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引以为傲的闪电战有多恐怖?

最爱茉莉花茶 2025-01-19 14:46:37

在二战的历史篇章里,纳粹德国的军事举动就像一场骇人听闻的风暴,横扫了欧洲大陆。德军以让人惊叹的速度获取了一连串耀眼战果:只用四周就攻占了波兰,仅18天就拿下了比利时,六周时间就使法国覆灭。

丹麦、卢森堡、荷兰等国家在对方猛烈的攻击之下快速被占领,有的国家仅仅坚持了两三天,有的甚至只撑了几个小时。这样如同开了挂一样的战术,其前因后果究竟是怎样的呢?

【01】

一战打完,德国成了战败国,不得不签了特别苛刻的《凡尔赛条约》。这一条约差不多把德国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给夺走了,对德国陆军的规模卡得特别严,海军和空军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而且德国还得给法国交一大笔战争赔款。

法国企图凭借此彻底磨灭德国的工业潜力,然而工业实力可不是一份条约就能随便限制住的。

这种不公平的条约不但没有实现预想的目标,还埋下了民族仇恨的祸根。

当时就有协约国的军官做出预言,说这个条约会促使二战更快爆发。要知道,在一战的时候,各国的战略目标并不是把别的国家完全消灭掉,在战后还得保持商业交流以及自身的信誉;但是到了二战,德国的目标却是征服整个欧洲,把那些曾经和自己签过条约的国家统统消灭掉。

魏玛共和国政府遭取代后,纳粹党顺势崛起,原先的约定被完全废止,德国就像摆脱了锁链的猛狮一般,逐步走上了扩军备战的道路。

由于纳粹党的极力宣传,德国民众觉得希特勒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盼头,于是纷纷对其表示支持。军工产业的进步使不少在经济危机里丢掉工作的德国人又有了活儿干,希特勒当初的许诺初步实现了,这让民众对他的拥护更加牢固了。

然而,一战那惨痛的教训大家都还没忘呢,那时实力较强的德国在堑壕战里越陷越深,人员伤亡惨重。

当下再次扩充军队,如果还依照老一套的战术,那肯定会再次犯下过去的错误。

在这个时候,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等新一代的将领们着手大力摸索全新的战术,闪电战的初步形态慢慢显现了出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德国曾经试图运用突击群的战术。

就是派出一小支装备挺好的部队,迅速冲向敌人阵地连接点的薄弱地方进行突击,把缺口打开后就向敌人后方进行袭扰,然后大部队再接着前进,把战果进一步扩大。不过那时候,因为机动主要靠两条腿,防护就靠自己的身体,突击群很难有效地突破敌人的防线,而且在靠近敌人阵地的时候,又缺少炮兵火力的掩护,很容易遭到敌人强大支援火力的攻击。

伴随时代不断发展,技术的创新给这一战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战术中的突击群能够用装甲集群来取代,而提供支援火力的可以是灵活快速的对地攻击机。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只有德国察觉到这种先进战法的潜能。英国最先有了有关集中使用装甲兵的著作。但是,一战获胜国的官僚体制却对新战术的推广形成了阻碍。

在一战中取胜的将军们掌握着大权,新建装甲兵部队会让他们能调配的资源变少,所以他们死脑筋地觉得坦克应该给步兵做支援,要是集中使用坦克,就会被一个一个地打败。

好的,:在二战初期,英法的坦克设计观念滞后,其坦克体型庞大、外观粗糙,火力与装甲虽较为强大,然而速度迟缓,仅仅能够满足步兵跟随前进的需要。与此同时,法国把大量的军费都投进了号称是阵地战防御终极形态的马其诺防线,指望依靠它来抵御德军。而德国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制约,老旧的军事势力被削弱,新的军事理念因而能够更为顺畅地实施,并且充分意识到了装甲兵机动性能的重要性。

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虽说英法联军的坦克数量比德军的多,然而德军的1234号坦克很灵活,采用避实就虚的战术,分散在步兵队伍里的英法重型坦克没办法有效发挥作用,而且德军还能够依靠空中支援来干掉这些行动迟缓的“铁王八”。

在新的指导思想出现后,闪电战的具体战术细节开始逐步变得完善起来。

首先,把先进战斗机和对地攻击机集中起来,先下手为强,对敌人机场展开攻击,把制空权夺过来。其次,中远程战略轰炸机冲进敌国深处,搞坏敌人前线的交通以及预备队的安排,与此同时,空降部队在敌人后方把桥梁等交通关键部位和要塞抢到手。接着,俯冲轰炸机对着选好的战线突破地方进行精准打击,给它炸个稀巴烂。

这会儿,从掩体里钻出来的敌军兵士,所面对的是像浪涛一样滚滚而来的装甲集群,心里满是惧怕和无望。在伞兵的配合下,装甲部队维持着速度和冲击力,冲破防线后,接着朝敌人的深处绕弯前进。跟得上装甲部队的那些机械化、摩托化的步兵,很快就占据并掌控了突破口,以保证后续的机动力量和物资能够顺利地通过,去追赶前面的装甲部队。

