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为何没有死刑判决?

兵法墨客 2025-01-01 11:08:14
2024年12月30日,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了被告人张某某、李某、马某某故意杀人一案,对被告人张某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被告人马某某依法不予刑事处罚。同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连发两篇专家解读,对案件判决进行了详细阐释。一、案件回顾

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案件。13岁的初中生王某某被同班同学张某某、李某和马某某残忍杀害,并将尸体掩埋在蔬菜大棚里。案件发生后,肥乡区公安机关立即开展侦破工作,并于3月11日将涉案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经过一系列司法程序,该案于12月30日一审宣判。

二、为何没有死刑判决?

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是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保护,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照顾。因此,无论未成年人犯下何种罪行,都不会被判处死刑。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坚持宽严相济、惩教结合,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相统一。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从宽处罚的原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因为未成年人相较于成年人,其心理认识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弱,难以承担与成年人同等的法律责任。

案件具体情况的考量

在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中,被告人张某某、李某作案时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且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然而,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法院依法作出了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判决。同时,对于未参与犯罪预谋和具体加害行为的马某某,法院依法不予刑事处罚,而是决定对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三、最高检专家解读

依法追诉,不能听之任之

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核准追诉的决定是必要的,为进一步查清案件并通过起诉提交人民法院选择合法和符合正义标准的处理方案创造了前提条件。特别是在共同犯罪案件中,这样有利于查清事实,查明在共同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从轻减轻处罚,体现人文关怀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需要比照成年人犯罪给予从宽处罚。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改造可能性。通过教育和矫正,他们可能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依法从轻减轻处罚,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

区分情况,公正处理

参与此案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各自的犯罪行为、具体情节和应当承担的罪责可能存在差异,不能等量齐观。在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中,法院根据各被告人的具体情况作出了不同的判决,体现了罚当其罪、各得其所、教育挽救的正义标准和刑事政策。

四、结语

邯郸初中生被害案的判决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专家解读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案件判决背后法律原则和人文关怀的视角。希望通过这起案件的办理和解读,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0 阅读:14

兵法墨客

简介:笔耕不辍,智慧闪光 点亮你对军事世界的无尽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