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妹妹结婚以后为什么同姐姐关系不好?萨沙问答第140集

熹然随心过去 2024-12-02 20:30:50

在1850年代的北京城,两个性格迥异的姐妹在命运的捉弄下,演绎出一段令人唏嘘的宫廷悲剧。姐姐叶赫那拉·杏贞(后为慈禧太后)性格强势,17岁入宫为妃;妹妹叶赫那拉·婉贞聪慧伶俐,深受父母宠爱。本该相亲相爱的姐妹,却因权力、嫉妒与性格的差异渐行渐远。当慈禧攀上权力顶峰时,她将妹妹婉贞许配给了醇亲王奕譞。表面上看是一桩体面的政治联姻,实则暗藏着姐姐对妹妹的算计与报复。从抢走婉贞唯一的儿子光绪帝,到干预其夫妻生活,慈禧对妹妹的种种作为令人不寒而栗。最终,婉贞在弥留之际才得以见到朝思暮想的儿子一面,带着遗憾离世,却也因此免于目睹亲姐姐毒杀亲生儿子的人伦惨剧。

血缘纽带难解姐妹情仇往事

叶赫那拉氏是满洲正蓝旗人,在清朝宗室中属于显赫的家族。十九世纪中叶,这个家族诞生了两个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女儿。

在这个五个孩子的家庭里,慈禧是长女,婉贞是幼女。三个男孩子年龄都比姐姐小了十多岁,在家中并无太大存在感。

慈禧从小性格就显露出与常人不同之处。她为人倔强,行事果决,不轻易服软。这样的性格特征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并不讨喜,尤其是对一个女孩子而言。

相比之下,妹妹婉贞则完全不同。她天性聪慧,举止优雅,说话得体,深得父母欢心。这种差异也导致父母对两个女儿的态度大相径庭。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姐妹关系逐渐变得微妙起来。慈禧对妹妹的怨恨在心中慢慢积累,而婉贞因备受宠爱,对姐姐的态度也并不恭敬。

十七岁那年,慈禧被选入宫中,成为咸丰帝的妃子。这本是天大的福气,但她在宫中的日子并不好过。刚开始被皇帝宠幸时,她风光无限。

二十一岁生下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后,慈禧被封为懿贵妃。但好景不长,咸丰帝很快就将注意力转向了其他妃子。当时后宫中有品级的妃子近二十人,其中四名汉人妃子最受宠。

咸丰九年,皇帝驾崩。年仅二十六岁的慈禧成为寡妇。她的儿子同治帝也在年轻时就离开人世。这些打击让慈禧变得更加冷酷,对权力的渴望也愈发强烈。

而此时的婉贞仍在家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她不用承受宫廷斗争的压力,也不必经历丧夫失子之痛。这种境遇的巨大反差,让姐妹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作为一个冷酷的女人,慈禧似乎把对妹妹的嫉妒和怨恨,都转化成了日后步步为营的政治手段。她开始酝酿一个计划,要让妹妹也尝尝失去自由的滋味。

联姻算计暗藏皇权政治之争

慈禧开始实施她精心设计的计划,将妹妹婉贞许配给醇亲王奕譞。这位醇亲王在当时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地位显赫,但为人软弱。

奕譞年过四十,已经有了两房妻室。他的原配夫人早逝,继室身体多病,所以慈禧便以此为由,为妹妹的婚事铺路。

婉贞对这桩婚事并不情愿,但在封建时代,女子的婚姻从来都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何况这是太后亲自安排的婚事,更是无人敢违抗。

1873年,婉贞正式嫁入醇亲王府。婚礼按照满清王室最高规格举办,排场之大令京城百姓议论纷纷。

进入王府后的婉贞很快就发现,这个看似体面的婚姻背后藏着巨大的阴谋。醇亲王府上下都对她冷眼相待,连丫鬟们也不把她放在眼里。

婉贞生下了一个儿子载湉,这本该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慈禧却在暗中筹谋,要将这个孩子过继给已故的同治皇帝。

醇亲王对此事竟毫无异议,甚至还表示支持。这让婉贞明白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她的丈夫根本就是慈禧的傀儡。

1875年,载湉被立为皇帝,年号光绪。从此,婉贞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只能偶尔在宫中远远地望上一眼。

慈禧不仅夺走了婉贞的儿子,还开始干预她的夫妻生活。她多次命令醇亲王搬到其他地方居住,让这对夫妻长期分居。

婉贞曾经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接近自己的儿子,但都被慈禧以各种理由阻挠。即便是在节日时想送些礼物,也会被挡在宫门之外。

随着时间推移,婉贞的处境越发艰难。她的丈夫醇亲王被慈禧差遣得团团转,根本无暇顾及家事。王府上下对她的态度也越发怠慢。

在这种高压下,婉贞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经常以病痛为由闭门不出,连最基本的社交活动都很少参加。

到了1880年代,婉贞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孤独的影子。她的生活圈子被压缩到最小,连出门都要经过层层审查。

这种被软禁般的生活持续了二十多年。婉贞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在慈禧的掌控下长大,却无能为力。

