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曾派少年去美、英、欧留学,后又为何被召回?

信心说吖 2023-11-29 16:23:28

1875年11月,扬武军舰驶入日本长崎港,它搭载着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沿着中国的东南沿海进行远航实习。同样在这一年40多名日本海军学上横渡太平洋抵达旧金山,开始了日本海军兵学寮学生的首次远洋航海世纪。其中有后来被称为明治海军之父的山本权兵卫。他们驾驶的军舰筑波号是明治政府1871年从英国购入,舰龄已达20年。日本海军兵学寮的前身是幕府时期在东京创办的驻地海军操练所。明治时期,它重新成为政府培养海军人才的学校。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当时的国力尚不足以支撑造船、冶炼,明治政府就先行启动了海军人才培养计划。事实上,早在明治政府之前,幕府的各个强藩就已经顶着幕府颁布的出洋死罪的锁国令,秘密启动了各自的留学计划。

就在日本军事留学生远赴英美的同时,1872年,大清国也启动了一个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120名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男孩儿将分四年派往美国,清廷计划让他们在那里学习15年,然后返回中国,以帮助这个古老的帝国获得新生。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大胆设想。这些年幼的孩子作为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肩负国家赋予的重任。留美幼童计划启动的第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船政大臣沈葆桢等开始联衔上奏,建议选派船政学堂优秀毕业生前往法国和英国留学,中国的海军建设需要军事人才。

远在伦敦的郭嵩焘翘首期盼着大清国的海军留学生。最终抵达英国的12名中国学生中,有六人成为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的正式学生,另外六名学生被直接派遣到位于世界各地的英国军舰中实习。

1877年,大清国向欧洲派出第一批军事留学生之后,此后的十年间又分三次向欧洲派遣留学生。

1877年,前往欧洲的军事留学生中,还有26名学生去往法国学习舰船设计与制造。郑清濂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柏林建造铁甲舰定远,回国后成为著名的造船专家,甲午战争中的平远舰、广甲舰及由他设计建造。来自中日两国的留学生漂洋过海,在欧洲相遇。此刻,他们是同窗,是学友,在异国并肩而坐,并肩而立,为着同样的使命,学成毕业,为自己国家的海防效力。他们何曾预料,有一天,同怀海军梦的两国青年会在同一片海域列阵,互相搏杀。

担任驻英公使的郭嵩焘敏锐地发现,虽然中日两国都在向西方学习,但是日本在英国学习记忆者200余人,学兵法者甚少。郭嵩焘在任期间,对海军留学生关爱有加,期望甚深。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他根据每个学生所长,特别照会英国外务省,为他们安排实习,商讨回国后的职业规划。然而,还没等到第一批学生毕业,1879年《使西纪程》毁版后不到一年,郭嵩焘被撤任归国,从此再未被启用。

当大清国派出的留美幼童中学毕业准备进入大学时,排华浪潮开始出现,美国军事院校的大门始终没有向大清国敞开。1881年,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计划进行到第九年,遭到清廷保守派的强力阻挠,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当时仅有半数学生开始了大学学习,他们中出现了一批对晚清近代化作出重要贡献的铁路、矿业、电报、外交专家,一个极有可能对中国产生长远影响的计划就此夭折。也是在1881年。这年夏天,两艘高挂龙旗的军舰超勇扬威,出现在英吉利海峡,从英国纽卡斯尔港起航,驶向中国。这是中国海军学生第一次独自驾舰远航。林泰曾、邓世昌等日后北洋海军的重要将领们,满怀对大清海军的无限憧憬,驾驶着当时世界最新式的军舰搏风击浪。奔向东方,去迎接凶吉未卜的命运。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