大量步兵抵达后,机械化步兵便朝着下一个突破口进发,装甲部队在空军的配合下不断推进,装甲集群、机械化步兵以及规模庞大的炮兵兵团共同构成了进攻梯队,就像锋利的刀刃一样将敌人的部队分割开来。

两支这般的梯队构建出钳形的攻击态势,把敌人众多的有活力的力量给围住了。

机动部队不去反攻包围圈,而是接着打造新的包围圈,后续的步兵兵团再逐步将这些被困的敌人剿灭。

【02】

1939 年 9 月,波兰战役中首次出现了闪电战。

德军的两个集团军群一同发起钳形攻击,波兰军队很快就被打败了,有6.6万人阵亡,21万人受伤,69.4万人投降,可德军的伤亡总数才3万。为了让东线安稳下来,德国和苏联把波兰的领土给瓜分了。

1940 年 5 月,法国战役开启。德国的 A 级集团军群在比利时做出佯攻的态势,英法的主力部队统统被调往了战线的北侧。就在这时,德国 B 级集团军群的装甲主力从被联军视作天险的阿登森林突破了防线,恰似一把镰刀,径直插入英法主力的后方,朝着英吉利海峡挺进,英军无奈之下只得进行敦刻尔克大撤离。

阿登森林能够被突破,这得归功于德国那些新崛起的高层将军们的实地探查和用心谋划。他们亲身参与,和在后方坐镇的英法联军形成了巨大反差,凸显出德国积极备战,而英法则消极抵触的状况。

在突破防线之后展开的进攻,充分体现了德国将领的主观能动性。

德国后方大本营起初比较保守,害怕进攻部队的后路被截断,然而装甲部队的指挥官们清楚敌人这时还没回过神来,毅然决然地持续挺进,只是曾因交通堵塞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推进的速度。

法国战役的结局让人瞠目结舌,33 万联军从敦刻尔克撤回了英国,而自称陆军最强的法军,竟有 185 万人被俘虏。一直到巴黎被攻陷,法军高层都还稀里糊涂的,没能组织起有力的反击。

他们死脑筋,习惯于按老一套行事,要是作战计划被搅乱了,就完全不知道该咋办了。在闪电战的猛攻下,德军可不会给他们留出重新规划计划的时间。

得说一下,敦刻尔克的联军之所以能撤离,那是由于德国大本营发布了让陆军停止进击的指令。

要是当时德军执意强行进攻,虽说或许能歼灭众多联军,可他们自己也很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要知道,那时德军的装甲部队所构成的战线已然相当脆弱,深入到敌方境内且显得极为突出。与此同时,在敦刻尔克外围坚守的法军展开了顽强的抵御,德军的进攻态势已然被遏制住了。

要是接着进攻,或许会让半数以上的装甲部队受损,这就会给法军总部留出组织反击的时机,进而让战争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不过,历史是不存在假设的,德军暂时停止进攻的举动在某种程度上让战线得到了巩固。

英军撤离三天后,法国上层意志消沉,宣告投降,超过半数的法军还没打仗就放下武器了,西线的战事就此暂时停歇了。

【03】

1941 年 6 月 22 日,苏联和德国之间的战争拉开了帷幕。

德军派出了 190 个师,总共 550 万兵力,分成了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把矛头对准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让装甲部队打前阵,朝着莫斯科猛冲,南方集团军群的目标则是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那个时候,苏联才刚搞完大清洗运动,好多军队将领都被杀害了,新的领导班子没什么经验,而且在苏芬战争里苏联的表现不怎么样,再加上一战时俄国的战绩很糟糕,全世界差不多没谁觉得苏联能行。

希特勒曾放话称,苏联就是那快要倒塌的危楼,稍微给它一下,就会垮掉。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德军的进攻特别猛烈,苏军则不断后退。在明斯克战役中,德军围歼了34万苏军;斯莫棱斯克战役里,苏军又有45万被消灭;基辅战役更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围歼战纪录,苏军有84万被歼灭,其中66.5万成了俘虏。在这些大的战役进行的同时,还有好多小规模的战斗,苏军的损失每次都有十几万人。这时,苏德战争才打了三个月,苏军无法挽回的损失达到了213万人,其中170万人被俘虏,60%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超过一半的人口都落入敌手。

然而德军的阵亡人数仅有18.5万人。依常理来看,德国貌似稳操胜券了。

然而,历史的演进极具戏剧性。虽说德军前期的指挥近乎完美,成功地规避了两线作战的困境,把机动性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他们没料到的是,苏联这个国度具备着令人惊叹的坚韧和战争潜能。

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据苏联的统计,军人的损失多达两千余万人。德军纵然有着堪称神奇的战术,然而却碰到了一个顽强得好似开了挂的国家。苏联那广阔的地域、坚毅的人民,还有强大的战争动员力量,终究把德意志的所有都消耗殆尽了。

纳粹德国的闪电战起初取得了耀眼成果,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它的缺陷慢慢暴露出来。与此相反,苏联在极端困境中全力反击,改变了战争走向,这成为了二战历史中一段宏伟壮阔又引人深思的历程,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的繁杂性和难以捉摸性,还有一个国家顽强不屈的精神力量在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0 阅读:20