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儿,不过是历史的不断重演罢了。
3月29日,某地网友路遇了一个自称是“正军级干部”的女人。可能是发生了什么不愉快,这位“正军级干部”口出狂言咄咄逼人。她说自己是全国一百多个正军级干部之一,就连省长、市长见她都得给她面子。最后,她还说一定要把网友给“治出尿来”!
冯胜,原名冯国胜,安徽定远人。
此君颇有才华,能征善战。
他在跟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中身先士卒,指挥得当,为朱元璋拿下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在朱元璋和张士诚的对决中,冯胜同样表现出色,为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再后来他跟朱元璋去北伐元朝,他在茫茫草原上纵横捭阖犹如一把利刃,帮助明军取得北伐胜利,为全国统一立下赫赫战功。
凭借战功,他被朱元璋封为“宋国公”。
在这里,也顺便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这是什么档次的“职务”。
明朝有两大爵位系统。其中一个是宗室爵位,第二才是我们普通人能得到的功臣爵位。
明代在继承元朝爵位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根据《元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一上·百官七》中记载,元代爵位分八等:
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正三品、从三品)、郡伯(正四品、从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
明朝建立后,在元朝爵位的现有基础上,将郡王、亲王等超品爵位改为宗室爵位,并不再授予功臣。而元代之前爵位中的亲王由国公代替,郡王则由郡公代替。
而“国公”在明代被提升为正一品阶(后升为超品),俸禄也是达到了惊人的两千五百旦以上。
而且,按照明初制,这个称谓“非军功于社稷者不封”。
“国公”这个“级别”,在整个大明王朝两百七十六年的时间里,也就追封过八十七位,恩封过九位,实际授予的也就十人。而文臣被封国公的有且仅有李善长一人。所以,“宋国公”的含金量怎么样?怎么着也比“正军级”要高级很多吧。可是这个“宋国公”冯胜最后却死得挺惨。原因有很多,但朱元璋讨厌他有一点:矜功伐善。他不但行事高调,还特别喜欢在别人面前嘚瑟,动不动都说一些类似“全国国公不过十余人,郡长太守来了也要给我面子”之类的话,惹得上面很不高兴。于是,报应很快来了。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以莫须有的罪名,赐他了一杯毒酒。于是“宋国公”就完蛋了。这故事不知道这位“正军级干部”读过没有,如果没读过,那还挺可惜的。
《菜根谭》中说: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过一个悔字”。
翻译一下,意思是哪怕你有了盖世的功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功劳消减;纵使你犯了弥天的大罪,如果真能悔过自新,也会瓦解冰消。
其实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上至楚汉之争的项羽,下至雍正朝的年羹尧,哪一个不是败在一个“傲”字?正如王阳明所言:“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无论这个大姐是不是“正军级干部”,无论她家里有没有,或者认识不认识“正军级干部”,这样做都不好,很可能会惹祸上身。或许,这就是读历史的好处——使人明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