能关闭安全模式。更现实的方案是建立"数字赛道",通过车路协同系统,在指定路段临时解除限速。
对监管部门而言,需要建立"速度信用体系"。就像信用卡额度分级,根据驾驶记录动态调整车辆性能上限。深圳已试点"AI副驾"系统,当检测到危险操作时,不是简单限速,而是通过座椅震动、香氛释放等方式进行行为干预。
[尾声]
当我们采访那位飙到303km/h的小王时,他正坐在交警大队重考科目一。"当时就想试试极限,现在看着扣光的分才懂,再快的车也快不过生命的重量。"他摸着方向盘上的碳纤维金标苦笑。或许这正是科技该有的温度——让速度教会我们敬畏,用创新守护人间烟火。
雷军在SU7 Ultra发布会上说:"我们要做让人微笑的科技。"此刻的沈阳街头,这场关于速度的全民大考,或许正是检验这句话的试金石。你的城市准备好了吗?在评论区聊聊:如果给你1548匹马力,你会用来追逐什么?
"你支持对高性能车强制安装电子围栏吗?""如果签署安全协议才能解除限速,你愿意吗?""来预测下:下个被交警约谈的会是谁家的性能车?"
[热知识]• 小米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15辆普通家用车总和• 303km/h超速=沈阳青年大街限速的433%• 解除安全模式所需300公里≈北京到秦皇岛距离• 首批车主中35%在社交平台发布过加速视频
这是监管部门的事,不是造车企业的问题。更严格更详细的驾照分级考试系统,依据性能对车辆进行对应分级更合理
大家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只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好了。高性能车小米不是第一台也不是最后一台,别搞特殊搞针对,没任何意义…
超速一点造成事故叫交通肇事罪,顶多坐牢7年。但严重超速,时速二百三百叫危害公共安罪,情节严重的可判无期。
别吹,你这一报道小米又赢麻了!😟😟
有问题的人,之前因为没有快刀,所以再难受也得憋着,突然小米给他一把快刀,哈哈,不整出点幺蛾子对不起这把快刀
危险的是人,车是没有问题的。
人必须遵守法律敬畏规则,但人为的限制科技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