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红石峡东岸山坡上,有一座四方的夯土城墙遗址。这就是曾经著名的易马城遗址。
明代统一全国,只是将蒙古人驱赶回了老家,并没有实力消灭他们。所以终大明一朝,北部边境问题一直困扰着统治者,中前期是和蒙古人,后期是和满人。
尽管在陕西、山西乃至河北的漫长边界线上,中蒙冲突不断,但互市交易也是民间的强烈愿望。嘉靖初年,俺答汗与明朝息战议和,共商沿边界开放,在边境线上设立了11处互市地点。易马城正是其中的一处。
易马城其实就是个买卖城,又叫红山市。当时汉商交易以茶、布、绸缎、烟、盐等,禁易粮食、铁器。蒙民则以皮张、绒毛、牛羊等交易,禁易马。每年正月十五后,择日开市,隔日互易,人畜聚会,交易兴旺。商贾们就地挖窑、搭帐,住宿贸易,呈现一派“当贡市期,万骑辐辏”的盛况。
易马城互市也并非一帆风顺,曾屡次因中蒙冲突而关闭。后来在隆庆五年(1571)三月,俺答汗接受三娘子的劝说,中蒙终于宣布休兵罢战,化干戈为玉帛,恢复了通贡互市。俺答汗死后,三娘子主政30年,约束蒙古各部,保持了与明朝的和平通贡互市关系。三娘子死后,中蒙冲突又起,直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延绥巡抚涂宗濬率部打败进犯的蒙古人,红山市得以复开。
易马城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50米,夯土筑实。墙基宽6.5米,高约6米,顶宽约3米。城四角原有角楼,现存西北、西南、东南角3座角楼,均损坏严重。堡内紧靠北门东侧墙体有长100米的石窑洞;东墙有长78米的一排窑洞;堡内东北部有一南北长34米,东西宽7米~10米,高8米的矩形土台。
进入清代,已经不存在中蒙边界问题,互市移至榆林城内,易马城逐渐废弃。现在已经成了一座空城。(陕20,第五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12月16日)
本页图片、文字、视频为“乌何有之乡大树上”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搬运或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