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因踢翻饭锅大吵了一架后,李德找博古告状:刘伯承不尊重我

兴衰五千年 2025-02-17 09:25:20

作为红军的总参谋长,刘伯承在战争中逐渐觉醒,与当时中共中央的“左”倾教条主义划清界限,站到了正确路线上。

应该说,这是一件对红军有利的事情。然而,李德却认为刘伯承在反对自己,因此处处针对,甚至多次当面对刘伯承进行了训斥……

1934年,随着与李德共事时间的增加,刘伯承逐渐对他产生了厌恶情绪,甚至在李德五次到前线视察时,作为总参谋长的刘伯承一次也没有陪同,总是找了借口,避而远之。

对此,李德虽然感觉到有些难堪,但也乐意。因为,自从李德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后,便事无巨细地进行指挥。

那时候,李德虽然对战场上的情况不大清楚,但却管得十分具体,甚至连迫击炮的放列位置都在地图的等高线上标明,强令部队执行。

此外,在部队调动的事情上,李德也管得十分严格,总是提前在地图上标好,也不管道路是否好走,也不管黑夜白天,便下达了限时赶到的命令。

在敌情变化后,李德也不采取相应的变化,也不管部队防守的地方工事是否坚固和兵力和兵器是否充足,便强行命令部队死守一地,给部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关于这些,刘伯承认真地履行了自己红军总参谋长的职责,但却不被李德采纳。李德不但不采纳刘伯承的正确意见,还总是越俎代庖,硬生生地让刘伯承变成了一个无事可做的红军总参谋长。

在经历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后,刘伯承感觉到越来越不对劲。这倒不是说刘伯承对自己手里的权力放不下,实在是不愿意红军战士无辜送命。在刘伯承看来,李德这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果然,在李德的指挥下,红军的损失越来越大。多次的实践表明,李德不行。然而,博古等中央负责人却对这位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不敢质疑,依然支持李德的做法。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只得对李德敬而远之。

5月,博古指定刘伯承陪同李德到会昌视察。

接到通知后,刘伯承实在不愿意干这件差事,便以脑贫血为由请了假,让红军总参谋部作战局长张云逸陪李德前往。

事实上,刘伯承并不是一开始就对李德的指挥不满的。相反,在李德取得了红军的指挥权后,刘伯承一度成为了李德的幕僚,为红军的军事行动出谋划策。

1927年底,在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后,刘伯承在党的安排下,前往苏联学习军事。

在苏联,刘伯承先后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参加了学习。

1930年,刘伯承学成回国。

回国后,刘伯承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等领导职务。

那时候,刘伯承的主要工作是,“协助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处理军委日常工作,举办短期军事训练班,并负责讲授暴动方略、游击战、运动战等课程”。

此时的刘伯承,虽然在军事理论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却因为刚刚回国,对根据地的力量和白区工作的基础没有深入的了解。

然而,由于党内军事人才缺乏,有着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背景的刘伯承,便成为了党内一颗璀璨的明珠。

那时,中共党内把刘伯承看作了无产阶级的孙武。因此,各省来汇报请示军事工作,许多都是由周恩来与刘伯承一起谈话的。如果周恩来没有时间,便由刘伯承单独谈话。

1931年,上海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临时中央机关被迫从上海迁到江西瑞金。

此时,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中央局成立,掌控了中央苏区的领导权。然而,博古却不懂军事。于是,毕业于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刘伯承,便成为他们倚重的对象。

1932年1月,刘伯承奉调来到瑞金,担任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委,后又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

任职期间,刘伯承协助朱德和周恩来,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使中央苏区的范围扩大到30多个县,部队也扩大到了10万人。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人马,采用了“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亲自组织和指挥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

此时,中央苏区的范围和红军数量虽然扩大了,但对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也存在许多困难。

作为中央苏区的掌权者,博古在军事战略上,拒绝和排斥红军历次反“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继续实行了“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企图以阵地战和正规战在苏区外制敌,防守苏区的每一寸土地。

对此,毛主席提出了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的主张,建议通过诱敌深入的方式,集中红军主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此外,毛主席还提出了多个正确意见。然而,毛主席的这些正确主张,却没有得到博古等人的采纳。

相反,刚刚来到中央苏区不久的李德,却在博古等人的支持下,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

那时候,朱德和周恩来虽然职务还在,但却在实际上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此时,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则成为了李德的幕僚,协助李德指挥红军作战。

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过程中,李德推行了“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的战术,想要通过消耗战和阵地战,逐步削弱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然而,这样的改变却无法发挥出红军的游击战传统和灵活机动的优势,导致红军陷入了被动,给红军终造成了重大伤亡。

面对这样的结果,刘伯承心里非常痛苦。想到毛主席领导红军取得了前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和他亲自参与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刘伯承逐渐醒悟过来,对李德的那一套不参不谋,开始抓紧时间致力于游击战术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1934年5月,刘伯承发表了《现在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9月,刘伯承又发表了《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几个教训》。

这些文章都强调了游击战的重要作用,虽然与毛主席的正确意见相合,但却不符合博古和李德等人的主张,因此招致了李德的嫉恨。

后来,李德来到红军总参谋部,当面对刘伯承进行了训斥。他指着刘伯承,说:“你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参谋,白在苏联学习了几年。”

那时候,只要提起刘伯承,李德的气就不打一处来。有一次,李德前往红军总参谋部,越往前走,心里的气就越大。

在快到红军总参谋部的时候,李德看到路上有几个机要员在路边烧火做饭,感觉到这些人挡了自己的路,便在愤怒之下一脚踢翻了同志们的饭锅。

得知李德的做法后,刘伯承心里十分生气。平时,李德对他训斥,刘伯承想到是为了工作,便没有生气。

然而,刘伯承却见不得外国人欺负中国人。他觉得,李德踢翻同志们的饭锅,是对中国同志赤裸裸的欺负,便与李德大吵了一架。

吵架时,刘伯承用俄语说:“帝国主义分子就是这样欺负中国人的。作为国际派来的顾问,你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是帝国主义行为!”

听了刘伯承的话,李德因为没有占理,而悻悻地离开了。

随后,李德便来到博古那里,告了刘伯承一状,大声说:“刘伯承不尊重我!”

此外,李德还对博古说,刘伯承这样的总参谋长妨碍他的工作。

很快,博古便找到刘伯承谈话,把他调离了红军总参谋部,降为了第五军团的参谋长。

直到黎平会议后,刘伯承才重新被任命为红军总参谋长。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