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下定决心戒酒,写一首《沁园春》立Flag,读完令人捧腹大笑

执笔读春秋 2024-04-07 00:22:44

都说中国古代文坛“诗酒不分家”,因此历代的文章家与诗、词人之中“酒鬼辈出”。其中最出名的几位,当属西晋的刘伶、东晋的陶渊明和唐朝李白。

刘伶是骈文家,他曾创作《酒德颂》,罔顾世俗眼光,我行我素,恣意颂扬饮酒的快乐。陶渊明和李白都是诗人,他们一个饮酒如品茶,一个纵酒如狂。

不过从总体上来说,他们都是在把酒当成“浇愁”、“助兴”的“工具”罢了,酒杯同样如此。说白了,酒和酒杯在他们那儿只能算个“死物”。

然而在南宋文坛之上,却有一个“老酒鬼”,把盛酒的杯子当成了自己的“损友”,还填词去骂它。他就是曾在二十一岁时,夜闯金兵营帐,于百万军中取叛徒首级的一代词宗辛弃疾。

辛弃疾原来出生在北方的金国,二十岁时他参加义军,率部南归。起初南宋皇帝也曾经有意要重用他,可是他很快就因为卷入朝中的权力斗争遭到权臣排挤,坐了冷板凳。

在辛弃疾为官的那些日子里,他曾经连续十一次被人弹劾。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他第五次遭到弹劾时,落职回乡,隐居在铅山。

过去在内心愁苦的时候,辛弃疾喜欢用美酒来麻醉自己。但是酒喝多了毕竟很伤身,于是就在这一年,他写下了一首《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责骂酒杯,立誓戒酒。

一、《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赏析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南宋·辛弃疾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词的大意是说:酒杯,你给我滚过来!老子检查了一下自己的健康状况,发现因为长年喝你杯中之物,导致口干舌燥,嗓子眼儿里就像是一口锅给烧焦了,直冒青烟儿。

老子最近的精神状态,也变得很差了,并且还开始变得嗜睡了,只要一倒下挨着枕头,马上鼾声如雷了。

我来质问你,你却说:怕什么呢,竹林七贤的刘伶也好酒。你不妨学一学他,喝多了大不了醉死,醉死了就找个地方一埋。瞧你说的混账话,亏我还拿你当知己,你真是刻薄寡恩呐!

酒这种东西,常常以笙歌燕舞作引子,哄骗人喝下去,其实它比鸩毒更可怕。一旦造成严重的后果,你当初有多么爱它,现在就有多么恨它。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世间的万物,原来没有美丑好坏的分别,什么东西都不能过了头,过了头就会造成灾难啊。

你这酒杯,我现在非常认真地对你说:你快点滚吧!要是滚得慢了,老子砸碎你的力气还是有的。

杯子听了之后,面带狡黠地上前拜了一拜,笑着说道:“你让我走我便走,但是下次你叫我回来,我还来!”

这首词是用拟人手法写的,看词中的描述,辛弃疾很可能因为长年饮酒患上了“消渴症”。于是他把“酒杯”当成自己的一个“损友”叫过来,进行了一顿训斥。

词中辛弃疾骂酒杯的话,其实是属于“自骂”。他在词里提到了晋代刘伶醉死的故事。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西晋著名的骈文家。

