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

是个文化地平线 2024-11-20 21:25:08

随着上海博物馆东馆绘画和书法馆的开幕,如今,上博东馆已成为全球展出中国传统艺术最全面,最系统的博物馆(也许没有之一,故宫受限于古建筑,展出条件受限,其他包括国博和台北故宫,在艺术类藏品方面不如上博全面)。

网上有许多介绍上海博物馆几大镇馆之宝的文章,其实上博并没有进行过镇馆之宝的评选,宣传上也不会过分强调某几件展品。所谓上博十大镇馆之宝之类名头,多半是人云亦云,或者作者一己之见。当然,上博确实藏有很多重量级的宝贝,值此时机,盘点下上海博物馆的重量级文物。

(图片若有水印,均为本人拍摄,其他来自上博官网)

禁止出国文物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此后陆续发布了3批,共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的名单,可以说都是中国顶尖的文物。上博藏有8件禁止出国文物,先来看禁止出国文物。

西周大克鼎

大克鼎内的铭文

大克鼎出土于陕西扶风,是清末发现的青铜器“海内三宝”之一。如果一定要给上博选出一个镇馆之宝,那么大克鼎无疑是最有力的候选者。毕竟,鼎本来就是象征权力的重器,上博人民广场馆的造型就源自大克鼎,现在东馆一楼大厅的雕塑,位居C位的也是大克鼎造型。

大鼎造型的上博人民广场馆

大克鼎造型庄严,体积庞大,器壁厚实,重达201.5千克。内壁铸有铭文290字,铭文行间皆有线相隔,笔势圆润,是中晚期青铜器金文的典范。铭文内容则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大克鼎和大盂鼎原为苏州大族潘家的藏品。抗战时期,苏州沦陷,潘达于和潘家人为了保护文物,将大鼎秘密埋入后屋,躲过了日军的不断索取。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将两鼎捐献给国家。后来,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大禹鼎被调往北京,大克鼎则留在了上海。

西周晋侯苏钟

难得合体的晋侯苏钟

近看晋侯稣钟,可以看到铭文

晋侯苏钟,出土于曲沃晋侯墓地。全套共16枚,上面共錾刻有355字铭文,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周厉王亲征东国、南国的历史,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以及历史断代有重要价值。

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文物市场出现了一批盗掘走私出境的青铜器,其中有14枚编钟,被时任上博馆长,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发现。他认为这是西周时期的真品,托人斥资100万港币将其带回上海博物馆。后来在山西曲沃晋候墓地出土了另外2枚编钟,造型和铭文都与上博的14枚编钟吻合,证明这是无可辩驳的真品。山西出土的2枚编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最近这两枚编钟来到了上博东馆,也让晋侯苏钟时隔多年后再次合体。

战国商鞅方升

这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铸造的标准量器,是研究秦国度量衡制度的重要物证。商鞅方升外壁刻有铭文75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大良造鞅就是商鞅,这件器物因此得名。商鞅方升出土于晚清,后被收藏家龚心钊购入。文革期间,商鞅方升被搜出后藏于上师大校园内,后被上博够得收藏。

上面三件现在是上博东馆青铜馆的常设展品,随时都可以看到(商鞅方升之前在老馆时很少展出)。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

这批竹简共29枚,多为残简,出土年代不详。上面以一千多字的楚国文字,记录了孔子及孔子弟子对《诗经》的评论,涉及《诗经》中的50多个篇目。竹简保存比较困难,我还从来没见过上博展出这批展品。

1994年,香港文物市场出现了一批楚国竹简,上博先行收购了一部分,之后香港的朱昌言等人又收购了数百没竹简,捐赠给上博。两批竹简共计1200多枚,估计有3.5万多字。其中和孔子以及诗经有关的部分,就被命名为孔子诗论。

