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诸侯王和朝廷之间就有很多数不清的纠葛,有的诸侯王安心退隐,最终获得了荣华富贵,有的诸侯王野心勃勃、最后鸡飞蛋打。
诸侯王翻身做主人的事情也有,可是不多。
一样米养百样人,相同的家族,也可能出现性格完全不一样的人。
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刘肥一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乐天知命的刘肥刘肥是一个乐天知命的人,能在手段狠辣的吕后手下活下来,刘肥自然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可即便是谨小慎微如刘肥,也差一点被吕后给杀掉。
有一次,汉惠帝和刘肥一起喝酒,汉惠帝认为刘肥是自己的兄长,就让他坐了上首。谁知道吕后一看到这个事情,立马就炸了。认为刘肥无人臣礼。于是就准备借祝寿的油头杀死刘肥。
好在,汉惠帝刘盈看出母亲来者不善,他对自己没有保护好赵王刘如意一直心怀愧疚,他站起来为刘肥挡枪,刘肥也马上反应过来。
逃过一劫的刘肥越发觉得吕后这个女人不好惹,他听从别人的建议,又给钱又给地,好不容易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刘肥一生乐天知命,从未对权力有过任何想法,可是他的儿子们却不一样、刘肥的儿子一个个都野心勃勃。
两次谋反刘肥去世之后,继任的是他的儿子刘襄,在刘襄看来,自己的父亲一辈子受了吕氏的压迫,一直很不服气。刘肥有两个儿子在长安,一个是朱虚侯刘章,一个是东牟侯刘兴居。
其中,刘章的妻子恰好是吕氏女子,她提前知道了自己家族的动向,就想卖个好,告诉了刘章。
刘章一听,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于是,他就和当时的齐王刘襄联络,要求他一起发兵,诛灭吕氏。几个人准备事成之后拥立刘襄做皇帝。
然而,让兄弟几个都没想到的是,吕氏是被诛杀了,皇位却也没有了。原来,在诛除吕氏当中立下大功的除了他们兄弟几个以外,还有一群功臣。恰好,刘襄的母亲也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这群功臣可不想前门拒虎,后门进狼。于是他们一商量,果断选择了母族不显的代王刘恒,刘襄铩羽而归。
在铩羽而归之后,刘襄很不服气,可他第二年就去世了,也算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刘襄退出历史舞台以后,刘肥的儿子刘兴居联合匈奴反叛。可很快就被平定了。后来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刘肥的四个儿子都参与其中。最后,刘肥的九个儿子中只有一个逃脱了“谋反”两字。
刘肥儿子们性格的形成因为刘肥一生都谨小慎微,从未对皇权有过半岛想法,再加上他的母亲只是刘邦的外室,他从小就被吕后抚养,还是有不少感情的。
所以,刘肥在汉高祖的诸位子嗣当中,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这导致刘肥的儿子们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没有多少感觉。
刘肥的儿子们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在他们看来,身为皇子,就要有皇子的待遇,受到别人猜忌导致身死族灭这种事情,完全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尤其是刘襄,他在自己的父亲死后继承了齐王的位置,后来又发兵诛杀吕氏,在他看来,自己成为皇帝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却半道被代王刘恒给截胡了。刘襄觉得这完全不能忍。
刘恒继位以后,又进行了削藩,刘肥儿子们的权力进一步缩水。这个时候,他们自然就想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了。
由于生存的环境不同,刘肥的儿子们并没有体会到刘肥当初“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的心情。因为一个座位的问题,吕后就轻易动了杀心。
关键是这个上首的位置还是刘盈让他坐的。皇帝的话都没有太后的话管用,刘肥从宴席当中匆忙逃走,内心是崩溃的,这日子,太艰难了。
刘肥的儿子们完全没有刘肥的这种感觉,文帝虽然削藩,可手段还是比较温和的。刘肥的儿子们多少也觉得有点看不起刘恒。
总之,刘肥的儿子们之所以在性格上和刘肥有着巨大的差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刘肥自顾不暇,也没有时间去教导自己的子女。
吴楚七国之乱之所以出现,也和文帝的政策有关,当属,文帝的长子兼太子刘启杀死了吴国的太子,吴王当时就表示无法忍受了,于是他开始称病不朝。文帝也没有很严重的处罚,因为他总归是有点愧疚的。
后来,吴王也不准备把这件事就此揭过,反倒是和楚王一起,起兵谋反,刘肥的几个儿子也参与了谋反。
其实,是否能获得满足感,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期望比如考试的时候,学生觉得自己能考70分,最后考了90分,他就会很开心,如果觉得能够考100分,最后只考了90分,他就会很伤心。
刘肥和他的儿子们就是期望有巨大的差距,刘肥只要保住自己的生命就可以了,可是他的儿子们想的却是至高之位。
其实,诸侯王和朝廷之间最好的情况,就是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对于皇帝和诸侯王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国家也会陷入战火。
在政局的变化当中,很多人都有可能会成为牺牲品。在汉朝初期的人当中,刘盈才是这些人当中最为可惜的一个。他生性柔弱,不被父母所喜。
后来又被他的母亲所控制,从来没有享受过九五之尊的快感,想要保全自己的兄弟却又无法反抗自己的母亲,最后他死掉之后自己的母亲的家族被清算,自己的儿子也也全部离奇死亡,为汉文帝刘恒让路这样的一生是多么悲惨的一生。
至于刘肥和他的子孙们可以说是愿赌服输。四人愿意为了至尊之位而赌上自己的一切,自然也要做好失败的准备,作为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刘肥一生都兢兢业业,非常谨慎,可惜他的这种性格并没有遗传给他的子孙。
在汉惠帝一次之后。刘肥的子孙们自恃有功,不满足于由侯变为王的这种身份跨越,更何况,其实这种分封本来就是明升暗贬,因为所有的分封都是在以前的齐王的封地上进行的。等于是把他们的封地给分薄了。
所以,如何处理地方和中央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朝廷最后都选择了使用郡县制,而不是使用分封制,就是怕到时候诸侯王的势力过大,威胁天子或者是天子对于诸侯王太过于忌惮,导致打击面过大。
和分封制的诸侯王不同,郡县制的官员没有皇室血脉,所以皇帝完全不用担心撤换掉他们会形成什么连锁反应。
刘肥这一支,最后只有一个儿子摆脱了谋反的魔咒,成功存活下来。有的时候,知足常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最起码该有的荣华富贵不会少。
只不过有的人被逼迫到了那个地步,不得不起兵谋反,否则,可能会身家性命不保,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当中的陈胜和吴广。可是刘肥的子孙们显然不属于这一类型,他们就是没有登上皇位,不服气而已。
狗仗人势
没听过[点赞]
他还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