当初竹林七贤为了表达对政治上的不满,故意作出种种稀奇古怪的避世行径。比如嵇康选择服用五石散,阮籍跑到山中弹琴长啸,刘伶就把自己灌醉,脱光了跳到河水里装疯。

刘伶曾经写过一篇《酒德颂》,他在这篇骈文中,把自己比成天地之间的一个先贤圣人。平时没事就喜欢提着一只酒壶,一边喝一边走路。

喝高了就幕天席地睡大觉,在刘伶的生命之中,除了饮酒就再也没有别的大事了。有人看不惯他的行为举止,就跑去用世俗的规矩劝说他。

结果刘伶不但不为所动,还自己喝醉了,在一边呼呼大睡起来“陶陶然进入了快乐之乡”。在睡梦之中,他耳不闻巨雷,眼不见泰山。

就连四季寒暑的变化,刘伶也都感受不到,更不要说世俗的功名利禄了。他说他看世上的文人与雅士,就如同是蜾蠃和螟蛉这样渺小的昆虫。

史书上说,泰始二年(公元266年)朝廷想征召刘伶去当官,他知道以后马上就回家喝得大醉,突然脱光衣服跳到河里,让别人以为他发了疯。

最后泰始二年就在乡野里过了一辈子,就这样以一个酒鬼的身份死去了。刘伶是不愿意当官才喝酒,辛弃疾是想当官当不成才喝酒。不过他们喝酒的目的,都是因为自己的理想受挫。

所以“酒杯”让辛弃疾“何妨就像刘伶一样喝死算了”,其实这本来就是他自己的心声。尽管“北伐”的理想一直不能实现,但是辛弃疾却并不甘心就这样死去。

就算不为了理想,辛弃疾也得为了自己的妻儿老小,一大家子人考虑。辛弃疾南归之后娶了宋朝皇室的一个贵女,后来还在家中养了十个小妾。

辛弃疾和妻妾一同隐居在上饶的别墅里面,一共生了九个儿子、两个女儿。起初他的小日子过得很好,但是天长日久,坐吃山空,原来从金国带回来的家产差不多就花光了。

到了后来,辛弃疾只有忍痛把那些小妾都卖掉了。可是老婆儿子又不能卖,还得养着。就在写下这首词的前几年,大概是公元1194年左右,他曾因年纪大身体不好上书向皇帝辞官。

结果辛弃疾的儿子竟然以“田产未置”为理由,反对他退休。当时辛弃疾写了一首词,痛斥儿子“啃老”,但是骂归骂,骂完了气消了,他也不能不认儿子。

尽管到了公元1196年,辛弃疾就被弹劾了,但是朝廷后来还是给他安排了官职,按时发放退休工资的,只要他活着就有朝廷的养老钱拿。

于是为了领退休工资,辛弃疾也非戒酒不可了。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他戒洒的行动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因为一群朋友的到访被打破了。

这一次为了开戒,辛弃疾又写下了一首词,名为《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

二、《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赏析

《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南宋·辛弃疾

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麹蘖埋。君诗好,似提壶却劝,沽酒何哉。

君言病岂无媒。似壁上雕弓蛇暗猜。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沈灾。欲听公言,惭非勇者,司马家儿解覆杯。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辛弃疾这首词是写给他朋友看的,当中用了很多典故。词里说:掌管酒泉的王侯罢官了,盛装酒水的革袋退休了。那个喜欢喝酒的“高阳酒徒”,也已经告辞离去。

祭祀酒神的时候,我看到了危险的征兆。细数从前饮洒的时候,留下了多少让我难以承受的遗恨,岁月早就把酒曲子掩埋了。

朋友啊,你的诗写得太好了,好像提了一壶美酒来劝我饮,为什么你非要借着写诗“卖酒”给我喝呢?

你说一切的病都是由心中生起的,好像那墙上挂着的弓箭影子映到酒杯之中,喝酒的人就疑心见到了蛇。想想看,陶渊明喝醉了,稀里糊涂地快活到死;屈原清醒着,最后去投了江。

我听你这么一说,马上明白了是自己太胆小了。不如让我学那晋元帝,最后再喝一杯。见笑了,今晚就让我为了故人一醉方休。

“司马家儿解覆杯”说的是晋元帝戒酒的典故。相传晋室东渡的时候,司马睿很喜欢喝酒,王导劝说他大战在即,就不戒酒,以免误事。

司马睿听到以后,就喝了最后一杯酒,马上把杯子扣到桌上,从此把酒戒掉了。辛弃疾说自己只喝一杯,这一杯是为了朋友,一醉方休。结果这次开戒之后,他就再也没能戒掉酒了。

结语

古今写饮酒诗词的人不少,但是像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里那样,把酒杯当成“损友”的,只怕他还是第一个。

古代文人饮酒的目的无非有三种:一是以酒会友,二是借酒浇愁,三是通过醉酒来获得创作灵感。

比如孟浩然写《过故人庄》末句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写与朋友约酒;杜甫《登高》末句写“潦倒新停浊酒杯”,就是写的借酒浇愁。

李白写《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头两句“清天有月停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就是在记述自己饮酒获得灵感的过程。

但是这些诗人写酒本身,或者是酒具的时候,都没有真的把这些东西当成自己的朋友。只有辛弃疾拿洒杯当了朋友,还与它进行了一番对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只能说,辛弃疾的内心太寂寞了。他在江西隐居的时间前后长达二十年。在这个过程当中,朝廷中反对他的人其实一直在暗中派人监视他。

不只是政敌在监视辛弃疾,其实就连他自己认为的好友朱熹,同样也在暗中监视着他,还“记录在册”。

朱熹有一次就发现辛弃疾在暗中“走私牛皮”,于是就偷偷把这件事记到笔记本上,最后还收录进了他的《朱子全书》。

文友的疏远,故人的防备,让辛弃疾胸中的郁结无法向活人倾诉,于是就只能与酒相伴,和酒杯去吐露心声了。

所以尽管这首《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写得很好笑,但是事实上在它的背后,却充满了词人的寂寞与辛酸。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