唐怀素草书《苦笋贴》

苦笋贴是唐代草书名家怀素唯一没有争议的传世真迹,也是目前可考的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怀素是长沙人,法名藏真,工狂草,与张旭并创“狂草”,人称“颠张醉素”。用笔圆转灵动,自然古淡,深得二王风致。

苦笋贴历代传承有序,留下了宋代书画家米友仁、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清代乾隆帝等人的题字。民国时期,上海房地产大亨、收藏家周湘云收藏了这件作品,建国后,时任上博馆长徐森玉从周家后人手上购得这件作品。苦笋贴平日很少展出,这次为了迎接上博东馆书画馆的开幕,这件压箱底的宝贝也被拿了出来,展出三个月。

唐孙位《高逸图》

高逸图是唐代画家孙位唯一的一幅传世画作。孙位是唐代末年绍兴人,为躲避战乱逃到成都,擅画人物,尤以画水著名。据考证,此画是竹林七贤图的残卷,构图和南京博物院藏的竹林七贤砖画类似,残卷画面上留有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的形象,上有宋徽宗题写“孙位高逸图”。

高逸图历代传承有序,清末这件作品流出宫廷,被北京画商靳伯声收藏。1955年,上博确认此卷为孙位唯一传世画作,向上海市政府申请购入此卷。高逸图进入上海博物馆时,保存状况并不好,存在折痕、缺失、残缺等问题。当时谢稚柳先生邀请了还在世的装裱圣手刘定之、山水名家徐子鹤进行复原,将此画修复一新。

高逸图平时也很少展,这次和苦笋贴一起,作为迎接东馆书画馆开幕的重量级展品出现。

北宋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

这是北宋名相王安石唯一的传世真迹。王安石书法得无法之法,有横风疾雨之势。此卷摘录《楞严经》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一节,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无缭乱之感。其用笔似不经意,却有闲和萧散之韵。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自校正《楞严经》经卷文字。

行书《楞严经旨要》历代传承有序,曾在2022年上博盛世芳华特展展出。这个特展展出的都是收藏家捐赠给上博的作品,所以也是捐赠藏品。

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损本)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王敞记述曹全生平书写并竖立的石碑,也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明代末年,曹全碑碑石断裂,保存有石碑刚出土不久时状态的拓本极为少见。上博所藏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损本)为苏州顾氏过云楼所藏版本。上世纪50年代由过云楼后人顾公雄先生临终时捐赠给上博。

其他重要文物

上博的藏品,以青铜、绘画、书法、陶瓷、钱币、印章见长,钱币、印章比较小件,上博胜在体系全面。我们按类别来介绍。

青铜

上博青铜器藏品数量多,体系全,只要是有独立展柜的藏品,放在很多博物馆都可以当镇馆之宝。

镶嵌十字纹方钺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因其中含铅量较高,被断代为夏代晚期的作品。这件钺体形厚实庞大,上面有绿松石镶嵌的十字纹,是君权或军事权力的象征。

上博的大多数展馆都是专题通史陈列,作为青铜馆中年代最早的一件藏品,无论是在人民广场馆还是东馆,镶嵌十字纹方钺都是大家看到的第一件藏品。

鲁侯尊制作于西周康王时期,造型独特,素面无纹,非常简洁,也非常罕见。鲁侯尊腹内铸有铭文22字,记载了周王命令明公派遣三族征伐东国,驻军后为赏鲁侯大功,作器记事,因此得名。

鲁侯尊虽然没有独立展柜,但是之前在山东省博的通史展里看到了它的复制品。我想如果它在山东省博的话,应该会被选为镇馆之宝吧。

子仲姜盘制作于春秋早期,是齐国公主子仲姜出嫁时的嫁妆。盘内铸有铭文32字,记载了这件事。子仲姜盘采用分铸技术制作,盘子里还有若干小动物,都可以360度旋转,非常生动,也体现了春秋早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山西省博藏有一件晋公盘,和它比较类似。