直到临终前,婉贞才得以见到朝思暮想的儿子最后一面。这个短暂的团聚,却是以母子二人的痛哭作为结束。

婉贞的一生,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显赫的王妃。但实际上,她是慈禧政治算计下的牺牲品,是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

姐妹恩怨埋下悲剧种子因

慈禧对妹妹婉贞的态度,源于她少年时期积累的怨恨。在叶赫那拉家族,这对姐妹的童年经历截然不同。

婉贞从小就是家中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她百般宠爱。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日常起居,都要比姐姐慈禧强上许多。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叶赫那拉家族对两个女儿的区别对待尤为明显。慈禧的衣着常常是婉贞穿过的旧衣,就连吃饭用的碗筷也比妹妹的差了一等。

家中来了客人,父母总是让婉贞出来见客,展示她的才艺和知书达理。而慈禧则常常被安排在后院干活,仿佛见不得人似的。

这种差别待遇在姐妹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即便是在选秀入宫之前,慈禧也从未得到过父母真正的重视。

婉贞十分擅长诗词歌赋,常常得到族中长辈的称赞。相比之下,慈禧虽然也聪明伶俐,却因为性格的缘故很少获得表扬。

在满族贵族圈子里,婉贞的名声远比姐姐响亮。不少人都说她是叶赫那拉家族最出色的女儿。

这种评价传到慈禧耳中,更加深了她对妹妹的怨恨。入宫后的慈禧开始谋划如何让妹妹也尝尝失宠的滋味。

当慈禧通过各种手段爬上权力顶峰后,她终于有了报复的机会。她要让曾经高高在上的妹妹也体会一下自己当年的痛苦。

慈禧对醇亲王府的态度,就是这种报复心理的直接体现。她故意让王府上下对婉贞冷眼相待,就像当年家中下人对待自己那样。

在宫廷内外的各种场合,慈禧都刻意贬低婉贞的地位。她常常在众人面前数落妹妹的不是,让婉贞颜面尽失。

慈禧还特意安排人监视婉贞的一举一动,连她与丈夫的私密生活也要加以干涉。这种做法,完全是出于报复的快感。

对于婉贞想见儿子的请求,慈禧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她要让妹妹体会那种求而不得的痛苦。

在光绪帝成长的过程中,慈禧刻意淡化婉贞这个生母的形象。她不允许任何人在皇帝面前提起婉贞的名字。

这种种行为背后,都暴露出慈禧对妹妹由来已久的嫉妒和怨恨。从某种程度上说,婉贞的悲剧早在姐妹童年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当年那个在家中备受宠爱的小女孩,最终却在姐姐的算计下失去了一切。这或许就是命运最讽刺的安排。

生死离别终觅母子最后团圆

光绪二十一年的深秋,婉贞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宫中的太医们都说她时日无多,但慈禧仍然没有准许光绪帝去探望生母。

王府上下开始准备后事,连丧服都已经预备妥当。醇亲王奕譞却被慈禧派去巡视江南,直到婉贞临终前都未能赶回。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婉贞通过王府的老嬷嬷递出了一封血书。这封书信辗转传到了光绪帝手中,字里行间都是一个母亲对儿子刻骨的思念。

慈禧在看过这封血书后,终于松口允许母子相见。这一天,光绪帝换下龙袍,着便服来到醇亲王府。

二十多年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婉贞得以正式以母亲的身份见到自己的儿子。她已经虚弱得说不出话,只能用手轻轻抚摸儿子的面庞。

这场会面仅仅持续了半个时辰,慈禧就派人来催促光绪帝回宫。母子二人相对而泣,却无法多说一句话。

三天后,婉贞在王府中悄然离世。她走得很安详,仿佛了却了人生最后的心愿。

按照满清宗室的规矩,光绪帝不能为生母戴孝守灵。他只能在宫中默默为母亲守了三天斋。

慈禧对婉贞的身后事安排得极为简单,连皇室应有的祭奠规格都大打折扣。王府中的丧事草草了结,连招魂幡都不许挂。

婉贞死后不到十年,光绪帝也在慈禧的授意下被毒死。这对可怜的母子,竟然都难逃慈禧的毒手。

光绪帝临终前曾经说过一句话:"母亲,儿子来了。"没人知道他说的是婉贞还是慈禧。

婉贞死后,醇亲王府渐渐衰落。奕譞也在几年后郁郁而终,这座曾经显赫一时的王府就此没落。

后人在整理王府档案时,发现了婉贞留下的几件遗物。其中有一个精致的漆盒,里面装着一绺婴儿的头发,应该是光绪帝小时候的。

更令人唏嘘的是,在漆盒的夹层里还藏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吾儿载湉,但愿你平安喜乐,莫要记挂为娘。"

这段历史成为清朝宫廷中最令人心酸的故事之一。一个姐姐,如何用权力的铁腕碾碎了妹妹的一生。

直到民国初年,宫中老人们谈起这对姐妹的恩怨,仍然会唏嘘不已。有人说,慈禧临终前也曾经流露出对妹妹的愧疚。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