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攻城往往是绕不开的「必修课」。士兵们扛着云梯冲向城墙时,可能也会嘀咕:「为什么不绕过去呢?」其实,这个问题背后藏着古代军事、地理、政治甚至人性的复杂博弈。以下从六个角度展开,揭开「绕不过的城池」之谜。
一、城池是古代版「战略充电宝」
「绕城=放弃超级补给站」
城池在古代是集粮仓、军械库、兵营于一体的超级据点。例如北宋汴京城内有1000余座粮仓,存粮够全城吃2年。军队若绕城,等于放弃以下「充电」机会:
粮草:唐代长安太仓存粮最高达400万石,足够10万大军吃半年。
武器:明代南京兵仗局年产火器3万件,绕城等于让敌军继续生产。
兵员-:东汉洛阳人口超50万,随时能拉出数万壮丁参军。
典型案例:
赤壁之战后,孙权猛攻合肥十余次,就因这座「淮右襟喉」存粮30万斛。曹操直言:「失合肥,则淮甸不可保!」
二、地理锁链:城池是活体路障
古代城池多建在「一夫当关」的险要处,形成天然封锁链:
河道卡点:襄阳城控汉水,南宋在此抵抗蒙古36年,绕城等于放任敌军水师截断后勤。
山脉缺口:明代山海关卡住辽西走廊,清军6次绕道蒙古入关,但每次都被山海关守军断后路。
沙漠绿洲:西域高昌城控制丝绸之路水源,玄奘都得找国王借通关文牒。
反例教训:
1232年蒙古绕开金国潼关天险,借道南宋汉中攻开封。结果金军从潼关出兵断其粮道,蒙军差点全军覆没。
三、政治威慑:打的是城墙,崩的是人心
「不攻城=承认对方政权合法性」
古代「国」的概念常与都城绑定。周天子失洛邑则王权崩解,靖康之变后汴京陷落直接导致北宋灭亡。军事家尉缭子说:「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攻城者,威之极也。」
心理战案例:
朱棣靖难时猛攻济南三个月,虽未破城,但铁铉将朱元璋神牌挂上城墙,朱棣怕担「不孝」罪名只得退兵——可见城墙本身就是政治博弈舞台。
四、绕城战术的「死亡套餐」
看似聪明的绕城策略,实则风险极高:
后勤绞杀:守军可派轻骑袭扰粮道,如韩信背水一战时,赵军就因没堵住井陉口粮道而败。
关门打狗:1644年李自成攻宁武关受阻,想绕道大同,结果被明军从居庸关、紫荆关三面合围。
信用破产:五代十国时,军阀绕城抢地盘的行为被视作「流寇」,失去士族支持。
数学真相:
按《孙子兵法》「十则围之」理论,古代行军每日消耗粮草约占运粮量的90%(《梦溪笔谈》数据)。绕城意味着拉长补给线,10天路程需准备100天粮草,成本陡增。
五、游牧民族的「绕城大师课」
唯一敢大规模绕城的是机动性极强的游牧骑兵:
匈奴战术:冒顿单于绕开长城直扑太原,但汉军坚守城池,匈奴抢不到粮草只能撤退。
蒙古旋风:速不台绕开封直捣金国南京(开封),但因黄河泛滥被迫回师,反被金军困在三峰山。
隐藏代价:即便蒙古西征时绕过莫斯科,也要留3万兵力监视,否则后勤线必遭袭击。
冷知识:
蒙古攻花剌子模时,术赤主张绕城速推,察合台坚持攻城。争吵结果:成吉思汗分兵两路,结果绕城部队因缺乏补给,死亡率反而高于攻城部队。
六、那些「反套路」破城脑洞
古人为了少死人也发明过奇葩攻城术:
水攻:智伯瑶灌晋阳城,韩世忠水淹楚州。
挖地道:古希腊用山羊油火烧地道木桩,让城墙塌陷。
生化战:1346年蒙古攻卡法城,用投石机抛鼠尸引发黑死病。
心理战:刘秀攻洛阳,让守将朱鲔的旧部在城下喊话劝降。
最秀操作:
1453年奥斯曼攻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把70艘战舰涂油拖过陆地,绕过铁链封锁线,堪称古代版「绕城+攻城」结合战术。
结语:城墙是面照妖镜
古代将军面对城墙时的抉择,照出的是军事智慧与人性弱点:
务实派如白起:「绕城?我连赵国四十万降卒都养不起,必须攻城抢粮!」
理想派如项羽:「巨鹿城挡路?老子破釜沉舟也要打穿!」
猥琐派如司马懿:「诸葛亮在五丈原扎营?嘿嘿,我不攻也不绕,耗死你!」
下次看到影视剧里「十万大军绕城而过」的情节,不妨冷笑一声:「编剧怕是没学过《武经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