齐侯匜制作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匜是注水器,一般和盘配套使用,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件西周时期青铜匜。里面铸有铭文22字,大意是齐侯为夫人虢君的长女良女制作这件宝匜,并祈求子孙永宝用之。

兽面纹龙流盉制作于春秋晚期,造型特别,纹饰繁复精美,带有春秋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器的特征。广东省博有件镇馆之宝:信宜铜盉。它的造型和兽面纹龙流盉比较像,年代更早,但精巧程度有所不如。

八牛贮贝器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是古滇国人贮存贝类的“存钱罐”。东馆一楼大厅有以其为原型制作的雕塑,就在大克鼎旁边。贮贝器是古滇国代表性的器物,这件贮贝器盖子上的八头牛和把手上的两个老虎造型都非常生动,充满力量感,风格和中原青铜器大异其趣。

绘画

上博藏有上百幅元代以前的绘画作品,不乏郭熙、梁楷、马远、夏圭等名家之作,大部分博物馆拥有其中的任何一幅,都会将其视为镇馆之宝,这里仅列举部分。

雪竹图,上博认为是五代南唐画家徐熙的作品,之前曾在2002年上博的晋唐宋元书画大展上展出过(这应该是建国以来藏品最重量级的一次书画展了)。

徐熙是五代时期有名的花鸟画家,当时与西蜀黄荃齐名,史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徐熙以落墨法著称,此图看起来像是底片,以水墨晕染出枯木竹石结构,留白以示积雪,虽无款印,但和传说中的落墨画法一致,被著名鉴赏家谢稚柳认定为仅存的徐熙作品。

关于雪竹图的创作年代,目前并无定论。谢稚柳认为这是五代徐熙的作品,另一位鉴赏家徐邦达则认为应该是南宋中期到元代时期的作品,而美国研究中国绘画的权威高居翰则认为这应该是北宋时期作品。无论如何,这幅画法特别而细致的作品,都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柳鸦芦雁图是中国史上最具文艺天赋的皇帝——宋徽宗赵佶的作品。此画前后两段,前段绘柳树寒鸦,笔墨古拙,风格高华,为公认的徽宗真迹。此画曾被北宋内府收藏,钤有“宣和中秘”等印。中间还有宋徽宗的天下一人花押,历代传承有序。相较同时期的绢本画作,此画保存情况格外地好,让我出乎意料。

夏山图是五代时期山水画家董源的作品。董源是钟陵(今江西进贤)人,擅画江南景色,常与巨然并称“董巨”,是五代时期最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此画所用皴法稠密多变,无作者署名,卷后有董其昌跋,定为董源所作。并有方士庶、徐渭仁、戴熙等題,贾似道“封”字半印。

这三幅作品平时也难得展出,这次为了迎接东馆书画馆开幕拿了出来,要看趁早。

闸口盘车图绘制于五代时期,传为南唐宫廷画家卫贤的作品。但因为署名为后添,因此不能确定。此画描绘了官营磨坊生产的场景,画中的水磨展现了中国古人对水力的应用,也是少见的描绘机械运转的古画。曾在今年年初的达芬奇特展中展出,下次可能又要过很多年了。

万壑松风图是五代山水画家巨然的作品。此图做高远构图,画中层峦叠上,松林挺立,笔墨雄浑,与巨然流传有绪的如《秋山问道图》 《山居图》等风格一致。巨然和董源齐名,既然贴了董源的画,那巨然的也要跟上。不过我从来没见过这幅画展出。

烟江叠嶂图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作品,他是宋代开国名将王全斌的后人,擅书画文艺,和苏轼、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人都是好友,和苏轼更是患难之交。此画是王诜因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撤职,几年后回京城复职时所画,苏轼还给这幅画写了首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成就了画史上的珠联璧合之作。前几年此画曾在人民广场馆的常设展中展出,过几年应该又会轮到展出了。

雪树寒禽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迪的代表作,很多介绍中国绘画史的书里都会收录这幅画。此画描绘了冰天雪地中,一只山禽挺立在枝头的场景,在萧瑟气氛中带有一丝生机。此画曾在2002年的晋唐宋元大展中展出,如今可能已经二十多年没展出过了。

书法

上博书法藏品和绘画一样出色,也藏有苏轼、米芾等名家作品。我对书法不太了解,列举一些最有名的。

上虞贴是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书札,其书博采众长,创立行、草新风。上博所藏此贴为唐代摹本,笔致清劲,姿态妍丽,有章草余韵。

鸭头丸贴是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的作品,他以擅长行草闻名。这是王献之写给亲友,吐槽鸭头丸效果不好的吐槽贴,通篇行笔流畅,回环往复,是代表王献之草书成就的传世名作。上博所藏为唐代摹本。

《淳化阁帖》是宋太宗于淳化三年(992)底,命提取内府秘阁珍藏历代名家墨迹法书,由翰林侍书王著选辑摹刻、椎拓,以赐赠大臣用以学习书法的拓印本。上博收藏有《淳化阁帖》最善本第4、6、7、8卷,2003年从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处购得。

陶瓷

上博是国内外少数可以集齐宋代五大名窑的博物馆,陶瓷器从两万年前的仙人洞陶片到明清官窑,可谓一应俱全。

海棠式碗是唐代新兴的造型风格,在当时非常流行。这件唐代越窑青釉海棠式碗器型大而规整,为传世越窑碗类中所少见,反应了唐代越窑制瓷工艺的高度水平,存世数量极少。

定窑是五大名窑之一,这件北宋定窑白釉镂雕宫殿人物枕釉面滋润,其胎质、釉色和精湛的雕塑技艺与五代至北宋早期的定窑瓷器的特征一致。国内收藏中仅见此一件。

钧窑也是五大名窑之一,不过它的烧制年代其实偏晚,在元明时期也有制作。这件钧窑月白釉出戟尊,过去曾被标注为宋代作品,如今则被认为产自明代。现存钧窑出戟尊数量极少,据说只有十件,这是其中之一。

这件青花云龙纹大缸制作于明正统时期,是目前传世体积最大的明代瓷器之一。大缸体积大、器壁厚,烧制极为困难。而且正统时期又是明代官窑瓷器烧制处于低谷的空白期,更添一份珍贵。

这件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制作于清雍正时期,采用五彩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粉彩工艺制作。器型圆润饱满,色彩过渡自然,极为可爱。这件瓷器由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捐赠,当年它曾在拍卖中卖出了4150万港币的价格,创造了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记录。

其他

象牙权杖的复原品

这件象牙权杖出土于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上面以浅浮雕细致地雕刻出良渚文化代表性的神人兽面纹。这是迄今出土保存最完整的象牙权杖,也是最精致的史前象牙制品,虽然这么说,由于象牙是有机物,出土时其实也已经非常残破,历经多年修复才焕发出昔日光彩。

象牙权杖过去很少展出,即使见到,一般也是3D打印的复原品。这次在上博东馆的上海考古馆,象牙权杖的原件和复制品难得同时展出。

这件白玉衮带鲜卑头制作于晋代,可能是皇帝御用之物。鲜卑头意思是腰带扣,这件腰带扣的珍贵之处在于背面两侧刻有属实子铭文,记载了它的名称、制作年代、制作机构、制作工时、监造官姓名等。

这件阿弥陀佛三尊铜像来自隋代,采用失蜡法制作,体积不大,但非常精致。佛像铸造精良,造型优美,是现存隋代佛教铸铜雕塑的代表作,和陕西出土的阿弥陀佛鎏金铜像,以及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阿弥陀佛九尊像是中国金铜造像的最高代表。

这件缂丝莲塘乳鸭图由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制作。这幅缂丝尺幅极大,画面受南宋时期院体画派影响,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技法高超。曾在几年前的莲塘乳鸭图特展中展出,平时很少出现。

0 阅读:13

是个文化地平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